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
这个词现在出现最多的地方可能已经不是影视作品了。
而是魔幻的社会事件,总是反转反转又反转。
舆论也跟着颠来倒去,今天痛骂A,明天谴责B,后天指责C。
总有愤怒可以发泄的地方。
而关于这个问题,这部真正的冷门佳作,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了解和反思——
《桥》
这原本是2011年开播的老剧,一共有四季。
在豆瓣上季季分数爆表。
但可能是因为由丹麦和瑞典合拍,小语种的先天冷门导致了剧的热度一直都不高。
不过在IMDB上,它不但有着8.6的口碑,更是有着54K+的热度。
绝对算得上爆款了。
人气一直高居不下,甚至后来还被翻拍成了美版。
前段时间,B站引进了这部剧(改名《登岛》)。
让它又小小翻红了下。
作为北欧出品,整部剧的色调都透着一股疏远和冷淡。
蓝灰色画面看得人凉飕飕的。
而比画面更加让人发冷的则是剧情。
第一集开场,连通瑞典和丹麦两国的大桥突然断电,四下漆黑。
等灯光重新亮起,桥上多了一具女尸。
尸体从中间被切成了两半。
因为尸体身处国界线,两国的警察都纷纷赶到,开始联合办案。
调查迅速展开,大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这具尸体的上下两部分,并不属于同一个人。
上半部分,是一个瑞典知名政客。
下半部分,却是丹麦某个不知名妓女。
就在所有人对此感到不解时,一份来自凶手的录音被公开了。
凶手坦言,自己将对警方和社会发起挑战。
他的每一个案件,都会引向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顽疾。
在这具拼凑而成的尸体里。
丹麦妓女其实早在一年半前就被杀害,但因为警方不重视,根本没有被调查。
而这次受害者成了瑞典政客,警方就全力投入。
通过这个案子,他要指出的正是:
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第一个案件尚未查明,第二个案件就已经发生。
许多流浪汉在同一时间被下毒,集体暴毙街头。
还有一个被绑架后直播抽血。
凶手指定了四名富商,要求他们每人出500万来作为赎金。
如果不这么做,流浪汉就会在直播中失血过多而死。
随后,凶手又公开了第二条信息。
他指出,每年都有大量流浪汉在冬天冻死街头,远远超过此次的受害者数量。
但社会只有在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时候,才会把目光放在他们身上。
两个案件下来,这个神秘的凶手引发了社会的强烈探讨。
他被给予了一个名号:「真理施暴者」。
人们不可避免得开始讨论他所指出的问题。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而差别对待的法律及执法者。
被社会主流无视和抛弃的底层流浪汉。
被歧视和排挤,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社会、获得同等待遇的移民。
得不到政府和社会关怀,被不断边缘化的精神疾病群体。
以及大量在生产环节非法雇佣童工的资本家。
这些都是社会中切实存在、无法否认的「顽疾」。
也确实在损害着社会的公平,司法的公正,以及基本人权的保障。
正因如此,「真理施暴者」虽然作案,却获得了很多人的理解和赞同。
在「施暴者」前面加上「真理」二字,表达的就是这种游走在支持与反对之间的微妙心态。
最典型的就是童工问题的部分。
「真理施暴者」劫持校车,以儿童作为人质。
并要求民众放火烧掉5个一直使用童工的工厂。
开始大家都有所犹豫,但随着倒计时逐渐减少,人心开始动摇。
纵火出现了。
这些火烧掉的不只是一个工厂,更是民众在高压情况下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有人都不自觉地顺从了这种群体预期。
大家一致认可放火是拯救孩子的壮举,从而无视了这个行为本身的暴力性质。
当众人踌躇犹豫之时,那个敢于站出来放火的人。
反而成了众人心中的英雄。
甚至连警察局里的执法者,也在观看直播时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
这一幕,跟《黑镜》中的情节有着些许类似。
处于群体意识当中的个体,是很难发现自身的无意识的。
于是。
众人的呼声,让「真理施暴者」带上了一丝起义者的光辉。
在民众认知中,他是在凭借一己之力,向这个不公的社会体制宣战。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观众都会猜测这位「真理施暴者」是某个极端社会活动家。
以暴制暴的起义者。
但没想到的是,剧情从这里突然急转直下,开始逆天反转。
在大量信息的拼凑筛选中,警方发现,几个案件当中的受害者们,并非是毫无联系的。
