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三节课P1阶段产品学习总结

三节课产品相关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它对产品技能的3个纵向切分。过去,我认为产品应当学好A,然后学B,再学C;但三节课将相关能力切分为P1学A的第一阶段+B的第一阶段+C的第一阶段;P2学A的第二阶段+B的第二阶段+C的第二阶段。

这还是刷新了我的产品观。

接下来说说有哪些收获:

1、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前,要想好自己的需求目标是什么并针对某一个点去预设问题

同时,要精选受调查的用户,他们应当是用你的产品、功能,应当是你这个功能的既有用户或者目标用户。否则将无意义。

可以把典型的用户拟人化,并给他们贴上相应的标签。比如,小王,35岁,快递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公司的电动车去送快递,中午饭在路上随便吃一口,回到家已经8、9点。在休息时他才会掏出手机看资讯。他主要阅读一些娱乐新闻以及跟快递行业相关的新闻。

与受众接触时,不要教用户怎么操作,不要给他们呈现你的观点——虽然你应该带着观点去检验。

用户研究的方法很多,比较可行的是:1)小范围访谈3-5人,2)实地观察用户的操作、3)看各大渠道/平台的用户反馈(调查问卷方法在视频中被排斥)

当然,除了用户研究,直接看自己产品的数据也是重要的需求来源

2、用户需求梳理。

用户的需求梳理,与“用户研究”密不可分。当然,产品也可以凭着自己的经验去梳理需求,但很可能梳理出的是伪需求。

需求梳理可以从4个纵深的维度分析:1)目标用户是谁、2)使用场景是什么样的、3)现在他们遇到什么问题、4)现在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按照这四个维度,把思维导图画出来。

3、需求优先级排序

需求优先级排序的维度有很多,但他们的核心都是一个原则:先做重要且紧急、再做重要不紧急、再做紧急不重要、最后做不紧急不重要。

需求重要性指标:1)影响收益、2)影响用户量大、用户使用频次高、3)上线该功能的影响(kano模型)。


2018-12-17 三节课P1阶段产品学习总结_第1张图片
Kano模型

4、对功能点的调研

从3个方面思考:

1)为什么要调研?

1.明确自己产品功能点的优劣,以及“调查对象功能点”的优劣

2)要调研哪个产品的功能点?它能不能调研?

1.明确自己产品功能点的目标用户,以及“调查对象功能点”的目标用户

2.自己功能点的底层逻辑为何,以及“调查对象功能点”的底层逻辑为何

3)这个产品如何调研?

1.二者的共同点、差异点为何(共同点是关键,差异点是)


5、对产品的调研

在视频中,三节课将对产品的调研、对功能点的调研分成2块来讲。然而,在他们出的习题中,却用对出产品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某一功能点。

此外,我对比了三节课对产品、对功能点的调研提纲,其实所差无几。

我认为,对产品的调研可以复用对功能点的调研,但应该增加数据维度的分析:覆盖率、发布量、成交量。


6、需求文档怎么写(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讲解需求)

1)项目背景与目的

2)目标用户与需求在整体维度上大致介绍(任务流程图)

3)涉及到的功能模块(含后台)

4)数据流程图功能详细描述(数据流程图)

5)交互稿(交互图)

6)数据指标+埋点

7)预期上线时间

7、上线前,产品的准备工作(这张清单应当每次都自我检查)

1)上线时间的选择

2)冷启动的问题

3)文案是否无歧义

4)运营需要的上线物料准备好了么

5)上线是否告知运营团队(客服、销售等)、上线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6)相关文档是否补充完整

8、上线后的数据监控与分析

视频中提供的思路:像漏斗一样,逐层分析/拆解某一数据指标。

比如成交总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7 三节课P1阶段产品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