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

                        马    军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9月6日那天,惊闻李嘉亮辞世的那一刻,我的心倏然惊悸了一下,我分明听到自己内心深处闪现出的一声沉重的叹息“哎!一个智慧的生命远去了”,当下我就以此为题写了一篇纪念逝者的文章,以了结我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但是,连日来围绕李嘉亮我又听到了许多有关逝者的故事,比如嘉亮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他的豁达豪放以及对待命运与生死的态度等等,引发我深入的思考和“久久不能平静”,以致令我言犹未尽而如鲠在喉。李嘉亮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常人所不具备的,因此有必要再写一篇推介李嘉亮的文章,以期引发读者的思考。

                        一

        一个时期以来,我一直思索究竟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足见“道”在圣人心目中的地位,“道”是圣人为之终身奋斗的东西。那么,一个人一生只要坚持正确的信仰,走光明的道路,做有利社会的事业,我认为这就是“道”。与此同时,在提起“道”这个词,就不能不说起另外一个与“道”有着密切相关的词汇——觉悟。事实上,“觉悟”和“悟道”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总的来说,觉悟早的人、道路选择对的人,事业就成功,前途就光明。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回顾李嘉亮一生走过的路,他给我们展现出一条清晰、畅亮的路线图。我们同龄人中,嘉亮早慧,也觉悟得很早。少年时在许多人都很茫然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终身奋斗。我在《一个智慧的人远去了》一文中,大致介绍了李嘉亮的人生轨迹。1980年,我们在师训班培训的时候,他就给我以鹤立鸡群之感,他学习的刻苦程度令我惊讶,他每天学习都到深夜,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按说我们在师训班培训时,完全不需要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带职培训,我们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回去以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嘉亮是1975年高中毕业的,他的同龄人都下乡插队去了,他因为身有残疾,留到学校教书,那年他18岁。到1980年他到铜川矿务局高师培训班培训的时候,已工作5年,而且已经结婚生子,此时对于我们已经无所谓生存压力,然而嘉亮仍然是拼劲十足,他奋斗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下过。

        在描写李嘉亮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着这么几个人物,一个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个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还有《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我把嘉亮与保尔、海伦、路遥并列在一起。嘉亮带给我感动之处就在于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嘉亮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纵观他的人生轨迹,无不是在向命运做抗争,嘉亮从不甘于现状。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树立着一个伟大的标杆,总有一种建功立业的梦想,并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终于梦想成真。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面摘录常熟理工学院在他追悼会上的悼词,从中可以清晰地管窥他不凡的人生:

        ......期间,1979年9月至1984年8月在陕西教育学院物理专科学习;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物理本科进修,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11月进入苏州师专工作,担任苏州师专担任师专物理系教师;1995年起,担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前身)副主任、主任等职;1998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8月晋升为教授。

        ......1996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常熟高专教书育人奖暨张同森奖......

        同时,嘉亮生前致力于空洞力学、量子力学等前沿科学研究......一些专业术语恕不在此一一引述。然而,这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不能不令我肃然起敬,我和嘉亮是同龄人,可以这么说,25岁之前我们的生活径迹几近相同,但是,25岁之后,犹如两条不平行的直线,随着时间、空间的流淌,我们渐行渐远,没有了交集。从嘉亮的生平介绍中,我们可清晰地解读,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在不断地增加生命的内涵、外延和厚度。

                      二

        关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几千年来人们都在不断的探讨、思索,西方哲学说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弄清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按照美国马斯洛的——生存、生理、社会交际、尊严、人生价值的人生五个“需求”,人获得尊严和实现人生价值是人类的顶级需求。纵观嘉亮一生,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尊严而不懈地奋斗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按照常理,嘉亮的人生是极为不幸的,他经历了无数的灾难,而且是大的灾难,其中任何一个灾难对普通人都是灭顶之灾。小时候由于矿上的管理不严,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个雷管,玩雷管炸瞎了一只眼、炸掉了两个手指头,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一个残疾的人;眼看功成名就了,唯一的儿子三年前又不幸离开人世,少年身残,中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莫过于此啊!如果一个人少了一只眼和两个手指头,不知道是怎样的自惭形秽,司马迁为自己遭受的刑罚自死都无法释怀。最近我又得知嘉亮的身体又遭遇三次大的灾难,一次是90年代他唯一的一只眼差点完全失明,为此做了一次手术,住院一个月。几十年来,他就靠他这只高度近视的眼睛读书学习、搞学术研究,他的眼睛常常流着泪水,疼痛、视力模糊伴随着它的一生,不能想象嘉亮忍受着怎样的痛苦,用一只模糊的眼睛看世界,用一双残疾的手书写人生;第二次是在2000年初期,一条腿疼的无法走路了,到医院一查股骨头坏死,又是住院又是手术;2011年正在吃晚饭时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大汗淋漓,到医院一查是肝癌......嘉亮的生命怎么这么多磨难啊?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面我要着重讲一讲嘉亮对待疾病、或者说对待生死的态度。

        2011年嘉亮住在医院里,在检查期间,大夫有几次把嘉亮的夫人叫出去,告诉嘉亮病情的严重性,自然每次回来夫人都面带戚容。此时嘉亮已经有所预感,他叫住大夫,和大夫有段对话:“大夫,你不要这么神神秘秘的好不好?你几次把我夫人叫出去,吓住她怎么办?”

