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为剧本杀玩家和《明星大侦探》观众推荐的书(无剧透)

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为剧本杀玩家和《明星大侦探》观众推荐的书(无剧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一段时间,爱上了剧本杀,同时开始追芒果TV的《明星大侦探》。

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推理小说,经历了初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的阅读密集期,至今十多年的时间,可以骄傲地说——读得推理小说比很多人读得书都多了——有点狂,上一句是开玩笑。

因为喜欢推理小说,所以喜欢和推理相关的游戏。从最开始只有警察、杀手、平民三种角色的杀人游戏,到后来角色和技能更加多样化的狼人杀;从最开始的手机解谜游戏,到后来的真人密室逃脱;最后到今天的剧本杀。

狼人杀综艺化于是有了《PandaKill》、《饭局的诱惑》。有些质量局的确很精彩,但——也就那样。毕竟拉上几个专业的玩家,也可以做到如此精彩。

剧本杀综艺化于是有了《明星大侦探》,这个就厉害多了,除了剧本必须精彩之外,这种实景剧本杀,还需要花大量成本去布景,代入感十足。

当然,剧本永远还是剧本杀的核心。

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为剧本杀玩家和《明星大侦探》观众推荐的书(无剧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东野圭吾的《我杀了他》——即使你看了每一个“玩家”的剧本,依然可能不知道凶手是谁。

东野圭吾就不用多做介绍了,算得上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了。

之前写过四篇介绍推理小说的文章,还没写到日本推理小说,所以对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还未做介绍和评价。简单讲,东野圭吾的风格多变,并无定式,非本格非社会,更非变格非新本格,可以算得上自成一派。等写到日本推理小说的文章时,再对东野圭吾做详细介绍,不在此处展开。

很少介绍推理小说,因为介绍得简单则浮于表面、不痛不痒,介绍得深入则容易剧透。推理小说最大的乐趣在于,一是读者随书中侦探推理的过程,二是关于诡计和凶手的真相。一旦剧透,则至少失去了一多半的乐趣。

《我杀了他》和之前的姊妹篇《谁杀了她》是两个例外,因为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即——凶手是谁?

所以之前说:即使你看了每一个“玩家”的剧本,依然可能不知道凶手是谁。

这对剧本杀来说,是不是一个相当“刺激”的挑战?

我读到这两本书时,是在大学时期,那时风靡的还是狼人杀,还并未有剧本杀。

和《谁杀了她》采用上帝视角的手法不同,《我杀了他》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且第一人称是在三个嫌疑人之间变换的。

这就好比是有五个玩家的剧本杀,其中三个都是嫌疑人玩家,死者的未婚妻则是信息不多的闭眼玩家,名侦探加贺则是带节奏的侦探玩家。

读者随着三个嫌疑人玩家的“剧本”,看了三个嫌疑人玩家的经历和心理,在作者隐藏部分真相的剧本之下,在不可能有人说谎的剧本之下,依然需要最后自行推理出真凶。

关于小说情节的安排,也算是比较精彩,这种设定在其他推理小说中也出现过。

三名嫌疑人同时拥有作案动机、作案凶器(毒药),且其中的两位嫌疑人都认为自己谋杀成功,即都认为“我杀了他”。

相比于《谁杀了她》,《我杀了他》在推理方面,线索和提示也更加隐晦,包括了决定性线索,挑战无疑也更大。

如果一定要划分作品类型的话,《我杀了他》勉强算是非典型的本格推理。东野圭吾本身,就对本格推理那一套不太认同。在之前的姊妹篇《谁杀了她》中,东野圭吾借侦探加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警察一般都不看推理小说,或许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发生小说里描述的案件。尽管杀人案在现实中的确常有,但真实的案件里既不会有时间上的疑问,也没有什么密室,更谈不上什么死前留言。至于那些杀人现场,也不会是什么孤岛或者幻想中的洋楼,案件往往就发生在充满现实感的廉价公寓或路上,动机也大都是一时冲动。这就是现实。”

此外,东野圭吾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小说《名侦探守则》,借以暗讽本格推理。

回归到这部小说,符合东野圭吾的一贯风格,既没有天马行空的设定,也没有离奇诡谲的诡计。就是对死者心存愤恨的嫌疑人,利用各自的方式,在婚礼这种平淡无奇的场合,对死者实行谋杀。

所以,不要期望本书在感官上给读者带来太大的冲击,实际上,东野圭吾小说的初读者,可能容易觉得有些平淡甚至枯燥。更不能像阅读非虚构类作品那样,提纲挈领、一目十行,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寻找作者在平实的行文中,埋藏的细节和线索,享受推理的乐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野圭吾非常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善于剖析人性,比如他经典的《白夜行》、《恶意》,在本书中,死者的未婚妻、其中一个嫌疑人的妹妹,神林美和子的心理,非常值得深思,但同样隐晦——围绕“演戏”一词。

剧本杀,勉强算是推理小说在今天的变相延伸,喜欢剧本杀的朋友,可以尝试着阅读,不妨就从东野圭吾的《我杀了他》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为剧本杀玩家和《明星大侦探》观众推荐的书(无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