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我们谈起“阿里云”时,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指一家IaaS服务提供商,而是涵盖了以阿里云为核心的整个阿里云生态系统。
在武汉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自主研发、共生共存、不碰数据是阿里云的三条生命线。他强调,生态是阿里巴巴血液中流淌的基因,阿里云坚持与合作伙伴共生共存。在2017年,阿里云市场内合作伙伴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200%,大约是阿里云本身增长的2倍。
1
如果从产业看,云计算的发展状态在过去两年间已经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应用类云服务已经从IM这种基础的协作、沟通,深入到核心业务层面,如财务、云ERP、HR等,通用产品走向行业解决方案,从单一应用走向新零售、智能制造等整体解决方案。而从基础设施层来看,云计算厂商也正从纯粹提供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服务,向上牵引,转而输出应用、输出方案。
阿里云也是如此,携云生态之力,以ET大脑系列为代表的整体解决方案正成为各行业龙头企业或组织的选择,并陆续面向市场推出行业方案。这样的阿里云,其认知标签需要转变。
阿里云能在几年时间发展如此迅速,不可否认是在技术实力、既有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大力投入,但生态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态,他能够汇集一站式服务和客户关注,能够快速的形成对行业的理解并输出成果,能够基于阿里云和伙伴形成ET、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高端的解决方案。归纳起来,生态让阿里云的势能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对于自家生态,他们去年给出过一句话,大概是说:当行业自生长时,阿里云在构建生态;行业构建生态时,阿里云在形成开放生态;当行业认识到开放生态的意义时,阿里云再次先行一步将智能引入生态。
2
生态不只是阿里云的重点,如这句话所言,整个云计算产业都在大力发展生态,而随着数字化的推动,这种势头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企业互联网“两端向中间汇合”的态势驱动下。
一端是阿里云这类IaaS服务商,从服务小企业到中端客户再到当前产业链条的头部企业,对应提供的服务从最早提供基础建站能力、云的基础能力,发展到为腰部客户提供上云、运维、服务,现在则更重视针对复杂的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能力。
比如近两年阿里云陆续推出的ET大脑系列,在工业制造、零售、医疗等大行业解决方案,以及阿里云市场中的新零售解决方案、物联网解决方案等,均是在产业链头部企业中已经取得落地实践后的行业标准化。
另一端则是Sap、用友、金蝶等软件时代的龙头企业,在云转型的路上,他们的业务也正从为大型企业提供ERP软件,向为中型、小型企业提供云服务覆盖。
一端从过去服务大型企业、提供定制项目型服务,向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覆盖,一端从过去服务小公司、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向中高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覆盖。这种“从两头向中间汇合”的产业发展特征,将带来碰撞,也将带来融合。
生态便是融合阶段所产生的产物。类似阿里云的云计算厂商,在向产业链头条企业覆盖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会是,而是对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的理解以及沉淀。而对阿里巴巴这样一家一直有着生态基因的公司来讲,解决此问题最为直接的方式,无疑是生态。
而随着云生态越往深处走,越需要深层次的连接、服务高端的能力,也越需要自身和伙伴更专业的能力。因此,阿里云生态接下来布局的出发点也很清晰。
3
去年,阿里云在成都云栖大会上发布APS平台,首次在将智能引入云生态中,通过智能的调度、管理将需求与产品、服务、伙伴快速而精准的对接。笔者当时也采访了阿里云生态负责人,并在《阿里云迈向智能》一文中提出,阿里云引入智能,其实是在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转变,下一阶段将会更为注重生态的精细化运营。
目前在阿里云生态平台上已经有超过8000家软件开发企业,遍布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行业头部ISV,服务客户超过10万家。去年云市场内生态伙伴接到的订单数量超过了200万单,使得阿里云整体生态伙伴的收入增幅超过了200%。在全球的软件体系中,阿里云的API调用位列全球第三。
而从阿里云生态布局的方向来看,都透露着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精细化”,如运营思路、伙伴体系等均是。
生态运营方面,智能化管理调度继续细分,将伙伴具备的产品、能力、服务案例等标签,以及客户的需求标签不断细化,从而更精准的去匹配。
伙伴体系建设方面,划分出销售类伙伴和技术类伙伴,授权中心将进一步细分出授权中间件中心、授权安全中心等,整体伙伴体系进一步细分,缩小颗粒度。
生态伙伴聚合方面,从注重数量转变到注重专业度,并与这些更专业的伙伴联合打造解决方案,发挥伙伴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积累优势,比如阿里云市场首页陈列的新零售解决方案、物联网解决方案等场景化解决方案。
阿里云生态将通过与专业伙伴的整合,逐步覆盖阿里巴巴“五新”,即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新能源的众多整体和细分场景。
4
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变,这代表着生态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如果只要数量,其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类的伙伴,很容易就能再聚合几千家。但很显然,云生态的整体力量中,数量只占部分权重,伙伴的专业度,伙伴是否具备云计算、大数据行业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更重要。”
