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2

1.2何为个性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 1646-1716)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且所受的教育完全一致,他们的个性也是不一的。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他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性的存在。而且个性还是个动态的系统,因此有心理学家称,即使是DNA复制后的人,也和原先人的个性不一。个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只要你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没有损害别人的权利,那么你就可以尽情绽放自己的个性!

哲学的永恒根植于人的生命本性,尽管历史上的哲学曾经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过,但它永恒不变的本质仍是对人性的表达。对一个人来说,其本性也可称之为个性。人是什么,人的本性如何,历来是哲学上关注的焦点。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哲学始终关注人的个性,所以历史长河中的人们才一直关注哲学。语文分享教学始终关注个性,也是基于哲学对个性的关注。哲学的个性实质是人的个性在自我意识中的存在和表达。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无论是含蓄还是张扬,无论是内敛还是奔放,无论是婉约还是浪漫……

那么何为个性呢?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甚至还包括其价值追求、精神境界,直至是一个人的魂魄。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目前,西方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首先,他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提出了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定义的: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只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不仅是在生活中,即使是在历史长廊和文学画廊中,那些留给后人和读者深刻印象的无不是那些个性突出的人或人物形象。

那么个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个性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个性会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也即个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因素有很多,而影响一个人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预言:未来的社会,真正的教育是“自由个性”的教育。自由个性的教育,笔者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可去追求之。笔者所倡导的语文分享教学,也想在此方面上下而求索,但愿会有一番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分享教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