事实上,他们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链接到了同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自然就是「真理施暴者」。
而所谓的「用暴力来揭露和叫醒这个社会」其实只是幌子。
真正的情况是。
所有命案,都是他在为自己复仇。
比如第一个案件中的政客,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她当初撤销了凶手家人车祸遇害的案子。
比如第二个案件中的流浪汉,则不过是因为在某次冲突中,一名流浪汉殴打过凶手。
他用了几年时间,布下一个环环相扣的局。
让自己的每一次报复都被隐藏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从而避免追查。
剧情至此,很多前面令人困惑的细节,也都在真正的幕后主线中被拼凑到一起。
构思的巧妙和精细,令人大呼过瘾。
除开它本身逻辑缜密的剧情之外,前后碰撞中透出的差别则更得人深思。
「真理施暴者」杀害了大量无辜者。
他的每一个计划,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私欲。
是在用向社会不公宣战的高调口号,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复仇心理。
义正辞严的光环背后,是不择手段的凶残本质。
而这,正是本剧最耐人寻味的碰撞点:
当提出者本身不再「纯粹」的时候,那被提出来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尤其对于社会问题而言。
提出者的身份和目的,是否应该影响问题本身的含金量?
确实,「真理施暴者」的所有行动都不过是为了复仇。
但之前被提出来的,法律不公正,底层人民生存困难,雇佣童工等各种问题和现象。
却不会因为他的动机改变,而随之改变。
事实从来没有变。
变的是人的思想。
在案件侦破,「真理施暴者」的真实计划曝光后,之前关于种种社会问题的讨论声,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
在大家普遍的认知习惯里,这些社会问题因为提出者的原罪而被抵消了。
前后的对比中,就透出了一股微妙的讽刺。
同时由此推论。
我们在潜意识里,很可能对问题的提出者有着「纯粹性」的要求。
从一方面来说。
这样的要求,是为了不被愚弄和利用。
为了不让舆论被别有用心的提出者当成武器。
但从另一个方面。
也确实给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施加了苛刻的条件。
这种反转,让鱼叔想到了最近几天大热的一个新闻。
有家长微博爆料,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体罚,被迫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导致孩子放学后吐血入院。
就在大家因为体罚现象义愤填膺的时候,剧情突然反转。
原来是该家长因为孩子被罚,对老师记恨在心。
于是故意夸大事实,博取关注。
孩子并不曾吐血,也没有哮喘病史,血腥的图片实际上是伪造。
一切都是该家长企图靠着舆论压力,来对老师进行报复。
剧情反转之前,大家愤怒地指责教师;
剧情反转之后,大家又在更加愤怒地指责家长。
这个家长固然是荒谬的,必定会接受法律制裁。
但这场闹剧除了谁对谁错之外,还引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体罚本身。
关于吐血和哮喘,确实是家长无中生有,造谣生事;
但罚6岁的孩子跑10圈的行为,到底算不算是体罚,则应该单独讨论。
或者更应该讨论的是。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罚与正常惩戒之间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长远地看,这个标准的明确能够将许多问题防患于未然。
而关于标准的探讨,不应该因为提出的方式存在问题就被抵消。
当然,鱼叔的意思绝不是说,提出问题就一定要用这些极端的办法。
只是想单纯地讨论。
提出问题者,到底需不需要有普世认知当中的「纯粹性」?
或者说,一个「不纯粹」甚至是「自己有问题」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又能否被当成严肃问题来对待。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倾向,对不同事件持有各自的立场。
但鱼叔希望大家在感到「被愚弄」的愤怒之余。
能拿出一些精力,给它更多的思考。
最后,想看的,B站有资源。
以及,如果觉得不错,不妨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