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去了一趟约旦以色列,回来撸了个万字游记,个人感悟为主,吃住攻略没有。望能博大家一笑,若能给你的旅游计划一些帮助,那就更好啦。十天的行程有点赶,主要是在约旦境内晃荡,在以色列境内呆的时间比较少。好了,引言少叙,正文多餐,么么哒。
接约旦篇
NO.10
我们是从约旦过境到以色列的,顶多是排队等候时花了一些时间,真正过关时并没有受到为难,领队小哥哥让我们不管海关人员问什么都坚持说中文,把装傻的本领发挥到极致,过关实在太顺利了,没碰到传说中的小黑屋待遇,约旦与以色列关系友好,从这边过境,盘查不会太严,但关口关闭的时间不稳定,有事没事提早关闭,我们的行程因此做了些调整。
一入以色列国境真有种一河之隔两个世界的感觉,一边是黄沙漫漫,一边是花团锦簇,沙漠改良、大棚种植、滴灌技术等使以色列境内的绿洲迅速蔓延。桉树成片花藤丰茂蓝天之下一道碧水,净得一眼见底,静得不见流动,仿佛一条不起眼的美丽的小河,窄窄不足20米,却承载着世间多少目光与灵魂的重量。约旦河流经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最终注入死海,如今虽比不上耶稣时代的宽阔,却比那时少了太多鲜血与沙尘的玷污。顺着椰枣树夹道的小路走至河边,一个个白衣洗礼团在神父的带领下,口诵垂怜经荣耀经,以圣河之水淋头,或全身浸入水中,让每个毛孔里的罪恶都随着这澄澈的河奔向能被救赎的方向……表示我词穷了,又是一处能让人无语凝噎的所在,安宁和神圣常常是很难形容的东西,就像宗教体验那样。有人拿听音乐时神魂俱摇的极致享受来比喻宗教体验,那么约旦河给我的印象就像肖邦的钢琴叙事曲,曲折悠远,轻盈地向洁净的高处飞去,降下时落地无声,柔软绵长,流水的故事。
NO.11
碧波荡漾的加利利海是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也是以色列的淡水来源,环抱在众多历史古迹之间,风景秀美,也是耶稣基督在人间行使大部分职事的地方。海边的五饼二鱼堂、彼得献心堂和八福堂便是为新约中耶稣展现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耶稣大弟子彼得在海边向耶稣表忠并被委任为第一任教皇、耶稣登山宝训为世间八种人许下八福这三个故事而修建的三座小教堂虽不雄伟华丽,却有耶稣旧地为景如荫绿树似锦繁花为装,脚下加利利海生机万象,别有一番天堂气象。吃一条此地盛产的“圣彼得的鱼”(中国俗称鲈非鱼),椰枣、烤鱼俱香甜。又一次没料到太阳下山如此早,踏上加利利海游船的时侯天已是乌漆抹黑了,举目四望,只有远处提比利亚的灯光在笑呵呵眨眼,其余啥都瞧不见。反正风景无情,向来都是自high,那就只好自high了,升五星红旗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家拉手手跳耶路撒冷老年迪斯科,感觉风和湖面都在抖,对此达西先生表示“every savage can dance”。没去成他泊山,遗憾失约圣山。
NO.12
戈兰高地这个常常出现在新闻联播最后三分钟的名字,自带一股肃杀苍凉之气,于第三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占领,是以叙边界上的火药桶,兵家要塞,必争之地。去本塔山的路上太顺利了,顺利得太不走运了,没有传说中的单道限行,没有传说中的以色列军营(可能是错过了),也没有背枪的大兵在训练 ,周围环境无比和谐。风真的好大,丝袜君瑟瑟发抖。秋冬季节,以色列这边依旧绿意葱茏,芳草凄凄,花影点点。黄昏时分游客稀疏,联合国观察站里爱与游客聊天的观察员也已不知去向。猫腰爬一回黑洞洞的地道,掩体战壕与铁丝网在日薄西山中褪去惨白与惨青之色,坦克零件拼装的雕塑在灼灼落霞里朝着眼泪谷的方向或站或蹲,乍一看谷中寂静幽谧草木扶疏仿若田园,却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第7装甲旅血战成名之处。第7装甲旅以160辆M—60坦克和60辆装甲车顽强抵抗住了叙利亚1500辆坦克和1000辆装甲车辆的轮番进攻,几天后以方仅存七辆坦克还能开动。这一段黑山门与本塔尔山中间的小小山谷,在四天里见证了成百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的覆灭,双方上千条年轻生命陨落,亲人的眼泪流过山谷,何年花开,夜深露重。如今以色列叙利亚政府仍会组织己方阵亡者家属到戈兰高地进行祭奠。常言道,是非功过交由后人评说 ,可民族之间的孰是孰非,又岂是在后人手中便能被轻易评判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住在千里之外安适区为一条战争新闻只感叹几秒钟的吃瓜群众。最苦的终究是百姓,他们当中有的人或许并非无辜,但万万不到最该遭受灭顶之灾的地步。和平无价,和平万岁,纵然夜幕降临,也并不意味着恐慌,你仍能安然站在这昔日的前线,身后飘着爵士乐的安娜咖啡馆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于薄薄雾气中向东眺望60公里外一直局势紧张的大马士革;北边的黑门山隐匿在茫茫群山中只余朦胧淡影。大风起兮乱云飞扬,一段过往在逐渐沉寂的黑暗里斑驳,铁栏杆触感是废墟残骸的冰凉。战争的历史不会再冷却,战争的当下也不会再升温,战争的温度永远只是森凉。
