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补齐孝道教育、义利教育和痛感教育三大短板!

随着厦门大学对“洁洁良网络辱华事件”的初步处理结果尘埃落定,网络上开始出现责怪厦大处理过轻的言论不。

回顾洁洁良本人微博言论,公然称呼自己的同胞为“豚(猪)”,这是损德;称呼保送自己到厦大读研的母校为“野鸡大学”,这是忘恩;背叛自己入党的誓词,表里不一,这是失信;称呼自己的祖国为“支那”,这就是无耻。像这种忘恩负义、不讲诚信、毫无道德的人,厦大党委居然保留她的党籍,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补齐孝道教育、义利教育和痛感教育三大短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过如果我们能站在厦大“高等学校”的立场,认真审视这件事,我们也许就能理解厦大这一初步处理的心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没有错,秉持宽容以教育为主的原则也没有错,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这样的情感附着多少会有些相通,给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彻底堵绝她年轻的人生通道,保留她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校规没有明文规定这样的学生必须开车学籍、剥夺从小学至大学的一切荣誉,厦大这样的做法合情,也合理。“株连式”的惩罚并不可取,我们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这样的结论,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学校没有明确的校规条款下,厦大给予洁洁良的惩罚只能在职权之内,作为一所享誉全国的知名大学,厦大没有那样做,这正是厦大值得尊敬的地方。

直白地说,我并不希望厦大在舆论的挟持下,过于严厉地处罚洁洁良,因为这样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今后类似的事件,而且还容易“打草惊蛇”,使得这样的人转入地下。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嘴并不能转变心,缚住网络的键盘,并不能封住私下“高谈阔论”的嘴巴,让我们的社会能够不时听到一些这样的“杂音”,仿佛也就像身体感知到了潜在的病毒感染一样,帮助我们多一份提防之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何况,老老实实的说,在我们身边,“洁洁良”们难道还少吗?穿着皇军军服、手持军刀、站在南京紫金山公然卖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拍视频污蔑遇难同胞,身穿日本军旗袍,为日本“满洲开拓团”立碑……,比“洁洁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是可以直接判刑?还又那个在毕业典礼上声称“美国空气是甜的”的中国留学生杨舒萍呢?在我们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暗中支持洁洁良的,恐怕并不会太少?这些人,又该当如何处理?

这些天,网络上人肉了洁洁良许多的个人资料,入党申请,论文造假,个人荣誉……,甚至连男友资料也都得到了充分挖掘。这说明中国大部分网民和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正义的捍卫,值得欣慰,但是抛弃感性认识背后的冲动思想,让我们静坐下来,静心思考这一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为什么在一些青年人身上接二连三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许多的年轻人数典忘祖,对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国家的科学进步视而不见,而在骨子里深深的崇洋媚外?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越建越漂亮,但我们的校园暴力事件却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犯凶杀案时有发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婆媳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尖锐?为什么我们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环境越来越美丽,但人们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生疏、社会公德丧失越来越厉害、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还记得7年前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因路人的漠视而被碾压身亡事件吗?还记得8年前的药家鑫所谓激情过失杀人事件吗?还记得12年前著名歌手丛飞弥留之际,受捐助对象无一前来看望的事情吗?还记得14年前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四名大学室友的事件吗?十几年前的事情我们就已经淡忘,相信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洁洁良事件便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而新的洁洁良事件还会不断涌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如果我们不能从源头根治污染,那么我们的河流就永远都无法澄清,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今日的病象呢?

问题还是出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洁洁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读研还要读博,无疑用我们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她都是成功的代名词,她的父母,她的老师,她的朋友应该都乐得看见她昨日的成绩,同样也悲痛于她今日的处境。如果让他们反思,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正是自己害了今日的洁洁良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丢掉了好的教育传统和思想,我们开始邯郸学步,西方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课标被不断复制,成为无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模板,素质教育、减负理念、学生主导、开放式教学等等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教育元素,而最重要的三个教育内容却无一例外的集体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以孝道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以义利教育为主的校园教育,以痛感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

