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提炼(一)

        学习,倘若不带着一种纯粹的乐趣,远离功利主义,往往会徒劳无功,近日读完《现代教育心理学》收获颇丰。读理论书能坚持读完第一遍的人不多,读完第一遍之后能读第二遍并梳理脉络、总结重难点的人更少,读完第二遍之后能对照重难点梳理笔记、写读书感悟的人少之又少,我希望自己能做第三种人。



第一单元:绪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深化拓展阶段。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⑤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⑥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

4.教育学著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

1868,俄罗斯,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877,俄国,卡普列夫,《教育心理学》



第二单元:学生心理

1.学生心理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要遵循准备性原则。

2.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图式:一个有组织,可以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恒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获得物体守恒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的守恒。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形式运算阶段

抽象思维

4.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5.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①不主张人为加速儿童发展

②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③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6.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实际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7.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

8.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1.5岁)

②自主对羞怯(1.5—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⑥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⑦繁殖对停滞(30—60岁)

⑧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9.埃里克森的理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①帮助学生适应勤奋与自卑危机

②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0.认知风格

①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②反思型与冲动型

③整体性与系列性

④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



第三单元: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

①设计者

②信息源

③指导者和促进者

④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平等中的首席

⑥反思者和研究者

⑦终身学习者

2.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

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甚至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理解他们在学习中犯各种错误的原因,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很好的配合和合作。

③教师有时甚至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与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

④由于教师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能力,因而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作为成熟水平较高的社会成员,通过学生与他们的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的转化。

3.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待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待或预言的效应。

4.(斯滕伯格)专家型教师具有的特征:①将更多知识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②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③富有洞察力。

5.教师专业成长三阶段:①关注生存;②关注情境;③关注学生。

6.(连榕)专家型教师具有的普遍特征:①教学策略以课前的计划、课后的评估、反思为核心。专家型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计划、评估和反思来改进教学,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②具有鲜明的情绪稳定性、理智、注重实际、自信心和批评性强的人格特点。专家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③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比较强。④良好的师生互动、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7.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

②微格教学

③教育决策训练

④教学反思训练

8.教师职业倦怠: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9.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种表现形式:①精疲力竭型②狂热型③低挑战型

10.如果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①教师本人用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工作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减少倦怠。此外,教师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多参加社会活动,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也可以减少工作压力。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有效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提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