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教给我的那些道理(一)

“学自体”是今年的一个重要目标,年初立下flag,到上第一课,用了4个月。以下是第一课的学习感悟:

1、学理论很重要,比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不乱用理论。

在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里,把理论框架套用在来访者身上是件常见的事情。经过分析师长时间的“洗脑”过程,来访者对理论产生了认同。最后出现“痊愈”的表象,而实际上,只是患上了“精神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就好像,在西瓜生长的时候,在西瓜外面套上一个方形的盒子,最后长出了方形的西瓜来。你还误认为,西瓜的品种是方形的。

在生活里,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的人,很喜欢给人、给自己贴标签。“抑郁症”、“自恋”、“人格障碍”等等,对人的不尊重放在一边。若对标签产生认同就不好了。尤其是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智力不高”、“懒”等等的标签,长期下来,便签就会长进了肉里,孩子就会变成被标签的样子。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会活成被期待的样子


自体心理学教给我的那些道理(一)_第1张图片
罗森塔尔效应

2、能力很重要,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感知。

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很强的人,他们的自我评价却很差。明明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却认为自己很丑反复“动刀”整容。

这是因为,人的“自我表象”与“他人表象”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我们能找到很多他人表象如雄鹰一般的人,自我表象却是一只可怜的小鸡仔。“自我表象”会大大影响一个的能力发挥。

将一个独木桥,放在1米高的地方让一个人走过,他可能很轻松;但是,如果放在100米高的地方,同样让这个人走,他可能就走不过去了。这说明,自我感知是会影响能力的。同样这个人,他的能力不会因为桥的高度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有内在的感觉。所以,对自体的不良感知会抑制能力,反之可以促进能力。

生活里,我们发现,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强。他们会学很多知识,报很多学习班,有很明显的“知识焦虑”感。但结果却总是不难么如意。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外在的能力,而是内在的自我感知。不断向外抓取更多知识的做法其实是走错了方向。

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自体心理学教给我的那些道理(一)_第2张图片
老子像

3、安慰很重要,比安慰更重要的是接纳。

有朋友找我们倾诉时,我们很喜欢给他们讲道理。通过上文我们知道,这其实不是一个能力题,是一个情感题。我们讲道理,就好像我们是在说,你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行,你只要按我告诉你的这样做,这样想,事情就解决了。这不是安慰一个人的正确姿势。

更加好的做法是,首先看到情绪并对情绪部分给予肯定。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世界观,而仅仅是表达,当朋友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这样的情绪有它的合理性,是很可以理解的。即便我自己不会有那样的反应,但我知道,这也是反应的一种。

当朋友的情绪被照顾和接纳之后,自体将感觉舒服,这时再适度引导,甚至都不需要引导。因为每个人,其实都知道怎么做是对自己更好,只是自体被情绪所蒙蔽了而已。

心理咨询学告诉我们: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体心理学教给我的那些道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