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应该有一本“问题日志”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读高中的时候,那会特别流行一个叫“错题集”的东西。顾名思义,就是把平时以及考试中所有做错了的题目,都集中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日后统一复习使用。

有了错题集,在任何一场考试前,其他的事情似乎都可以不做了,只要把这个集子看上个几遍就够了。

最近一直在看《原则》这本书,之前也写过一篇所谓的书评。但,那远远只是一个开头,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书评。刚刚百科了一下,什么是书评?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为什么要去搜索关于书评的这个概念?

第一个原因是自己对书评写作不了解,甚至一点都不清楚;第二个原因是李笑来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他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概念组成的,我们只有把每一个概念都彻底弄明白,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对。

然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字典或百科简单地查一查就算了。因为很多时候从字典上查到的解释,不能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李笑来老师特别喜欢自己重新定义概念,这也是他最擅长做的一件事。

比如他提出的,“人可以活很多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时间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是自己”;“我们的大脑是可以像电脑一样升级的”等等。

说到《原则》这本书,其实在国内还没有出中文译本的时候,就已经被很多大咖推荐,这其中就包括李笑来。

他曾经在公开场合提到过,他说他认可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所有原则,对,是所有原则,他现在的生活工作也是按照这个来做的。

近期看书一直挺慢,主要是因为现在看书喜欢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该怎样去践行书中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把书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我想,这才是看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有力量。因为,只有行动才能带给我们力量。如果仅仅只是看,自身什么也不做,那么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卵用。

这本书到目前为止看了三分之一,但是我发现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从我在书中画线的情况表明,这本书写的好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发现很多页基本上都被线条包围了。

虽说这本书中的精彩原则一个接一个,几乎每一条原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但,今天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书中这样两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把我们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教训系统化。

现实生活中,错误总是难免。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样的,他也一直在犯错,但他会尽最大的可能利用自己犯下的错误。因为他养成了习惯,把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改进的一次机会。

他坚信,人们应当把问题和分歧都摆到桌面上,从而总结出如何应对和改进的方法。于是他和同事们合作编写了一份交易部门的“错误日志”,现在称为“问题日志”。

但凡在交易中出现了任何性质的不良结果,交易员都会记录下来,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行动。随着不断跟踪和解决这些问题,交易机制就在这个日志作业下不断被完善。

作者认为,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基于上面的理由,作者坚持在公司上下采用“问题日志”的做法。规则很简单:如果事情出了岔子,就必须把它写入日志里,而且还要写明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写清楚谁为此负责。

通过这种记录错误和问题的方法,首先有助于我们勇于直面发生的问题,其次才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通过不断地记录,在总结中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机制和流程。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日志是他们的第一项管理工具,这个工具也一直促进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和做事方式。

第二,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作者在这里提出,我们能不能妥善应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有没有一套良好的应对原则。而,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呢?

作者会把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都记录下来并将他们分类。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问题多而杂,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

作者认为,人这一生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也就几百个,而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专属于个人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差不多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将他的原则公开分享的重要原因。

对于我们而言,只要把自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写下来,记录问题的同时,思考解决方案,并把如何应对写下来,通过不断循环这个过程,就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原则。

当我们把人生中那些最重要的现实问题都一一记录并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原则之后,当我们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类型的问题时,就可以应对自如,不慌不忙,泰然处之。

作者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这一切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本人的任何特征,而是因为他遵循的那套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应该有一本“问题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