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摄制作、营销宣发到院线放映,疫情之下,影视业上下游均遭到重创,重资产影院面临的现金流危机尤为明显,行业整合出清成为必然
文 | 《财经》记者 王颖 张建锋
编辑 | 陆玲
如今各行业都在有序复工复产,但影院仍遥遥无期。
4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表示,对于影剧院等休闲性场所,建议暂不开业。
在营运成本和新冠疫情双重压力之下,超长期的停摆,让部分影院已无力支撑。天津橙天嘉禾影院于4月17日宣布永久闭店,没能坚持到复工那一天。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超六千家影视影院类企业注销。
“如果复工,一天的人工水电租金等固定成本就有七八千。”一家广西贺州的中小影院负责人麦青(化名)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已经做了6个月不复工的准备,遣散了90%的员工,“等复工了,大家愿意回来的再回来。”
影视上市公司也苦不堪言。根据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万达电影(002739.SZ)等4家公司亏损金额均超亿元。被寄予厚望的春节档撤档,是影视公司一季度业绩亏损的主因之一。此前预计大年初一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8部春节档电影,除了《囧妈》转为线上上映,其余均选择撤档。出品/联合出品公司涉及光线影业、万达影视传媒等公司。
疫情之下,影院关停、剧组暂停拍摄、宣传遇阻,对本就处于寒冬期的影视业来说,2020年异常艰难。
有制片人告诉《财经》记者,他所在的剧组原本计划年后建组,由于拍摄地安徽省暂不允许50人以上剧组存在,只能延期,“但对于已经开机的剧组,财务影响较大。”
“零收入”对应着积压的卖品库存、房租、员工薪酬,让下游重资产的电影院面临现金流中断的困境。
线下观影尚需时日,意味着,2020年全年票房收入将出现大幅度的折损。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传媒分析师张雪晴表示,此前预计2020年票房能有680亿元,同比增长8%,现在看,如果7月能基本恢复,全年票房可能在300亿元左右。
面对史上最长停摆,求生欲强的影院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不少影城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观影券、清理爆米花等卖品库存,欲增加收入,但杯水车薪。亦有部分影片播放转移到线上,以期回笼资金。
危机与机遇并存。在影视行业陷入泥潭之际,国资已嗅到了并购机会。
业绩惨淡
数据来源:Wind
受疫情影响,影视公司业绩普遍惨淡,上市公司表现尤为明显。
目前已发布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的影视公司,有六成亏损,其中,万达电影亏损5.5亿元-6.5亿元,金逸影视(002905.SZ)、华谊兄弟(300027.SZ)、幸福蓝海(300528.SZ)均亏损超亿元。即使是盈利的光线传媒(300251.SZ),净利润跌幅预计也在50%以上。多数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影院停业,春节档、情人节影片未能如期上映所致。
根据西南证券研报,除《囧妈》外,其余原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其他7部电影,截止1月20日上午9时的预售票房合计超2亿元。
而电视剧股华策影视(300133.SZ)却逆风翻盘,2020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亿元-1.1亿元,同比增长177%至205%。华策影视对《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多部剧集线上播出,反响热烈,下一步将对投资的影院进行重新评估,通过一些暂时性调整以保证这些影院未来的正常经营。
其实,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影视公司的成绩单也不尽如人意。
据Wind统计,按照证监会所属行业划分,25只影视股2017年全部实现盈利,2018年16只个股盈利,但截至2020年4月17日,20家披露2019年年报或业绩预告的公司,只有9家盈利,亏损公司占比为55%,其中,华谊兄弟等5家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
2018年下半年以来,影视行业曝出阴阳合同等诸多乱象,监管收紧,热钱离场,行业增速下滑,此前巅峰时期相关公司高溢价并购形成的巨额商誉,成为行业利润“爆雷”点。
万达电影2019年亏损47.2亿元,其中对并购的影城、时光网等计提商誉及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约59亿元,扣除该影响后实际盈利11.8亿元。
曾经的“影视娱乐第一股”华谊兄弟,走到了保壳之战的关键时刻。继2018年亏损近11亿元后,2019年继续亏损39.63亿元,其中对商誉、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约26.8亿元的减值准备。2018年税务风波爆发以来,公司接连遭遇了债务危机、股价暴跌,缺乏主投电影作品,实景娱乐陷入泥潭等问题。“2019年华谊偿还各种债务 47亿,股权质押爆仓危机下,我个人借款补仓补了十几亿。”董事长王中军近日对媒体表示,公司现金流还在紧张阶段,但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并坚称实景娱乐的发展方向没有问题。
