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万老沈
转载授权(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机号:17717324202)
疫情未结束,警钟仍长鸣。
截至5月13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近420万,死亡近29万人。
疫苗,成为了人们寄托的最大希望。
5月14日,世卫组织消息,已备案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
表面看,新冠疫苗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似乎全球都在加快速度。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目前垄断全球90%疫苗市场份额的四大疫苗巨头公司,集体缺席新冠疫苗的主导研发。
更多关于疫苗研发的隐秘内幕被挖掘出来:全球盼望疫情早日结束,但也有人害怕疫情早日结束。
一本疫苗研发暗账,悄然浮出水面。
盈利与缺席
“疫苗,一路大笑到银行。”
一句古老谚语,揭示了疫苗这一特殊商品的强大利润生命:它是药企巨头最畅销的产品。
从2014年到2019年,全球疫苗销售总额翻了一倍。2020年,全球疫苗市场预计将增长到60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亿美元。
垄断全球90%疫苗市场份额的四大疫苗公司:英国的葛兰素史克、法国的赛诺菲、美国的默沙东与辉瑞,其盈利能力一度令人瞠目结舌。
以辉瑞为例,如果提起辉瑞旗下最著名的产品,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伟哥”。这种造福全球男性的蓝色小药丸一经上市,就成为了销量增长最快的处方药;此后20年,它都是辉瑞稳定的收入来源。
令人意外的是,辉瑞最赚钱的产品却不是这个,而是疫苗。以13价沛儿疫苗为例,仅在2015年,此疫苗为辉瑞带来的创收就高达62.5亿美元,是伟哥的3倍。
疫苗的“刚需”特殊性,加上疫苗巨头的寡头垄断地位,使“疫苗生产”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工作之一:在世界上94个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在疫苗上每投入1美元,净回报就能高达44美元!
不仅如此,在社会学与道德范畴内,疫苗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打疫苗后,有用,当然最好;没用,只要没有副作用,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出来。比起治疗性药品,用药之后没效果所造成的医疗纠纷,疫苗的风险显然要低很多。
于是,问题显而易见。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严峻局面下,看似盈利能力十分强悍又能造福人类的疫苗研发,为什么四大疫苗巨头对之集体沉默?
时间矛盾
答案就在于两个字:时间。
这个时间,一是指疫苗研发时间。
葛兰素史克健康部门总监托马斯·布洛伊尔表示,疫苗研发通常需要8至10年时间,即便因为技术发展而使时间提前,测试和审批阶段仍需要很多时间,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12至18个月。
于是,这一疫苗研发时间就与第二个时间构成冲突:疫情持续时间。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葛兰素史克在疫苗研发中仅提供辅助性技术,正是因为难以预测新冠病毒的中长期暴发状况。疫苗生产只有大规模地推进才是值得的,私营行业将前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那显然并非是有效改善公众健康的方向。
此等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在过去20年里,世界暴发了“非典”、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埃博拉等流行病疫情。然而,目前只有针对埃博拉的疫苗被研发出来,因为其他流行病疫苗的相关研发工作总是随着疫情消散而停滞。
以埃博拉病毒疫苗为例,曾担任美国埃博拉疫情的协调员克莱恩表示:“我不为药商工作,我不是他们的粉丝,但不得不说,药商为了生产埃博拉疫苗花了很多钱。”
以生产出全球首款“埃博拉终结者”疫苗的默沙东公司为例,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就被首次发现,半个世纪后的2019年,默沙东研制的埃博拉病毒疫苗才被获准上市。极长的时间战线和巨量的资金投入,都考研药企实力。而默沙东之所以能坚持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关键原因还在埃博拉病毒的“持续性”。埃博拉病毒反复爆发,致死率高,甚至进入了欧美;2013年,病毒专家明确表示,如果没有疫苗,埃博拉疫情不大可能得到控制。这之后,默沙东大幅推进了疫苗研究速度。
新冠疫苗的矛盾点也正在于此。
如果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疫情就已结束,那疫苗将成鸡肋;即便疫情没有结束,当疫情控制的进度远快于疫苗研发的速度时,临床试验人数的匮乏也会让疫苗研发项目难以继续进行,对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的药企而言,可能血本无归。
科兴生物(SINOVAC)和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2009年初,H1N1流感病毒爆发,科兴生物研发的Panflu.1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H1N1疫苗,获批后的2009年第4季度,便为公司带来了2970万美元销售收入。然而,次年,疫情就得到控制,疫苗全年销售额陡然降至720万美元!短短时间,风光不再。
于是,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一道利益与道德的博弈难题陡然横亘在药企面前:从道德层面看,没有人希望病毒肆虐;但从利益层面看,研发疫苗的药企并不希望疫情立刻结束。
但在全球人类的生死面前,没有药企敢将后半句真话讲出口。沉默、不参与,成为了巨头药企的共同选择。
推动力
于是,“政府推动”,成为了新冠疫苗的最大推动力。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中国人民在疫情中打响的八个字,在疫苗研发中同样被打响。新冠疫苗研发,为人民,为生命,为希望,唯独不为利益!
目前,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稳中有进,在世卫组织最新公布的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有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占到了全球最先进研发队伍的一半。
具体来看,中国的研发团队亮点不断——
4月12日,由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正式在武汉开始受试者接种试验,约有500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如果一切顺利,将在今年5月揭盲。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各自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制的灭活疫苗,分别于4月12日、13日获得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平台的新冠病毒疫苗。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也于4月28日启动了临床试验。
5月6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二期合并临床研究已于4月16日启动。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振奋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生命与利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生命与利益的博弈中,中国从来都站在生命的一方。
疫情之初,中国政府就发出明确指示:要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注重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积极性,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推广有效的临床应用经验,力争早日取得突破。
我们当然不能说忌惮利益和亏损的药企因此止步不前是错的,但我们更敬佩明知有此风险仍然选择坚定逆行的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生命面前,不讲利益。
我们向来如此,我们仍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