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关部门应尝试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信用,比如拿出资金,建立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此外进行结构性供给引导,明确哪类企业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
图/Pixabay
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袁满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银行、担保机构等纷纷施以援手,但部分中小微企业依然反映拿不到贷款,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述话题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热点。《财经》记者在前期调查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企业认为银行没有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因害怕可能出现的坏账而不愿承担更多责任;但多名银行业从业者亦表示,银行本是市场化机构,若承担过多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一旦出现不良贷款,谁来埋单。
争议背后,多方人士竭力探寻破局之道。“此前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当前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数量或价格上,而是结构,光有降息还无法解决供需结构化错位的问题。”华南地区某城商行副行长近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据了解,该行当前80%的贷款投向民营企业,90%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
在这位长期与中小微企业打交道的城商行副行长看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赖于国家出台结构性的政策,同时向中小微企业直接提供可以量化和操作的信用,比如拿出资金,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的担保基金。若能管理好这些基金,释放乘数效应,会给到更多中小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以下为这名城商行副行长的自述,《财经》记者进行了部分删减。
资金空转或套利背后:中小微企业贷款难
当前的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市场上有不少声音担心钱流向不该去的地方,或者存在资金空转的情况。站在银行的角度,其实很难判断这种现象到了怎样的程度,但确实存在。
从同业负债的利率情况或可窥见端倪。当前同业负债利率降至2%以下,已经是近年来的一个低点。【记者注:Wind数据显示,4月8日,1年期同业存单加权票面平均利率为1.7%,是自2014年3月以来(Wind纳入的统计时间范围),该数据首次跌破2%,创下历史新低。与此同时,1个月期至1年期Shibor分别跌至近10年来最低点,均跌破2%。】
大家都知道银行抢存款非常激烈,当下同业负债成本远低于存款成本,银行就会有冲动去吸收更多的同业负债,即便监管对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有限制,但大多数银行远未达到这个比例。在同业资金可获得性更强的情况下,银行肯定更愿意把同业负债规模做大,以降低自己的负债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但其实不用过度担忧所谓的“资金空转”现象,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下,同业、非标等业务都受到严格管控,银行的风险偏好也相当谨慎,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资金充裕不会像之前那样带来资产的过热。当然,不可否认,当前由于投资需求不足,金融市场“资产荒”的现象比较明显,在个别领域会出现资金淤积的情况。
为什么货币政策力度很大、银行也确实有钱,但仍有部分观点认为资金在空转或套利,问题的本质其实在于,大家觉得这些钱并没有给到真正需要它的中小微企业手中。
数量和价格之外,需考虑结构
当前,在一系列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得到了充足的、低成本的资金,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从我所在银行的情况来看,80%的贷款投向民营企业,90%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这样的成绩,说明政策的导向和支持是有效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举个例子,现在确实有部分中小微企业从很多银行那里拿到了贷款,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经营状况良好,甚至是某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事实上,很多银行自2019年起,就向部分垂直领域的头部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今年的贷款利率降到更低,2%-3%的利率就能把钱放出去。这不是新鲜事,银行的风险偏好都比较雷同,为了完成指标,都追着同一批优质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这些企业可能获得了太多超出自身需要的贷款,间接助长它们拿富余的钱去做投资等违规行为的出现。
从整体来看,最后可能就变成大家扶持的都是中小微中的头部企业(按照20%占比估算),尾部20%(估算)的企业可能确实经营存在问题,不应发放贷款,但中间60%(估算)的企业谁来扶持,这些企业也需要贷款,显然我们的中小微贷款无法普惠到80%(估算)的企业,但它们中不少都是不错的企业,仅因为不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失去了获得贷款的机会。
从银行的风险偏好来看,肯定优先选择一些有利于风险防控的领域。比如供应链、贸易融资或者政府采购等相关领域的企业,不一定是这个行业中很强的,但因为银行容易了解并监控其资金流向和风险,这些企业便容易得到信贷支持。但还有很多领域的企业,资金交易结构相对复杂,最终就成为被主流金融机构所忽视或不愿意去接触的地带,即便是在某个领域表现得相当优秀,也依然很难拿到银行贷款。
我认识的一个小微企业主,开办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在当地颇有竞争力。最近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于是想去银行申请贷款,但太难申请了。这种培训机构,没有财务报表,也没有可用来抵押的固定资产(培训场所一般是租用)或是之前已做过抵押,基本不可能获得银行贷款,我们是不是就让这些企业死掉?