除了减值,主业电影放映业务增长乏力,在财报也一览无遗。放映业务的毛利率已降至个位数。2019年上半年,万达电影的观影业务毛利率为6.1%,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2019年,金逸影视、横店影视(603103.SH)电影放映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4.7%。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和前几年影院过度扩张,造成的行业供需失衡息息相关。
2014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票房增速达到30%-50%,大量个人资本开始涌入这个行业,中小影院无序扩张。不料2016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放缓,但电影院和银幕数量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一增一减之间,导致单屏幕产出下降。
中金公司研究部预计,2019 全年中国单银幕产出将进一步下跌至100万元,万达电影等五家主要影投公司单屏产出均同比降低,降幅在 8%-20%不等。
全面冲击
“影院停业那天只剩我1人。”影视从业者王兵(化名)表示,现在每隔三五天回影院开机充下电,开空调除下湿,三个月了,从没领到工资,“周围有影院经理都开始兼职微商或保险了。”
王兵的经历,是疫情冲击下,影院整体萧条的一个缩影。
2020年开年,影视行业就受到了一记重锤,王兵工作的影院,属于下游放映端,所受冲击最大。
据悉,国内自3月16日开始,电影院曾有过短暂复工。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全国有528家影院复工,全国复工率4.65%。当日全国票房共2.1万,场均人次为1,这意味着,电影院基本是1人包场。
即便如此,复工的日子也没能持续几天。3月27日,复工仅10余天的影院再次被国家电影局紧急叫停。
“在这个通知之前,大家多少还存在一些幻想,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希望就在眼前。”影城负责人杨昕告诉《财经》记者,3月底其所在影城正准备复工,当时收到了中影,华夏下发的十几部复映的影片拷贝,然后针对消毒防疫、观众登记以及排场、票价政策,都进行了部署,“一切戛然而止了”。
横店影视的董事长徐天福曾表示,公司全国有将近400多家影院,将近一万左右的员工,一个月工资就要几千万元,商业地产的租金又要几千万元,“好在我们现金流比较充足,但一些小的影视公司,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疫情之下,影视行业上游的拍摄制作、营销宣发等行业,也未能幸免。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自2020年1月25日开始,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多家影视基地相继闭园,全部剧组的拍摄活动停止。疫情期间,滞留在横店的剧组有310个,不算“横漂”,光是剧组成员就有5600人。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曾透露,影片《冰雪长津湖》本来准备年初开机,全部人马已经到位,疫情一来全部停拍,1800人的剧组不得不滞留在丹东,当时直接损失就超过了1.5亿元。
欢瑞世纪(000892.SZ)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3月以来,公司艺人所在的剧组和节目组开始陆续复工。
“明年的电影现在就要开始筹备,但很多片方现在没有资金投入。”万达影视集团董事长曾茂军曾对外表示,春节档片子包括去年公映的一些片子,很多院线没办法结算,给不了钱,行业现金流转不起来。
这是个难过的关口。电影不上,宣发也受到掣肘。
“ 宣传公司、物料公司都受到影响,这是连带的。影视营销上,目前只能做些前期工作,看看素材,准备物料。”北京四四得八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
“投资、制作、宣传、发行,每一个环节均有社会资本的介入。新项目暂时无法开机,已拍摄完成的项目上映遥遥无期,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增加成本和风险。”资深娱乐营销专家李泽清表示。
实际上,近两年来,多数影城并不“挣钱”。
有市场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一是电影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其住所半径3公里内就有3家影院,会出现明显的人员分流,上座率被进一步拉低。二是不断被推高的影院租金令投资者进退两难,很多电影院正在为地产商打工,“即使是四五线城市影城,年租金大概200万起,一些影院跟物业签订的协议比较苛刻,是固定租金跟票房分成,二者取其高。”
麦青告诉《财经》记者,就广西贺州市而言,县城影院年票房300万元左右,年利润60万元,市里的影院票房约800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艺恩数据显示,2019年有近3,000家影院票房低于200万元,数量占比超过28%,这部分影院的合计票房份额仅为4.5%。
张雪晴提醒,应注意尾部影院的经营压力。所谓尾部影院,是指集中在三四五线城市等下沉市场的影院。这类影院和一二线城市影院相比,在地理位置、商圈环境上,有较大差距。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测算的数据,对于尾部影院,1月-2月的票房收入通常能贡献全年票房收入的30%。这意味着,2020年“春节档”的颗粒无收,让尾部影院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出路在何方?