一、孝道教育

百善孝为先,实行孝道教育,关键在于家庭,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牛鼻子”,父母从小抓好了孝道教育,便是给子女创造了终身受用的宝贵遗产。当前因孝道教育缺乏导致的子女不孝的现象,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可谓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先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江苏阜宁县三灶镇一位陶姓老人,因为两个儿子不孝,临终前将21万现金藏进寿衣,带入火葬场烧掉也不愿留给儿子。烟台一位叫吴金友的老人被亲生儿子长期打骂19年,以致颅骨受伤严重,住进医院急救。郑州一名78岁的老人因为儿媳不让进家门,不给吃的,饥饿难忍,最终选择自杀身亡。

古往今来,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无论是立身还是做事,无论是交友还是经营,无论是入仕还是归隐,一个大孝之人总会处处得到善报。反之,一个对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亲近的人,怎敢奢求他会对朋友、长辈、上司做到真正的敬重?就忠与孝而言,孝子或许不一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都是孝子,而不孝之人,能成为忠臣的,更是闻所未闻。孝道与否,与家庭富裕程度无关,寒门有孝子,钟鸣鼎食之族也有不少孝子贤孙。知政家认为,今日社会种种对老人不孝的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原因很多,但导致近40年来中国孝道疯狂倒退5000年水准,与一胎政策的实行关系极大,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计划生育,每个家庭生育2-3个孩子当是最佳状态。

多胎生育,虽然也会有忤逆子女,但却可以极大程度降低父母年迈后,受不肖子孙反噬的几率和风险。计生政策尤其是一胎政策,让父母没有选择,只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即使明明知道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想着临死总要有后人送终的投资,也就无计可施,从小只能对孩子娇生惯养,“万千宠爱于一身”。而作为一胎子女,从小就置身在没有任何竞争的“自由世界”,容易滋生傲慢骄横自私的性格,既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也不利于长大后融入周遭的人际圈子,不利于结婚后与新的家人处理关系。更主要的是,从生物进化而言,一胎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优良基因的进化,也没有考虑到一孩政策经不起风险的考验,稍有不测,“失独”老人哪里还有晚年幸福可享?

二、义利教育

孟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校教育首要内容在于持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教育要讲实际,但不要过于功利,教育要能培强选优,但也要顾及弱者的尊严,教育不能教授脱离实际的“屠龙术”,但也不能不讲一点原则和品质。幼小的萌芽,长大了却是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学生,在校园时代接受的教育技能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但接受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是无限的,并且会在走出校门后,将以百倍甚至千倍的效应去放大这一理念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在社会的价值定位。

可是,从小学开始,甚至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就在有意无意中给学生灌输不好的义利观。老师问学生最多的总是“好不好”,而不是“对不对”,“哪个学生上课最认真,老师就给他发糖果好不好?”“哪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最靠前,我们就把他选为班长好不好?”到了高中大学,老师们则通常

爱用这样的语言,“你们不好好学习,如果谈恋爱的话,当心到时考不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吃亏的是你们自己”,“这个课外补习班非常重要,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非常有利”,“还是要选个热门专业,否则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后悔都来不及了”,“你们看看上一届的某某某同学,刚一毕业就到某某公司上班,多么风光”。

只讲利害而不论是非,只顾得失而不论对错,成为许多学生更容易生成的思维模式,直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应该囊括教师自身的教育,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自身出了问题,还能指望教出好的学生?可是现实中,老师与学校也成了“利害”契约的附庸,某某老师因为课件比赛一等奖被提升当了班主任,某某老师因为论文一等奖成了年级组组长,某某老师因为所教学科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学科带头人……,在我们的各级学校,这样的利害关系时有发生,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一层一层的利害关系错横交错、盘节而上,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流行,“好不好”成为大家衡量自己利益的普遍标准,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聪明攫取更多的利益,久而久之,道德标准无人肯顾,道德教育体系逐渐瓦解,以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学习完全取代了学生日常道德的践行和评价。