ps:貌似以色列搞定了高德地图,还没搞定中国移动。
本来录了一个完整的视频记录格兰高地的日落,可不知道怎么发,只好截个图。往昔远山淡影,历史长日留痕。
NO:13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面朝地中海,背靠迦密山,拥有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港口。迦密山乃旧约中记载的真神大胜异教的地方,先知以利亚在此击败巴力的祭司,并降上帝之火将其烧死,此山亦有上帝的葡萄园之美名。海法另有一道梦幻的风景线,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巴哈伊空中花园,位于雄奇俊美拥有“上帝之山”之称的卡梅尔山上,因其独特的景观及人文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哈伊教是发展迅速拥有600多万遍布世界各地的信徒的年轻宗教,核心教义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因此也被称为大同教。其圣地便是海法空中花园,也是创教人巴哈欧拉为教派先知巴孛修建的陵寝,历时百余年于2001年落成。花园依山而建,绵延一公里,共有19层梯田,花木合璧,灵泉凌空,美轮美奂,遥想古巴比伦那失落的空中花园,当也是这般风采。园内华丽金顶圣殿之下便是巴孛的墓穴。非信徒游客只能参观最上面两层的花园,因此只能看见圣殿的头顶,最后一张圣殿全身照是网搜的。已经很满足了,头顶万里无云,脚下繁花成片,地中海与天共色。
NO:14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市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春天的小丘”,躺在地中海温情的怀抱里,4000年前便已存在的港口和新建而起的魔都,蕴藉出一种时尚而浪漫的气质。有言道,“祈祷在耶路撒冷了,娱乐在特拉维夫”,作为以色列的第二首都特拉维夫不仅是其经济文化中心,也是20世纪犹太复国主义在今以色列境内的最初根据地,由一批受不了雅法高房价的俄籍犹太移民初建,而今已将昔日的雅法城并入管辖范围内。现今的雅法老城区修建于奥斯曼土耳其时期,苏莱曼大帝城墙默念着他的荣耀;老城中央的凯杜明广场上游人们闲适地晃荡,对着地中海的碧水金滩和圣彼得大教堂的白色钟楼一呆就是一下午;广场上形如凯旋门的纪念之门,无声地讲述着圣经故事,门柱上的浮雕在风刀霜剑下依旧轮廓清晰;许愿桥上风轻云淡,手按在自己的星座上,心愿悄然种下;窄窄的青石街道不见旅游区的日常喧嚣,如蛇穿行在一家家别致的小店之间;泛黄的石屋是岁月的信纸,信上是年轻艺术家的笔迹,描画着一个个意趣横生的文艺之梦,信的落款或许是一只手工表,一副印象派海报,或是一对憨态可掬的胡椒粉瓶子,闲庭信步的行人背影便是那烫花熨边,褪色之后成为羊皮卷上古朴的黑色纹路。表示若不是行色匆匆,定要在晚间去海边泡个吧,感受一下宗教国度里这相对开放的城市更加火热的魅力。
NO:15
“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这句话对于非宗教信徒来说,或许有些夸张,但耶路撒冷这个词在我还是幼时的心中就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存在。这里是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共同圣地,是多个民族交织在一起的伤痛、流离、被玷污的纯洁和被定义的神圣,满目疮痍而娇美可人,是一座巨大的藏尸所和一座上帝之城,是多少年来多少人念想的归宿。对她的溢美之词贬低之语向来不胜枚举,我只谈谈在我那可怜的超短行程中的自身感受。
