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记(一)

前几天跟两位老同学吃饭,吃的日料。点了一桌子,三文鱼我吃一片就觉得胃里不舒服了。这是有原因的,有次吃这个喝多了,吐了一晚上。想必这个味道伤了胃。但是对于他俩“吃”的魄力,我是蛮佩服。天南海北的跑,人家全是为了一口吃的。我自诩也去过不少地方,却从没有在哪儿去穿街走巷寻遍当地名吃。好像我最容易满足的感官是眼睛,我也总是设法去满足我的眼睛,而不是去讨好我的胃。但是,这寒气逼人的夜里,我还是想起了经姐强烈推荐的小火炉煨着的武宁菜。

14年去南昌,路过九江,史经同学再三叮嘱一定要去大学城旁边的某个武宁菜馆去尝尝,她说自己想起来就淌口水。去的时候正赶上放学下班的节骨眼,百转千回找到那不起眼的招牌。馆子里用毛竹的屏风隔开一个个小间,没有空调。时值八月初,小火炉一个个端上来,我觉得自己变成了新疆烤馕饼的大师傅,不舍得离开炉子,还用不得扇子,嘴里哧溜着,热一头的汗。砂锅里山芋、腊肉、山笋、小鱼干儿……一股脑儿炖着,在咕噜噜沸腾的汤汁里极尽软糯鲜香诱人之本能。

食记(一)_第1张图片
红泥小火炉

说起来吃,我虽然不专业。但是身旁吃友不断,耳濡目染,也吃到过不少好东西。就算早餐,偶尔在微信群里振臂一呼,也能召唤到三两个小伙伴结伴而行。一般情况下,我们约的都是曹县著名的鱼汤,之前也有小伙伴一早从菏泽赶过来,一定要等着他一起去吃的,窝头辣椒糊涂不能少,掰一块蘸着吃,一点也不矜持,完全不怕弄花了刚上好的妆。偶尔我们也约去喝糁汤,里边的大麦仁很有感觉,QQ弹弹。沸汤冲开的鸡蛋慢慢浮起来,撒上几片片的极薄的牛肉,勺子搅开,就着刚炸好的焦黄的油条下肚,很是满足。糁汤有五块八块和十几块的,越贵,给的肉就越多。我总是要碗八块的,加一根油条,十块钱够了。叶说我不会过,有五块的,何必要八块的。糁,我一直读shēn。后来“月季”同学给我说了个典故,这个典故是用曹县话说的:乾隆皇帝南巡到济宁,夜里地方官员找了几个佳丽陪着皇帝饮酒作乐,不知不觉伶仃大醉,第二天皇帝起不来床,官员端来一碗糁汤,皇帝喝了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酒醒了一大半。不由大赞“这是sà汤啊?咋能好喝?”官员不敢忤逆皇帝的话,连说“对对对,这就是sà汤!”

我习惯了早餐喝点汤,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北方人的习惯。早上不开口热乎的汤,似乎一天胃里都躁的慌。偶尔外出,在酒店吃早餐。在北方,人都在夹鸡蛋,等着舀粥,咖啡,红茶,谷粒脆鲜有人问津。在南方,煮米粉的位置却总是在排队的。也是在江西,早上睡眼惺忪,下了车,想弄口吃的,寻遍一条街,卖的都是红汤米粉。旁边摆着腌制的榨菜丝,青豆,辣椒油,花生碎,芝麻,芫荽,葱花……倒是像吃火锅了。我不习惯,当地人却是津津有味,家家门庭若市。生意好的就像曹县的小鱼汤一样。

食记(一)_第2张图片
中午来一碗,我没有意见

最近几天,每到午饭时候都愁着要吃什么。营业厅对面开了一家羊肉汤,汤是一般,饼倒是卤的挺好吃。这羊肉也是,有人爱吃,奉为珍馐,有人不爱,闻到都不行。我家就是这样的,从不得进门。我妈尤其拒绝羊肉,煮过羊肉的锅,夹过羊肉的筷子,她都不再用。我特意趴上闻闻,却没有嗅到蛛丝马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食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