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

前不久,36氪推了一篇文章——《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共鸣,一时间中年危机又成了朋友圈热议的话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同样引发广泛讨论的“华为34岁老员工被裁”事件。

这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呢?首先,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非常优秀,职场前半段顺风顺水,金钱地位一样不缺。但由于公司的原因被动失业,而后长时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论是待遇还是其他方面,与之前差异太大,让他们难以接受。

其次,他们都非常焦虑。虽然暂时失业,但是一个手握价值数十万的阿里巴巴股票,一个在深圳拥有两套房,在普通人看来,他们都是值得羡慕的对象。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中年危机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严重?各种90后秃头、中年危机已到来的论调不绝于耳?好像金钱和地位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因为无穷的欲望让我们深陷焦虑和痛苦?

如果你也对上述问题充满困惑,希望过上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或许你应该去看一下今天这本书——《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幸福课”的授课人,23%的听课者向学校教学委员会反映: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_第1张图片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财富只是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的一种工具,真正带来幸福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积极情绪、投入感、目标与意义、成就感等。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沙哈尔博士一起探寻幸福的真谛,思考如何让自己过上幸福的一生。

1. 胜利不能带来幸福

想像这样一个例子,你正在准备考研,报考的是厦门大学金融学专业。虽然你对金融并不感兴趣,但是大家都说金融热门工资高,而厦大金融又是全国顶尖水平,因此你毫不犹豫选了这个专业。

问题是你不感兴趣,学起来非常痛苦,你安慰自己说过程痛苦是必然的,只要考上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如你所愿,你成功考上了。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你欣喜若狂,那种快乐超出了你的想象,你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没过几天,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便烟消云散,你回到了正常的状态,甚至开始因为考研结束后缺少奋斗目标而感到莫名的空虚。

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的认知中,胜利可以带来无限快乐,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痛苦都是值得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胜利带给我们的快乐极其短暂,如果没有重新树立其他目标,我们将很快陷入新的空虚和失落中。

所以,依赖不断奋斗,期待目标实现后获得幸福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需要不断往上攀登,一旦你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或者已经开始往下走了,你将会被焦虑和痛苦所包围,就像《人到中年,职场半坡》中写到的一样。

那么,什么样的模式才是追求幸福的正确方法?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2. 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在书中,作者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定义为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

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虽然口味很差,可里面却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却让你吃得很痛苦。

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现在的痛苦。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

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对于上述四种幸福模型,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张图来表示:

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_第2张图片

事实上,“及时享乐型”和“虚无主义型”我们无需过多介绍,因为这两种模式显然无法获得幸福,这里我们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忙碌奔波型”,这种模式是我们目前社会最主流的关于幸福的认知模式,然而它却是错误的。

“忙碌奔波型”的人不懂得去享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然而正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在学校好好学习,成绩优秀,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工作中如果表现好,我们就能升职加薪,拿到更多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盲目追求。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

这种幸福可以被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

所以,“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3. 幸福是什么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他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与“感悟幸福型”相连: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_第3张图片

作者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尔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

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所以,在作者看来,活在当下?不对。忙碌奔波?也不对。真正的幸福生活必须同时包含意义和快乐两个要素,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可以体验当下的喜悦情绪。

4. 金钱与幸福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因为这句话,网上还将其编成了“悔创阿里杰克马”的段子。

但是,或许这真的不是段子,在这句话之后,他是这样说的:因为工作占据了我的所有时间......如果有来生,不会再做这样的生意......我不想谈论商业,不想工作。

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_第4张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金钱并不能带来幸福,只是用来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作者)在他的研究中这样写到: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为虚幻的。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享受生活。

更让人吃惊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竟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更不快乐。“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依然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

张朝阳在搜狐上市后曾经身家千亿,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虚无,2011年,在一次日常的登山中,他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他说:“我什么都有,但我就是很痛苦!”

雷军在2007年金山上市以后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从来不约第三天的事情,凡事只约今天和明天,因为太累。这样持续了三四年,突然有一天他感到莫名的空虚,觉得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还得有点儿追求和梦想,于是重出江湖创办了小米。

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_第5张图片

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许多国家的人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所有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幸福,但是一旦超过了一个度,反而有可能破坏幸福。

所以,在我看来,幸福与拥有多少财富没有直接关联,真正的幸福需要对生活有所追求,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同时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由衷地感到快乐。

最后,祝愿各位都能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关阅读:

九分钟看完《思考,快与慢》| 思考能美瞳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分钟看完《幸福的方法》| 金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