阿里云构建生态,不是要将伙伴和产品简单的聚集到一起,而是希望生态的有效连接和整合,创造远远超越单体的价值。
阿里云认为,中国传统IT向云计算转型的这条路上,确实是阿里云在领跑、在带动,但从整体而言产业还是处在开始阶段。阿里云更愿意将技术能力聚焦在最先跑起来的伙伴身上,让他们能够更快、更深入的跑起来,把更多场景覆盖,从而进一步带动更多传统伙伴的转型。
此前,阿里云对生态的观点很明确,中国云计算产业不是阿里云一家能够完全覆盖的,因此有了云生态,有了云市场。现在,在整个数字中国浪潮中,也不是阿里云一家便能托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他希望通过云生态的壮大,让一个个伙伴也带动更多的二度伙伴成长起来。而这一过程,伴随着阿里云生态红利的释放,对于生态伙伴而言,自然也是一次快速跃迁的过程。
5
阿里云生态的另一重点是“百城千县”,这是从一二线主战场向三四五六线城市整体下沉的大动作。
虽然一二线城市对云计算的价值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具体的应用价值,但在三四线城市中的企业对云计算认知还是处于空白阶段。
从此处看,百城千县是一项普及推广云计算的事件。虽然其中有阿里云业务增长、规模增长的诉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区域上中国云计算厂商的投入并不高,地方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以采购服务器、购买license的方式在做信息化,甚至停留在更为传统的excel、纸质工作中。
百城千县是以阿里云的授权中心和城市服务商计划为中心去扩散。城市服务商将享受阿里云技术、服务、运营、品牌全套支持及团队赋能培训,以及阿里云的用户资源和行业商机开放,并在该区域获得阿里云的官方授权。他们可以基于阿里云计算平台,提供金融、政府、制造、教育、医药等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包括咨询、架构设计、云迁移、工具应用开发、数据分析等云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阿里云并没有将伙伴数量作为重点,但随着百城千县的逐步推进,来自区域的伙伴将急剧增多。阿里云也将优先网罗地方资源,优先吸引、聚合地方具备优秀服务商,而留给后续跟随者的选择空间将会不断压缩。
6
这里先对阿里云的精细化做个小结。
云合1.0,是阿里云对生态的探索,或许当时也未尝不是破局的尝试,去汇聚大量的基础服务伙伴;云合2.0则更为正式,汇聚的伙伴也更为专业,但依然还是以量为先。
引入智能,可以看作3.0的开始,阿里云开始将视角转向生态运营的细节之处,智能调度、管理、匹配,这意味着阿里云生态不再是仅仅是一个Store,开始向运营型平台转变。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中,企业对于Store的粘性逐步走低,而对深度支撑数字化的平台却需求走高。
引入智能是开始,生态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将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如同企业发展从粗放到精细,涉及到管理、运营、流程制度、文化等多方位的再造,生态也将会经历这一过程,阿里云生态伙伴体系再划分也是这样。
当然,整个生态系统在进行转变的同时,也必将释放众多红利,技术能力、客户资源、运营理念等等,有的伙伴能够把握住红利快速生长,也会有伙伴掉队。
随着这样的生长,阿里云生态体系中已经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新的、基于生态的模式和商业形态开始出现。
7
新的模式,基于客户需求和产品互补的出发点,自发性的生态合作案例开始快速涌现,使得生态伙伴可以持续专注自身领域,也能满足全面需求。比如泛微与云徙科技,一个是OA厂商,一个是云服务、运维商,二者的连接便是典型。
新的商业物种,一些因生态而生、因生态而长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质变。比如驻云科技。这家企业的发展史很有意思,也可以说是云生态孕育的创新力量代表。它是伴随阿里云而生,伴随阿里云生态而成长,也享受到云生态带来的红利,以及红利带来的新生态。
驻云很早开始跟随阿里云生态成长的一家企业,前期主要帮企业实现和阿里云的顺利对接,提供规划、实施、部署到优化的专业服务,在2014年参与中国首个政府类云计算项目——云上贵州,第二年发布国内首个混合云运营管理平台CBIS。
2016年初,驻云获得阿里巴巴B轮融资,而后陆续成为首家阿里云上海授权服务中心、独家阿里云上海授权培训考试认证中心、阿里云“云合计划”首家战略合作伙伴、阿里云首批城市服务商、蚂蚁金服银牌合作伙伴等。
五年云计算服务,驻云总共为超1000家企业提供专业培训赋能,培养人才近7500人次,智库收录逾200万技术方案和经验。在这种积累下,驻云的形态也开始质变,在去年输出云技术服务品牌CloudCare,提供云技术解决方案、云管理工具、云技术专家支持、云智库和培训赋能等等,为企业解决从传统IT时代到云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自身也完成从项目公司,到产品公司的转换。
当然,驻云借助阿里云生态平台在快速成长,从另一个角度看,众多类似驻云的伙伴的成长,也反哺阿里云生态,为其带来整体实力的成长。
8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生态的方式已经从串行的产业链结构,转变成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作为生态运营者,需要关注的是能否建立智能化调度与推送、数据化驱动的引擎,尽可能减少流程和规则,降低人为参与度,再辅以关键的能力赋能,去形成去中心化的、足够开放的网状生态。
当行业还是以野蛮生长的思路建设生态时,阿里云已经开始精耕细作,开始精细化运营,在速度和规模上领先的同时,再次希望以质量和成熟度领先。
生态的力量很难去诠释,最初可能只是为了补缺,然后随着发展随着建设,生态的价值难以想象。在数字经济时代,一家公司能做的服务和市场始终有限,但一个生态系统能做的空间却要大很多。同理,颠覆一家公司的可能性很大,但颠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的可能相比要小太多。
阿里云先行精细化运营生态,是完善生态的必由之路,也意味着生态战场的又一次竞争开始打响。
作者:牛成
写好故事,写好故事
个人微信:niuch_evil
商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