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职业叫“知循私”

2011年,我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时候,我妈对我说的话是:还好你花了这么长时间天天对着电脑上课记笔记到半夜的努力没白费。

我朋友对我说的话是:咨询师是个什么东西?免费吗?

咨询师当然是收费的,不仅收费,而且是按小时收费。

职业分贵贱的不只是中国,还有外国,在歪果仁的世界里,心理咨询师跟私人医生、律师、牙医这些职业一样,是很吃香的。

当然,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心理咨询师也正在慢慢受到越来越多的富人们的喜爱。

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在国外的很多地方,心理咨询师更像一个单线的午夜电台DJ,整个接受咨询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扒隐私故事的段子。

所以,尽管我自己因为爱好拿了证,但我对咨询师这个职业并不特别具备好感。

相比较跟所谓的咨询师聊天,我更喜欢看张德芬、武志红、素黑或者张小娴、庄雅婷的书,因为看书比聊天更连贯,而且更有利于思考人生。

另外,我有先入为主的恶习,就比如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失眠和焦虑的问题去看医生,结果对方连跟我对话都不愿意,就妄自在我的诊断书上写“抑郁症”,然而,那个一脸戾气的中年女医生还是个专家。倒是后来我在泡温泉的遇到一个姐姐,她跟我聊了小半个晚上,笃定的跟我说:你绝对没有抑郁症,不过我推荐你去看一本书,叫《爱的五种语言》。

是的,这两个故事没有关联,我想表达的是表达方式问题。毕竟,在日常生活里找搭脉就胡乱下诊断的医生太多了。比如后来,有个精神病专家主任说我是焦虑症,彻底颠覆了北京那位专家对我的诊断,要知道抑郁和焦虑是个反义词,这在医学上要是对症下药的话,绝对是给你砒霜当糖丸的案例。反正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他们各执一词,我谁也不愿意相信。

再后来,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了某非著名心理咨询师,我们在广告发布的问题上起了争执,他坚持要写“无效退款”的承诺,我说这是违反广告法的虚假承诺。广告发布之后,我三天两头就会接到他的投诉电话,甚至连春节公休期间都被他劈头盖脸的训斥给搅乱了过年的心情。于是,我再看到他发布任何慈眉善目的形象画面时都会自动脑补他斤斤计较的画面了,没办法,我就是这么记仇。

还有一次,在校门口和一众家长聊天,说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话题,有人就特别小兴奋的传播消息说:千万别信这种职业,就那天天在报纸上帮人答疑解惑的某某协会的会长,他跟他老婆天天吵架,跟他丈母娘的关系长年恶化,家庭就没有和睦过。

哦,买疙瘩。这算是卖药的自己不吃药的典型案例吗?

我有一个姐姐,特别不喜欢我拿“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来说事,我但凡提了半句,她就一脸不屑地说:少拿你那路边摊的证来蒙我,就你那逻辑不通的理论,分分钟就让人分辨出你的专业资质是夜大里谋来的。

哎哟喂,知我者果然还是你耶!

讲了这么多,其实对我来说,大部分心理咨询师真的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神圣(当然,一定要神一样的存在,但以我目前孤陋寡闻的阅历,我还没有见过),就像大部分给我们看病的医生,他们自己也会有痔疮、便秘、脱发、腰椎病、脚气、口臭这些小毛病一样。

连老祖宗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人有七情六欲,又兼有贪嗔痴的顽疾,哪些心理上没有一点问题。

问题是,你是选择咨询师,还是选择知循私。

咨询师是官方的标配,一本正经跟你坐在咨询师里,抽丝剥茧的请你和他(她)一起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问题,然后用各种疗法包治你的百病(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处方权,跟心理医生完全是两个概念)。

知循私是摆摊算卦的江湖郎中,往往聊天是从讲故事开始的,他的方法和目的也很明确:先做你的知心姐姐(或者叔叔),然后循循善诱请你说出自己的故事,然后,摸着良心向你保证,他(她)不会泄露你的隐私。

其实,在咨询界,少有完全不泄露隐私的人,轻则夜里跟老公老婆分享今天的咨询咨询故事,重则把来访者里面的奇葩人物和事件写进自己的朋友圈博客或公号,再重一点的,直接把这些人事汇编成书或者带上访谈节目或者做成影视桥段,分分钟就让你全国闻名。

所以,别以为做咨询跟打电台的夜间谈话热线有什么本质区别,虽然环境更高大上,看起来也更加有一对一的保障,但是隔墙有耳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道理。

所有的事,都不绝对会成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我爱知,循,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职业叫“知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