从狮子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这里是露天博物馆,随手触碰的屋墙或许便是数世纪前溅血的石块,又或许是某座已坍塌的神殿里残缺的基石。老城里最重要的基督教圣地当属耶稣苦路和圣墓大教堂,据说是当年耶稣被罗马的彼拉多判决之后背着十字架一路走过并最后被钉死的受难之路,共有14站,最后的五站在现今的圣墓大教堂中。贴上1美金的盗版地图,上面对苦路的大致介绍还是靠谱的,我这里就不赘述了。说实话,我看到的苦路一点都不苦,不过有些让人失望。苦路和每一站上的纪念性小教堂、修道院都隐没在老城弯弯绕绕的街市当中,顺着标识七拐八绕寻找每一站,真有种寻宝游戏的味道,但是,注意但是,周围环境真的给人以乌泱乌泱的感觉。虽然也看到有虔诚信徒穿着不同教派的服饰垂头走过,虽然小教堂、小修道院里的气氛一般都静默而沉痛,可跨出门去,心头刚聚集起的那一份神圣庄严之感顿时烟消云散。游人如织挤挤挨挨不是问题,道路卫生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到处都在卖东西哦,哗哗啦啦卖东西,搭个棚子卖东西,行走在苦路上的大部分时间就像行走在大巴扎里,两边是花花绿绿的“义乌批发小商品”,感觉自己感觉自己都要换上“耶路撒冷综合症”了(即一种由期望、失望和幻觉组成的精神病)……买一杯石榴汁捧在手里,像红得发黑的血,酸酸甜甜涩涩,混合如此刻的心情。我是相信耶稣真实存在的,即使只是作为历史人物,也绝对是伟大的精神领袖,重走他的受难路,就算这只是被教会推测者拟定的一个朝圣符号,普通游客也能有别样感怀。来自各国的旅人穿流如潮,尾随2000年前那个头戴荊棘鞭笞加身肩负所有人罪念的背影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终点。也许过度商业化并不是特别让人纠结的问题,也许商业化才是这片区域千百年的本来面目,有圣迹就有人流,有人流就有供给。无论荊棘冠在被复制成堆积如山的纪念品后有多么黯然失色,这都是崇拜与哀悼的代表吧。进入圣墓大教堂终于不见大巴扎了。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之母海伦娜太后带人找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及复活升天的小丘,并在圣墓之上修建起一座教堂,千年间建了毁毁了建,各大基督教派纷纷出手在圣墓正殿周围修建各自的会堂,如今格局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舍难分风格混搭,因此也是各教派的共同圣所。教堂正门前面的院子是属于希腊东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楼梯属于亚美尼亚教派。关键是楼梯最后一级台阶是属于院子的延伸部分还是楼梯,两派争执从未停止,甚至在1920年有2位教士因此被杀。而二楼窗户外的梯子则是亚美尼亚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教堂外部已是这样,教堂内更是变本加厉,基本整个就是一个抢地盘运动,到目前为止还毫无休止的迹象。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超神奇的均衡有木有!
光线昏暗的教堂之内,神香袅袅,人们低眉祈祷,亲吻并用信物擦拭据说是被耶稣之血染红的大石,眼中倒映着烛光,落地的膝前堆满愿景。圣墓的穹顶旁排了一整圈的长队,人们等着进入下面的小房间亲眼看见亲手抚摸据说是耶稣之墓上的大理石原石。借于队伍很久都没有要挪动的迹象,时间短缺的娃还是放弃花数小时排队并可仔细观察周围人群的机会吧,该死的行程。
NO:16
哭墙又被称为西墙,是耶路撒冷的必游景点。当年所罗门在圣殿山修建的犹太第一圣殿,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夷为平地,之后大希律王在公元前一世纪重修的犹太圣殿俗称第二圣殿,又于公元70年的内乱和罗马大军入侵而葬身火海。最初的老约柜早已不知去向,圣殿中传说为上帝栖身之所的“至圣之所”也已成为空中楼阁。锦绣化为焦土,繁华荣成碎渣,只余一段圣殿护墙的墙基,茫然地望着苍白的苍穹。后人拾来残缺的石块在此墙基上垒出一道墙,也就是今天的哭墙。被驱散的人们流落四方,圣殿未能再次重建,圣殿山的许多部分亦成为被穆斯林掌管的敏感地区,而这第二圣殿的外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所有犹太人对于神和过去荣耀的梦境,成为他们重回故土的牵挂和民族根系。当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历尽艰辛拜倒在它脚下时,不禁唏嘘哀哭,这便是哭墙之名的由来。
