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人的造化与应得之幸运

昨晚,参加了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的一个讲座,由清华经管学院举办。题目是《弄人的造化与应得之幸运》。

题目看起来很深邃,很像是人生阅历很曲折很丰富的“过来人”想谈一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也有很多人猜想是要谈偶然和必然的关系。实际上,杨老师是管理学专家,讲座的内容关于商学、商科。

杨老师首先谈到,商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试图找出来企业成功的原因和规律。就像是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一样。杨老师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归因”。

归因的过程最主要的方法是观察和分析。观察尽可能多的企业,收集尽可能多的事实,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最可能正确的结论。呃,错了,杨老师说,这些结论只能称之为“假设”。

上面的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是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却是太难了。

难在哪?

第一,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受到我们心智模式的影响。杨老师说,我们每个人在观察时都带了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的经验、知识、习惯,让我们选取所要观察的企业、所要观察的侧面、在接受和过滤信息的过程中、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换句话说,都是收集客观事实、分析规律,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事实,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简单以Nike的成功举例,有的人看到了这个企业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有的人看到了这个企业不错的产品研发能力,有的人看到了这个企业的领导人的魅力,有的人说最关键的是Nike通过外包降低了成本。但是真相是什么?哪一点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很可能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变化,即当时美国社会正在兴起一股平民健身的潮流,而Nike“恰巧”提供了低价格的运动产品,满足了这群人的需求。这可真是隐藏在后面的真相。

第二,我们的判断分析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说第一点中,人们还在努力通过客观事实得出主观结论,那么这一点,则是说很多人根本就是直接从主观意识来分析事物的原因。最典型的就是“阴谋论”、“操纵论”。很多人在远离事实,掌握客观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先设定或预设一个原因,也许是潜意识中预设一个结论,再寻找客观素材来证明。就像今年奥运会女排的成功,历经曲折,很多人在分析原因时强调是因为“打破了体制的藩篱”,真的是这样吗?要想分析一般性规律必须要有足够的样本,那么多没有打破“体制藩篱”的项目也获得了冠军怎么解释呢?

第三,我认为是研究对象的超复杂性和巨多变量导致难以分析。杨老师提到了PEST分析框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来分析)。但是是否足够呢?后面杨老师又提到了生态的维度、周期的维度,还有没有呢?以上只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而谈到企业内部,又有很多维度,比如领导人、管理方法、战略、组织、成本、技术等等等等。更不用说不论哪个维度,又充满了变量,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杨老师提到,多年前清华经管学院曾经研究过一批成功企业,分析了很多事实,总结了很多经验,出了书,来指导别的企业成功。但是很不幸的是,当初被当作成功样板的企业,很多今天都不存在了!

行文至此,或许可以总结:

1)企业是否能成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可预测的。

2)相比较说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蓄意规划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一步一步尝试出来的。成功的企业在一开始未必就有多么“正确”,领导人有多么“英明”。

3)当企业成功后,对之进行的总结,大多是“后鉴之明”。

大家听到这里都有些沮丧,尤其是那些企业投资的同学。如果这么不可知、不可预测,那么投资者该怎么选择投资对象啊?

会后,我和一个同学讨论,可能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1)排除法。企业是否能成功不可预测,这里面运气的成分太多,但是判断企业是否会失败则简单的多了。企业的管理、战略、组织、人才,哪一方面出了关键问题,这个企业多半不会长远。先把多半不会成功的企业排除掉吧。

2)比较法。同一个行业,总是有一些企业是竞争对手。不能预测哪个未来一定会成功,但是就当下总是能对这些企业进行比较吧。现在相对较好的企业未来必然成功的概率大。选择行业内的前几名投资就比较保险。

3)渐进尝试法。既然企业的成功是尝试出来的,那么投资的成功可能也是尝试出来的。在做到一二点之后,剩余的选手就不多了,不妨每个都投资,每三个月或者半年检视一次,渐进调整,以求逐步逼近真相。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有什么启示呢?

1)首先就是心态,要对变化和改变保持开放的心态。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避免傲慢和自大,从心理学上说,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

2)要多学习,提升自己的眼光。成功的企业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成功,但是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面临很多选择和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选择做对了,才导致企业最后的成功。所以选择的能力很重要。

3)多修炼内功,努力提到企业的产品、管理、团队等质量水平,那么就更加有机会获得应得之幸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弄人的造化与应得之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