回想洁洁良事件,那些曾经教育过她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们,在深表惋惜之余,难道不应该有一点点的自责吗?教育应该看重分数,但却不能唯分数是论,我们我们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数,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各种培训班、提升班、兴趣班,母语都说不了几句就开始让幼儿学英语,从初中到高中升学考试,乃至大学考研,英语都成为重要的录取标准和依据,这无疑要数功利主义最隆重的一环了,虽然有些省份已经对英语升学考试,成绩占的比率做了调整,或是在英语考试上技术手段作了微调,但这还远远不够。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来就没一个系统的学生道德体系评价标准,更没有一个完整的参考依据,也没有一个科学的法律支撑下的学生个人道德档案建立方法。假使洁洁良从小学开始,健全的道德标准观念就已经建立,从小接受的是正确话语“对不对”体系下的是非教育观,即使她仍旧“精日”,但绝对不会捞得那么多的荣誉资本!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那一刹那,思想道德课分值的高低,已经作为素质高低的评分依据,赫然出现在了学生的成绩单中,难道不很可笑吗?

三、痛感教育

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姐姐家的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特别调皮,天生的好奇心让他总喜欢尝试那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比如说拿钢叉往墙上的电线插座孔里面插,烧水的时候趁大人不注意用手捣腾已经微烫的水壶……,特别不省心,弄得一家人总是提心吊胆,疲惫不堪,姐姐跟我抱怨多次,但无论怎样跟他说,少不更事的小孩依然如故。有一次我正好到他家做客,发现小家伙又往直冒热气的水壶那边跑,见状我抱起,呵斥后将他的小手往水壶上轻轻一戳,小家伙立刻疼得嗷嗷大哭。从那以后,见到水壶烧水,便远远躲开,家里再也不用担心他被烫着了。

其实这就是痛感教育,虽然当时貌似有点残忍,但从长远而言,效果极好。《左传》著名章节《子产论整宽猛》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痛感教育就是要让人对违纪违法的行为敬而远之,产生畏惧之心。国家制定法律,不能苛刻,但更不能宽弛而近似于无,否则危害会更大。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对贩毒罪行的判处是最重的,超过一定的克数,直接判处死刑,这也在客观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禁毒最有效的国家之一。时下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修改法律,与世界接轨,废除死刑,死刑是政权暴虐的标签,动辄就拿出秦法暴虐以致快速灭亡来吓唬人。这实在是颠倒黑白,政权是否暴虐,并不在法律条文本身的对罪行的惩处轻重,而是要看法律到底是在捍卫谁的利益,仅仅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对百姓施以残暴执法,这无疑是苛政,反之,如果站在亿万群众的立场来制定严格的法律,这非但不是苛政,而且还是仁政。毒品横流,不仅害人害国,弄的老百姓不能安身,而且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前途,判处毒贩死刑,人们并没有因此指责政府的暴虐。杀人偿命,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判处准则,人们也没有因此指责政府的暴虐。一部未成年保护法,本来立足点是好的,伤害未成年人罪加一等,并无不可,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成为鼓励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法,未成年人校园凌辱案件,杀害同学,杀害老师,杀害父母,这样的新闻在媒体上已经不止出现一次两次,可是却因为所谓的保护法而只能选择轻判,一些未成年人甚至从中窥探到作案的年龄优势,自愿沦为黑恶分子的敛财工具,带劲玩起杀人的游戏,这是哪门子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一些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审判结果出来后,往往也只给犯罪人多则十几年的有期徒刑判决,这对于那些受害者的家庭,如何能算得上公平?还有更令人深恶痛绝的食品药品制假问题,简直就是对国民的蓄意谋杀,而相关处罚往往也是避重就轻,老百姓对此,意见较多。

培苗要趁早,育人要趁小,痛感教育一定要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就施行。三岁的小孩都能感知到疼痛,于是自觉规避危险的行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难道没有这样的感知力?其中不过是建立在概率学上的侥幸心理在作祟而已,正常人都会明白,所有的犯罪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破获,既然惩处的力度与获益的利润相比不足轻重,那偶尔的一次犯罪又有何不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洁洁良之所以变成今天的洁洁良,绝不是一朝一夕,在大学、中学甚至小学就可能有这样的苗头。一个藐视自己的国家民族,一个贱视自己的同胞,这样的人对父母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痛感教育有没有给她留下过深刻的教训?甚至于她从小有没有接受过类似的痛感教育?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补齐孝道教育、义利教育和痛感教育三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