现金流和业绩双压之下,影视公司出路在何方?一些影院也开始了自救措施。
杨昕告诉《财经》记者,目前院线利用线上渠道“开源”,包括在抖音、美团各种平台,销售囤积的库存卖品、电影券会员卡以及电影衍生品。“今年春节比较早,卖品的备货,我们从去年11月-12月就开始了。爆米花、烤肠这些食物,保质期大多都到下半年。”
“节流”方面,杨昕所在影院取消了兼职员工,全职员工降薪并采取轮班制,因为还有机器设备要维护、门店要巡视;同时跟物业方谈租金减免。
李泽清向《财经》记者表示,院线影城能否“活下来”,主要看自身历史积累,这决定了它抗风险的能力。
为缓解资金压力,万达电影4月21日发布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资43.5亿元,其中13.0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影院危机之时,部分影片播放转移到线上,以期回笼资金。
春节档影片《囧妈》、《肥龙过江》纷纷转为线上上映,《囧妈》出品方欢喜传媒与字节跳动达成6.3亿元合作,《囧妈》转档至头条系平台进行线上免费播出;《肥龙过江》以单片付费形式在爱奇艺等平台播出。
那么,网络电影是否会成为片方的另一根救命稻草?
张雪晴认为,这类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会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囧妈》免费播出属于字节跳动的一次营销行为,而线上单片付费的模式,只适合小成本电影,大成本制作的电影只有通过院线来进行,供应商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麦青表示,电影院具有社交属性,这种体验感没办法在家里获得,未来网络电影或将与院线内容形成互补。
在影视从业者努力自救的同时,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在路上。
国家电影局4月3日表示,国家电影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下称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
张雪晴解释,专项资金占票房收入5%,它的减免或返还,可以缓解影院现金流短缺,帮助其渡过难关。
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税收的缓缴和减免;依托专资对停业影院予以补贴;贷款贴息、融资绿色通道等金融支持;租金减免(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影院)和社保缓缴等。
张雪晴建议,影院恢复营业后,政府可通过猫眼、淘票票等在线售票平台,投放电影票补贴,“比如原来39块9的电影,19块9去看”,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刺激观影需求。
4月17日,电视剧相关行业协会发出倡议:电视剧主创酬金各不超过制作成本10%,全体演员酬金不超过制作成本40%。
有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11月后,本来单集1000万元的电视剧,现在降至400万元-800万元,因为演员成本下来了,大男主片酬从1.5亿元降至5000万元,剧集从40集降至20集,这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好处的。
《财经》记者采访发现,流动性危机逼近,影视行业的整合出清已不可避免。
2019年全国关闭影院267家,关闭银幕1095块,杨昕表示,未来将有一部分私人影院,或者是前期投入较大、经营不善的影院倒闭。“疫情加速行业出清,这是一个良性的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比拼内功的过程。”
行业拐点之际,国资已经看到整合机遇。
上海电影(601595.SH)3月10日公告称,出资8000万元,与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暂定名),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在缓解行业经营压力的基础上,实现战略扩张。横店影视也于2019年投资设立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此前,国资收购已有苗头。2018年亏损近11亿元的慈文传媒(002343.SZ),实控人在2019年变更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押中《流浪地球》等爆款电影的北京文化(000802.SZ),在2019年巨亏24.5亿元后,第一大股东或将易主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
“据我了解,湖南国有独资电影集团潇湘集团也在大肆收购。”麦青对《财经》记者透露,国有影视公司的现金流储备较充裕,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国有院线在收购影院。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财经》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疫情报道
责编| 阮璐阳[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