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语言使用者的词穷之时

为了准备一个法语考试,我报了法盟的口语班。

来上课的多是大学生,too young,too simple。每当聊到一些西方文化历史相关话题,班上就陷入尴尬的沉默,只剩我和一个英国男生谈笑风生。一来二去,我们就熟络起来。

英国男生叫 Jack,先前在中国留学,现在在北京当英语外教,中文说得很溜。但因为只在法语课上见面,我们之间基本上只说法语。直到某次下课我想和他聊天,话到嘴边却陷入困惑:我该跟他说中文还是英文还是法语?


不同母语的多语言使用者之间怎么聊天,这简直是一个博弈论问题。

为了方便讨论,首先假设有一个会英文的中国人,和一个会中文的英国人,两人的外语水平都很熟练,能跟母语者无障碍沟通。

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假设他们在网络上初次见面,视频聊天。双方事先只知道对方的国籍(或者说母语),不知道对方的外语水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哪种语言可能会取决于谁先开口,并且先开口的人会用对方的语言进行沟通。

上面讨论的是极其简单的一种情况,在真实的环境中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如果双方还以同样的熟练程度掌握了第三甚至第四种语言,恐怕只能抛骰子了。


据我观察,中国人如果主动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说话,多半会说英语。我还在北京的地铁上见到一个人和老外搭讪,英语说得磕磕巴巴,老外反应冷淡但还是礼貌回应。

我觉得,见到外国人就上前用英语搭讪是很没礼貌的行为,路人没有义务给你免费辅导外语。有一个著名的笑话,一个老外和中国女生提分手,说:“All you want is to practice your oral English!(你只想着练英语口语!)”

而且,这种行为中还有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成分。白人不一定都说英语,也许人家来自某个小语种国家;而英语母语的亚裔和黑人大概不会有被搭讪的机会,有些中国人甚至会惧怕或瞧不起黑人。

所以,对于认识的外国人,不如先问一句“你会说中文吗”,再结合环境决定接下来用什么语言。比如我和 Jack,既然我们在中国而且他中文很好,那么我认为应该和他说中文,这是对他中文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尊重,也能体现接纳的态度。

我们的一个法语外教说,他住的地方外国人很多,他来北京三年仍然不会说中文。他说:那里周围都是外国人,还有各种外国餐厅、进口超市,感觉不像生活在中国。我不知道他是否喜欢这种感觉,但如果让我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我会希望借此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呆在同一个文化的小圈子里。


多语言如何影响思维,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今天的法语课上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我前两天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
Jack:你能听懂吗?
我:能,不过我看的是法语配音中文字幕的版本。
Jack:我看法语电影也配中文字幕,因为如果看英文字幕的话我就不会听法语了。

这个回答真是让我措手不及,但转念一想,我看法语配音英文字幕的视频的时候,理解上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怎么处理信息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来自 HBO 的美食纪录片,法语对白,中英对照字幕。也许是出于翻译的职业习惯,我很自然地注意到,字幕这里漏了信息,那里的翻译不对;字幕英译中没什么问题,应该是法语翻成英文的时候做了处理……但是,我并不了解自己的大脑究竟怎么处理这些信息。

我开始理解福尔摩斯的感受:我的直觉跑得太快,逻辑跟不上它。


另外,双母语者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除了那些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他人能通过学习,让另一种语言在大脑中占据和母语同等的地位吗?

男朋友祖籍潮州,我问他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双母语者(潮州话和普通话),他说:“普通话不是母语,是后妈。”

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潮州话和普通话很不一样,但它毕竟是一种方言;而语言和方言的界定又是语言学中的另一个大坑了。


常有人说,多学一种语言就多认识一个世界,但我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实际上,正如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了解自己的匮乏,掌握的语言越多,越能体验种种无法言说的感受。

啊,真想再多学两门外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多语言使用者的词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