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

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_第1张图片
骷髅小红帽


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_第2张图片
科学怪狗
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_第3张图片
伯顿某片儿中的构想文字
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_第4张图片
Po主要补课,这个不知道是什么作品中的
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_第5张图片
香港的展览到此一游图

可能在去翻看蒂姆伯顿的自传书之前,我没有凭据给这位大导演添加这个结论性的定语。

今天跑去香港看他的展《蒂姆伯顿的异想世界》(香港翻译为添布顿,也是够香港翻译风格的~),真是不枉此行,值回票价(港币220元,恩~)!

前往之时,其实就是抱着看看这位怪咖哥特风导演的脑洞和日常手稿去的,所以,一开始,确实一直从餐巾纸到绘图小本子,满眼都是大眼珠,多触手,身体构造失衡的,绿的蓝的红的大小一干怪兽群众。然后,再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家伙的表情多样。

爆裂血腥型,一心只想着多长点儿尖牙和嘴,逮着谁吃谁。

自我折磨型的,自己吃自己的,悲剧死循环的反逻辑样子,怪异,但满脸委屈。

还有好奇心外露型,比较温和,除了好奇点儿,自我为中心,其他倒是人畜无害。

走到这儿,不经会觉得,这位黑暗风格的导演内心还是非常温柔与善意的。其实,从他的好几部片子也能看到,结局很温情,像《剪刀手爱德华》,《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等等。这些怪物好像没有害过谁,沉迷于自我的世界,同时又向往着美好。

人们好像特别喜爱这类外表不羁又心存善意的类型,所谓反差萌。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是被大导演蒂姆伯顿实力圈了粉了。

说几个特别有感觉的事儿。

第一个,在展览中,看到了蒂姆伯顿写给约翰尼德普的信,是写于拍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期间,内容大致是:你好啊,亲爱的德普,我刚刚想到一句台词,当你走进巧克力工厂时,你可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巧克力做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吃,包括我在内。不过,如果吃我,那就算是人吃人了,这件事在大多数社会是不被接受的」。呐?你觉得怎么样?如果可以的话,我就去找**(不记得名字,猜想是编剧?)说说。以上。

第二个,有一件装置,是个插着电,两眼发着光的机器男孩模样。我走近时,头盖骨处是呈裂开状的,我盯着反复看时,突然钢板头盖骨「咣」得一声合下来。吓了一跳。不知道是有人控制还是就是纯粹经不住重力吸引,碰巧下合。

第三个,是一系列创作后,未有下文的作品,以数字的形状为创作思路,发散来的1~13的,13副小作品,想象力MAX,而且颜色明亮,颇为喜爱呢。

第四个,从布展上说,也是很有诚意的,展览厅顶上的吊灯是伯顿式的眼球形状,大眼白,小瞳孔;整体展览以深色的墙面凸显作品,配合灯光,哥特风的音乐营造阴沉,诡异,孤立的感受。另外,在展览结尾,撩开厚重的暗红色帷幔,看到明亮空间里,陈列着满满的周边时,有种终于从阴暗世界重返光明人间的感觉,立即投身其中,再不次,也得带几张明信片走呀。

最后,上几张图片吧。这次展览是不准拍摄的,我没想明白为啥。一是画作有玻璃画框好好地保护着呢,不准开闪光就好了嘛;二是版权问题?伯顿风深入人心,没谁能盗版走啦~再说,一干吃瓜群众也拍不出啥好片儿,所以也不至于拍了传播开来就没人买画册了吧?好吧,以上两点你就当我狡辩吧,我就是看了还意犹未尽恨不得带留点儿影像带走啊。说到这儿,突然也就明白了。我可能除了要去补电影之外,说不定还会入手画册的。

P.S. 对了,除了笔迹那张是偷拍的~T-T 承认了~其他都是展览册子和明信片上的了。哎呀呀~没关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怪异又温柔的蒂姆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