        接着又说:“我是教授自然科学的,该死球朝上!有什么你就给我说吧,我能挺得住。”“该死球朝上”是一句陕西话,常熟人没有这句方言。

        大夫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如此豁达的病人,大夫说:“那好,回去我准备一下,明天给你说明情况。”

        据嘉亮夫人介绍,嘉亮基本上是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但是嘉亮面对生死的那种达观知命的态度是很少见的。嘉亮是2011年身患肝癌,并在做了手术住院,到今年8月去世,竟然生命延续了6年之久。对于癌症病人,6年!本身就是个奇迹。身患癌症的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达观知命的态度,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为什么人们谈癌色变?因为自己精神先崩溃。人活在世上,完全靠得是一股“精、气、神”,而一旦人的“神”倒了,这个人也就完了。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人在遭遇到人生重大挫折、困难、甚至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到语言贫乏,往往劝慰他“看开些”,“看开些”何其难啊?几十年来,嘉亮多次和死神、病痛打交道,就是再痛苦,嘉亮拒绝使用镇痛、诸如DLT一类的药物。作为正常的人,我们没有身患绝症这种心理体验,我无法想象嘉亮忍受着怎样的精神折磨和绝望。然而,嘉亮能够坚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这样的人一定是豁达大度的人,一定是乐观积极的人。嘉亮能够正确面对病魔,这与他经历太多的苦难不无关系,从另外的角度看,这也是他正确人生观的体现。不可否认,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人对待生死这个问题,在对待生死这个问题上,汉文化没有其他宗教解决得好。2000多年前,庄子夫人死了,庄子曾“鼓盆而歌”,可惜这只是庄子的个人行为,老庄文化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嘉亮临去世前的几个月还有一个行为,令人唏嘘不已。2016年11月嘉亮的癌细胞扩散,再次住进医院,这次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临,他的容颜本来已毁,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颜容更是不忍卒睹。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除了大夫不再见任何人。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我们应当试着站在嘉亮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嘉亮一生为之奋斗的除了他的事业,就是他的个人尊严,他把个人尊严看得是比什么都为重要的。可以说为了尊严,他不惜付出生命。实际上,我们在管窥嘉亮的人生轨迹时,不难发现他所有的付出与劳作都在为尊严而奋斗。对此,嘉亮可以无愧地告诉上苍,他已经远远地做到了,而且比常人做得更好。凡是和他接触的人,从没有把他当作“残疾”的人,而是无限地尊敬他,甚至是一种仰视。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虽然嘉亮在最后的日子里不见任何人,但是他只要身体稍为稳定,他就在网上指导学生的学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此,嘉亮去世后,他的弟子对他充满怀念之情,一个叫卞良的学生在微信中写道:

        ......伊担任我们两年班主任,全情投入,真情全泻。我们从他身上学得为人为师的真谛,也感受了处世的真理。大学老师,哪有如此这般与学生水乳相混?我等三生有幸。李君此番劫难......李(谈及学生)满脸亮光,更是双眼如炬。劝其少酒,颔首是道,戚师母满眼关怀......

        从学生的留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对他的尊重和爱戴之情。学生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他们的老师“满脸亮光”、“双眼如炬”,老师是崇高的、伟大的。嘉亮祖籍是常熟人,但他从小是在陕西铜川的矿区长大(他父母是50年代从南方支援大西北来到陕西的),骨子已经有了西北汉子的爽朗豪迈,完全脱离了南方人的那种温婉细腻,嘉亮为人极其豪放,喜欢喝酒,高谈阔论,有古人之风。这在短信中有所展现,另外,短信中不乏对嘉亮夫人的溢美之词,对此,一个和睦的、夫唱妇随的家庭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

