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is线上加密码

线上告警

前面一篇博客已经简单介绍了Codis是什么,具体可跳转:Codis初体验心得

前几日,博主部署的Codis集群的一个group中的master的Mem Used显示为/NaN GB

Mem Used

导致Codis集群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日志如下:

error log

查看该端口的日志发现,

  1. 连接zk时出现request time out提示错误,
  2. 并且在top中发现有一个进程占了778.7%CPU
virus

后通过运维了解到,由于redis未设置密码,并且redis存在公网ip,导致黑客通过redis的该漏洞植入了木马程序,导致该端口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同样的在网上找到了redis该漏洞的描述:Redis 未授权访问缺陷可轻易导致系统被黑

解决方案:

  1. 屏蔽公网ip
  2. 给codis集群设置密码
  3. 重新搭建集群,并将数据重新导入(适用于集群中未做过migrate操作)

当然这里博主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案。

Codis加密

Notes:Codis加密的过程中由于要重启代理,所以会导致服务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加密步骤:

  1. 在config.ini添加password选项
  2. 修改每个codis-server的密码
  3. 重启proxy和dashboard
  4. 线上服务添加密码并重启

例如本次需要为codis添加密码为123456,下面就详细介绍每一步.

修改config.ini

在config.ini文件中添加password选项,如下图:

Codis线上加密码_第1张图片
config

修改codis-server

每一个codis-server相当于redis服务,所以改其密码可使用与redis方式一致,可参考:redis配置认证密码

连接每一个codis-server后执行:config set requirepass 123456

当然,最好要将对应的redis.conf文件中的requirepass密码也加上哦,这样能保证配置文件与运行的服务一致;

重启proxy和dashboard

在描述重启的操作之前先在这引入下kill这个指令的作用,这里引用下其描述信息,具体可参考:kill命令

kill命令用来删除执行中的程序或工作。kill可将指定的信息送至程序。预设的信息为SIGTERM(15),可将指定程序终止。若仍无法终止该程序,可使用SIGKILL(9)信息尝试强制删除程序。程序或工作的编号可利用ps指令或job指令查看。

通过上面一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kill默认可发送一个信号至程序,预示该程序须终止;那么就意味着当我们调用kill命令关闭codis的程序时,意味着通知zk要移除该codis程序;

所以重启proxy和dashboard如下:

  • 获取到proxy和dashboard的进程id
  • 调用kill 进程id 通知zk移除proxy和dashboard
  • 启动proxy和dashboard;
    1. proxy:nohup ../bin/codis-proxy --log-level info -c config.ini -L ./log/proxy.log --cpu=8 --addr=0.0.0.0:19000 --http-addr=0.0.0.0:11000 &
    2. dashboard:nohup ../bin/codis-config -c config.ini -L ./log/dashboard.log dashboard --addr=:18087 --http-log=./log/requests.log &>/dev/null &

线上服务添加密码

具体添加密码的方式与redis添加密码方式无异,不过博主这里使用的是经过博主完善的codis-spring-java,其基于codis作者提供的Reborn-java添加了如下功能:

  1. 适配Spring-data-redis
  2. 当zk连接状态变化时,判断是否CONNECTED或RECONNECTED,若是则重新加载pools
  3. 添加password选项

执行完上述步骤后即可上线重启服务.

题外话

在本次事故中发现Codis集群在master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时,slave不会自动切换为master,这是一大缺陷.

后面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有第三方服务codis-ha,不过貌似其不支持auth,即当codis集群存在密码时会导致主从连接丢失:dashboard引入codis-ha的功能

参考资料

  • Redis 未授权访问缺陷可轻易导致系统被黑
  • redis配置认证密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Codis线上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