如何解决?当前来看,大家主要是以数量和价格为指标去考量,但我认为,当前还需要考虑结构问题,结构化引导一定是需要政策性的工具去解决。货币属于数量工具,此前的定向降准已经考虑到结构问题,但导向性、针对性还可以加强。
考虑结构问题,即可以明确哪些企业能够获得资金,哪些企业能够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能够更便利地获得资金?中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数量走向结构。当然,数量是前提。
有人问结构化是不是类似于风险定价?两者其实不一样,因为风险定价是可量化的,能量化的东西往往很难去结构化。举个通俗的例子,理想状态下很多男生都希望找到漂亮的女生结婚,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长相普通的女孩没有机会?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身处结构化的社会,最后一定是有人喜欢胖的,有人喜欢瘦的。这就是结构化。
如果继续按照风险定价去选择企业,最后银行还是会把风险低、收益高的企业拿走,结果就是业务同质化严重,都选了同一拨企业,最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就成为银行融资服务的真空地带。
提供可量化的信用:“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一方面是出台结构化政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当前市场最缺的其实是信用。
有同行曾说,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货币支持,不如提供有效信用。我们常说的“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不应该仅仅是喊两句口号,最重要的还是得有具体政策来落实。市场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心,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企业融资环境相对改善,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倒下。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债难,很多大型企业的商票没人要,中小微企业想要拿到银行贷款难上加难,这些问题背后指向的都是信用缺乏。这里讲的信用,是指可以拿来量化、拿来操作的信用,我们的市场并没有。
帮助中小微企业,不能完全寄托于银行去承担社会责任,在风控上放松标准。银行毕竟是市场化机构,需要考虑一笔贷款可能带来的损失,需要对用户、股东负责,帮助中小微企业的能力相对有限。
那谁能帮助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我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尝试向这些企业直接提供信用,比如拿出一笔资金,建立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这只基金如果能够管理好、使用好,就会产生很高的乘数,比如投入5000亿元成立这只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乘数可能是5倍-6倍,最终就会产生几万亿元的投放效果,直接支持到中小微企业。
多支持一家中小微企业,背后就是稳住更多的就业。我们银行之前向一家制鞋厂提供了200万元贷款,当时负责人就告诉我,如果没有这笔钱,经营难以持续,而最大的问题是其身后2000人的员工队伍。一旦经营终止,这2000人就可能面临失业。
近年来,市场上虽然有很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实际做得好的并不多,要不就转型,要不就跟着去赚快钱。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也关注这个问题,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加大支持,但是我觉得这些工作都还不够。原因是我们现在只做了一些点上的工作,按照上述结构化的思维,就得从整个面上去考虑。点做了80个,依然有20个没有覆盖,但这20个点可能会让你的经济非常被动,因为它可能承载了主要的就业。
所以,帮助中小微企业,首先就是要向它们提供信用。结合结构化的思维,比如可针对某个行业专门设立担保机构,对某些特定类型的企业进行担保。
最后,中小银行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体,也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当前监管对于中小银行的考核指标,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指标完全一致,但大家的起点、规模等存在不小差异。是否可以考虑在有效的风险防控范围内,针对中小银行出台差异化的、容忍度稍高的监管政策,更好地保护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本质也是推动其更好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疫情报道
责编 | 蒋丽 lijiang@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