        通过嘉亮我又一次思索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郎才女貌。男性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女性的美又在哪里?对此答案应该是现成的:男性的魅力在阳刚、责任、在学问;女性之美在阴柔、温婉、在娴雅。嘉亮身上有种奇特的魅力和魔力,人只要和他相处,总要被他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东西所感染,他身上有种特殊的气场,当然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居高临下的、更不是那种趾高气扬的骄气与傲气,嘉亮是教物理的,他身上犹如电磁场,具有很强的“磁性”,凡是和他交往的,常常被他的“磁性”所吸引。嘉亮的“魔力”还反映在对异性的吸引上,对此,我在《一个智慧的人远去了》一文中有所记述: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80年嘉亮已经成婚,可是仍有些女性对他爱得死去活来,这其中有他的弟子,有他的同事,这些“逸闻趣事”我在师训班时有耳闻,为此常常把嘉亮搞得是苦不堪言,人是不能对深爱自己的人无动于衷的,而且据说在他人生的几十年当中,这种“桃色”的新闻就没有间断过。中国人一旦提起这些带有“桃色”的事情,往往含有贬义的色彩,如果我这么写嘉亮,有违我的初衷,也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它反映了嘉亮的人格魅力和对家庭的责任,嘉亮对异性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足以反映他的学识渊博和精神的强盛,他的精神上的“雄起”早已掩盖了他身体上的“残缺”,嘉亮和结发夫妻“从一而终”,足以反映他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在此,我为什么又这么大段地引用它?是因为由于上篇内容所限,总觉得有些话说的不透而稍有遗憾。本文中我姑且把发生在嘉亮身上的故事说成是“嘉亮现象”。“嘉亮现象”很有意思,也具有代表性,倘若一个男人对女性没有吸引力,这个人作为男人是失败的。男性的阳刚之气不完全在于外貌,而在于他的学识、气度、能力。一个男人只要是昂扬的、向上的、不屈不挠的,或者说一个“奋斗型”的男子汉,他就有了魅力、魔力、气场。所以,借用儿童剧《熊出没》里熊大的台词:熊就要有个熊样。那么,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模样,作为男人是要顶天立地的,是要有所作为的。

        我搞了一辈子的教育,试图通过这段文字、或者通过“嘉亮现象”教育我们的子女,要向嘉亮学习,要向嘉亮那样“励志”,在面对挫折、困难时,要有一股嘉亮那样永不言败的精神。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嘉亮完全是个责任型的男子,对此,我不再挖掘其他素材进行描绘,只是把嘉亮临终前对家庭的安排做一番描述,他临终前的安排还是颇为感人的。

        前文已经说过,嘉亮是常熟人,但他和夫人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在陕西,唯一的儿子三年前不幸离世,常熟那边已经没有多少牵挂,而他牵挂的是他走了以后夫人怎么办?不能把夫人孤孤零零一个人丢在常熟,他说:此生为了事业,亏欠夫人的太多了。所有,还在今年5月初,他决定卖掉常熟的房子,在陕西父母的身边买一套房子,而且亲自安排人将房子装修停当,为的是夫人老有所依、不致过于孤单;家里的小车有点旧了,他又亲自张罗给夫人买了一辆新车。7月初,他告诉妻子说有一件快递要她下楼去取,夫人下去一看是一个很大的纸箱子,她一个人根本搬不动,她和送快递的小伙两个人把箱子抬回家,打开一看是一把轮椅,原来嘉亮是要回到陕西父母身边,再见父母最后一面。此时的嘉亮已经病入膏肓,人已经完全失形,而且已经不起折腾。在征求大夫意见时,大夫说:完成嘉亮的心愿吧。就这样夫人忍着悲痛,把嘉亮送回陕西韩城的新家。8月17日嘉亮见了父母最后一面,此时,嘉亮已经不能言语,面对父母唯有以泪洗面,此情此景笔者还能说什么呢?嘉亮是要“叶落归根”呢?还是面对垂垂父母不能尽孝而垂泪呢?我想兼而有之吧。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里我不知道嘉亮夫人是怎样把一个垂危的病人从常熟送回陕西的?连日来有关嘉亮夫人的故事也不断传入耳中,多年来嘉亮多次住院,而且每次时间较长,每次只有她一人前前后后照顾嘉亮、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替换她的人。嘉亮每次住院都是她上上下下,搬行李、抬病人,伺汤喂药,无微不至。夫人在和我通话的过程中,几度泣不成声,说:“就是再受苦受累,我也心甘情愿,但是,就是这样也没有把他留住。”嘉亮最后全身浮肿,不能动弹,为了不使嘉亮身生褥疮,她每天多次给嘉亮擦洗、按摩,嘉亮临终时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对于嘉亮夫人,我心存敬意,借此机会,笔者多说几句,也算对生者的一种安慰吧,抑或对于夫人来说也全了她和嘉亮几十年的夫妻恩情吧!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生命从他呱呱坠地起,到他重新回到土地,在这个生命的过程中,怎样使他高贵地度过一生,怎么使他到他临终的那一刻他问心无愧地说:我这一生没有虚度、没有在世上白白走一遭。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话题。不过本文中的主人公李嘉亮,可以豪迈地向上苍宣言:我这一生是光明的、是有所作为的、对人类是有所贡献的,我没有白过。然而,仍然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天不假年,没有给嘉亮足够的时间,从而使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在嘉亮身上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无疑,嘉亮一生是一个不断赓续奋斗的一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一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一生,一个不甘失败的人生。

        哲人说:做难事必有所得。嘉亮一生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道路上,他勤奋耕耘,艰苦劳作,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执着于一事,忠实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文人使命,终于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伟业。他感动我们的地方还在于:嘉亮以一个残疾、多病之身,做出丰功伟业,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实现了人生价值,增加了人生厚度,丰富了人生广度。

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纵观嘉亮一生,他是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的人。我们从嘉亮身上应当反思些什么呢?

2017.9.10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无愧于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