这里可以说是我在耶路撒冷最受感染的一个景点了。哭墙前拆除了部分建筑以修整出一片广场,墙体分隔为男墙女墙,入口处可领到用以书写心愿的纸笺。走在这犹太圣地,脚步不敢放纵,话声压得很低。喃喃低语与抽泣声在墙前徐徐展开,似一道更为凝重坚实的墙压在你的面前。女墙这边前来祈祷的妇女围了一圈又一圈 ,合身扑在墙上,泪水埋在臂间。墙的缝隙间塞着众多写着祷词的小纸条 ,据说这并非犹太人的习俗,而是游客发明的。我也写了一张卷起来,小心翼翼地靠近人群,生怕惊扰了这些虔诚的妇人们与她们的神之间的交流。掂起脚来够啊够,塞到一半居然掉下来,打中了一个妇女的头,她蒙着泪眼偏了偏头,然后继续哭去了,实在感到非常抱歉。墙外有椅子和摆满经卷的书架,据说男墙那边还有白发拉比在诵读塔木德经卷,整个卷轴是一个健壮之人都无法扛起的重量,可再厚重的文字也写不下哭墙这座无字碑上镌刻的一切,一个民族的血流漂杵白骨累累,游走在世界各地成为孤立的群体,泪目中回望每个拂晓黄昏里的应许之地。苦痛与辛酸并不是哪个民族的新鲜事,重要的是这些事情被记住被怀念,并化作坚韧刻入每个后代的骨血之中。但当这种坚韧走向极致,便会呈现出一种固执与不够包容,当然这只是在外人看来。从昔日的沙龙强占圣殿山,到今日的犹太极端分子表示要重建圣殿并推倒同在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圆顶清真寺,目标达成之前,他们每年都会找来一块圣殿遗石,在哭墙前举行重建圣殿的仪式,指不定某日哭墙及周边地区便会改头换面,或许是第三圣殿的辉煌,或许又是一片焦土。谁知道呢,以巴分峙不是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圣殿山现状会引起有些人的不满,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平衡。哭墙的身后岩石圆顶清真寺的金顶和阿克萨清真寺的青顶同样沐浴着天光,来自另一种本来同源的信仰对圣殿山的守护,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是一大群人的光荣与梦想。不远处插满十字架的橄榄山,在夕阳下金黄而苍翠,这就是我们晚上要入住的地方,是不是酷毙了?住在橄榄山上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近距离夜观犹太人的坟场,最大的坏处是可以近距离夜观犹太人的坟场。圣经旧约中记载,当世界末日来临之后,弥赛亚时代的开启将从圣殿山开始,于是千百年间一批批的朝圣者赶来耶路撒冷,以求葬在这里得以最先复活,首选的地方便是橄榄山,据说现在的墓价至少要100万。晚上风好大好冷哦,不敢下山到城里去晃荡了。
NO:17
在耶路撒冷有太多名胜没有去打卡,更没有时间逛街,感觉就是只参观了景点,没参观到城市,没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更别提触碰她肌肤的温度。补上之前漏掉的小点:
图1:黑衣黑裤黑礼帽额编两条小辫子的传统犹太人,每天读经祷告,一般没有正式工作,靠国家和老婆养活,在全以色列的街头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犹太习俗认为将光光的头顶露给上帝是不敬的,所以在哭墙男士人人需戴帽子,以为他们只带庄重的黑礼帽,其实也有花俏的小帽售卖,哈哈哈。
图2:大卫塔灯光秀,我当然是没去成的。图片来自多在耶路撒冷呆了几天的亲爱的落霞阿姨。这是以大卫塔及周边老城建筑为幕布加上现代高科技投影打造的一场讲述犹太历史的秀,据说效果超赞。
图3:今巴勒斯坦境内的伯利恒教堂,这里有耶稣诞生地马厩广场,教堂没有正门,从小门洞钻入,豁然开朗。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各占一部分耶路撒冷城 ,边境上穆斯林与犹太人的居住区犬牙交错,如今尚维持着和平与猜疑兼有的状态。外国游客要从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并不难,那边也是名胜古迹一堆堆,当然我并没有去成,哭唧唧。
图4:以色列国会大楼对面的青铜七烛台,是建国时英国政府赠送的礼物,七烛台是以色列国徽上的重要标志,也是犹太圣物。最早的七烛台供奉于所罗门第一圣殿的至圣之所内。
图6:以色列全民皆兵,世俗化的犹太人无论男女都要服兵役,或许是当今时局还算平稳,街上并没有出现士兵多于群众的情况。兵哥哥兵姐姐们配着枪,三三两两值勤,感觉脱下军装便与老百姓无异,嬉笑自如,一点不高冷,可能是由于要合影的是我们这些长得很安全的扁平脸游客。说实话,我从出门到回家都没有感受到一咪咪危机感,加沙附近虽然前几天还有在扔炸弹,但是旅游区域一般是安全的。
图7:耶路撒冷夜景美如流火。
图8: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主要是记录二战时纳粹的暴行。场馆设计别具一格,参观道路先下坡后上坡,代表曾堕入深渊的民族将走向光明并越来越好。
图9:摘抄几段《耶路撒冷3000年》中的文字。作者蒙迪菲奥里的评价中肯又到位,文笔具有文学作品的戏剧性与代入感,特别擅长描写屠杀。回来之后再看一遍,不是把他人的感想当作自己的感受,只是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我已经忘掉太多了。
再见以色列,当我把你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恩仇搞得更清楚一些的时候,我一定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