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

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电影《黄土地》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经典之作,没有过多复杂的特技效果和艺术修饰,却依然不失其艺术魅力和东方美学观赏价值。只因它真正的奥妙之处:大自然的产物,陈凯歌等人“千里走陕北”在行走中的发现,是一种对于大地的感叹,震撼,敬仰和礼赞,才由此产生热情的联想和涌动的人文历史思绪。电影讲述一八路军工作者为寻民歌来到陕北生活的故事。影片突出反映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善良,深刻展现了落后文化背景下陕北人民对于新文化的期待与向往。人与土地古老而永恒的关系,是难以泯灭的。

 

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电影赋予色彩一种人文情怀,令人物的塑造更为鲜活,色彩作为情感载体生动表达和传递人物的情绪。《黄土地》中突出运用的色彩有红色,黑色,黄色。作为电影的三种基本色调,黄色代表了具有东方美学意义的黄土高原和清晨的一缕阳光,给予人民温暖和希望,黄色是影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黄河与黄土地的雄伟向受众传达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希冀。而夜幕降临后的主色为黑色,黑暗的画面中人物显得轻微渺小,与翠巧的命运一般苍白无力,令受众同时也陷入无尽的压抑中,为人物的悲惨命运担忧。因此,黑色象征了人民命运的无情。红色是翠巧的红棉袄,同时象征她在落后文化的大背景下一颗向往自由奔放的心,与其他愚昧的人民对比,深刻讽刺了封建村落中存在强制婚姻的陋习。电影巧妙运用三种颜色的结合,为受众刻画如油画般立体的生态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的淳朴人民过着简单生活,背后则是落后文明,所以出现翠巧想要逃离的情节。由于地理环境的界限,所以人民的思想才趋于保守封建,形成一种文化困境。

   

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电影中的意象表达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向受众传达情感和传递信息。影片中突出表现的意象有黄土地,黄河和安塞腰鼓。黄土地作为陕北民族文化的代表,对于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民的意义重大,象征着母亲对于孩子的温情。但又由于长期在黄土地这一封闭落后的空间生活,沿袭了不少令人诟病的陋习,所以黄土地同时也是愚昧和无知落后的象征。而黄河则是片中人物翠巧的内心象征。每当人物内心处于跌宕起伏状态时,镜头中奔腾咆哮的黄河便成为翠巧宣泄的出口,最后翠巧选择逃离此地时配乐的欢快曲调像是在歌颂她逃脱了命运背景于她的束缚。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影片中多次出现人们整齐划一舞腰鼓的画面,向受众传达充满生命张力的旺盛民族精神。当民族人民欢欣鼓舞地自由歌唱之时,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体现了东方美学的民族特色美感。

   

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该片的音乐独具一格,贯穿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亮点是配合黄土地背景下的民族音乐——陕北民歌。适当插入民歌的作用首先是直接完整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次是体现陕北文化的特色:热情洋溢的民俗和热情的精神,增添东方美学的真实感。电影通过对色彩,意象,音乐等视听语言的精妙运用,为受众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民族空间,从而引起受众对于落后人民的文化困境的思考。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影片对于文化边缘人民真实生活的纪实正是目前所缺乏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的灵魂寓于黄土地这一具有东方美学代表的意象中,传递了民族精神的积极向上。

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与诚困境下的回声——浅评电影《黄土地》主题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