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快与慢

我读书慢,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双11」买的书,《世说新语笺疏》和《负暄续话》同时在读,至今,前者只读了六分之一,后者读了一半,合在一块儿也没就半本书富余一些。如瘦子饿极了,也就干得下碗半的米饭。对于那些胃口好的人,我是羡慕的。特别是是有一阵老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人,读书极快,一年读二三百本书,真是惊人。

我读书的慢,归纳起来有几大缘故。一是所读的书不适合浏览。如前面提到的二书,前者文、笺、疏混杂,且常常需要前后参见,或者判断文义和论证,并不轻松;后者这样的书,属于随笔或者散文,其书写的情境,本是听一个老先生谈谈旧事,速读,感觉上就差了许多。二是时间上不允许。谋生、社交及杂事占据一天中主要的时间,留给读书的少则一小时,多则三小时而已,并不能弥日常读,在时间上吃了很大的亏。三是自己也非那种读书奇才。不能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无传闻中钱钟书照相机式的记忆力。需要逐字句看去,所以影响了读书的数量。所以综合起来,读书慢主要是自己的原因,只能暗自嗟叹吧。

对于那些年读书量按百计算的人,当年引许多人羡慕,现在普遍是质疑。轻者质疑其所读书的质量,重者质疑其说话的可靠性。我这人轻信,见此二种声音日隆,至少也是半信的。考之古代的学者,读书数量多的大有人在,不重视质量的也有。先求多,后求质的也不在少数。第一种如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第二种如孔明读书,观其大略;第三种如苏轼尝谓张琥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观察古人的种种读书形态,在人口空前密集的当代,出几个读书数量和速度极快的人,还是有足够的概率基础的。

我读书的慢,除却以上列的种种现存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读书的目的使然。不论是观其大略,还是博观约取,为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数量,不得不自我激励、暗地规划。我读书的目的是想看看不一样的风景,看多少并不计。李敖写过个人物,说其读书但将书置面前,随风翻至第几页便读第几页。行为很中二,意境上倒是近于魏晋人物了。我读书虽不至那么随意,但心态上是靠近的。所以虽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也不学;虽偶羡慕别人之渊博,也不跟进。临渊羡鱼,即止于此。

至于读书快慢多少的好坏,很难说。如今一年出版的图书,一生都读不完。古代先贤如孔子、柏拉图可以读的书并不多,也未见今人看待事物比他们深刻。若今人只读那十数本经典,又不免于孤陋寡闻。金克木曾开出一个药方叫《书读完了》,说是许多书可以不读,只读一些源头的经典,而这些经典里,部分章节又可以不读。最后挑挑拣拣,不过就剩下十几本残书。这种观点可能有资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我不太喜欢,太势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