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贾谨嫣 陈锋 北京报道
在过去的29个交易日里,王府井(600859.SH)的股价从4月29日的12.57元/股一路浮扬至6月11日的33.13元/股,29日23涨之下共出现7次涨停。与今年王府井股价最低点11.58元/股相比,如今33.13元/股已大涨1.86倍。
被多次质疑是否存在重大利好的背后,6月10日,王府井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该事件的另一面是,除了5月内网络上查无源头的涉及“王府井免税牌照”的各类消息外,6月10日,有知名调查记者在其自媒体上实名举报王府井或涉嫌内幕交易。
但王府井很快作出回应予以否认。王府井方面是何时计划开展免税业务?公司在办理该项业务的过程中是如何严守商业机密的?公司如何看待公告前期公司股价的大涨?该种情形是否涉嫌内幕交易?《华夏时报》记者向王府井董秘岳继鹏方面发送采访函,董秘办一男性工作人员称目前公司内部并未成立免税部门,随后记者联系王府井党委宣传部以期得到回应,但电话并未接通。截至发稿,记者未获任何回应。
一季报巨亏2亿元 股价大涨
4月30日,于上市公司王府井而言有两件大事。一是公司股价正在开启大涨之路,当日股价收于12.99元/股,上涨3.34%;二是公司发布2020年一季报称,归属净利润亏损2.022亿元,同比下降150%,营收同比下降79%。
除一季度营收不佳外,王府井的业绩和基本面本身乏善可陈,2019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89亿元,同比增长0.29%;利润14.45亿元,同比下降15.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1亿元,同比下降19.98%。
股价上涨显然与公司业绩无关,那么公司股价何以大涨?5月,“王府井申报免税牌照”的传言不胫而走。
雪球APP显示,5月19日一篇《【天风商社】保持理性,客观看待》的文章明确指出,“(王府井)首旅集团存在申报免税牌照的可能,但需财政部审批,过程较长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若成功,上市公司基本面会产生较大变化,静观其变。”
但查阅“天风商社”公开披露的研报则没有发现这份研报,天风证券商业和社会服务业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信息的公众号“刘章明消费产业研究”中目前也仅仅显示2月26日及更早以前的研报,新近研报没有显示。
除此之外,在王府井东方财富网股吧中亦有股民透露称:王府井系在炒免税牌照预期。
(王府井东方财富网股吧截图)
据天眼查,北京首旅集团持有王府井26.83%股份,北京市国资委系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前王府井工作人员、百联咨询创始人兼高级分析师庄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名牌老企业,王府井数十年来有着较成熟的风控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对其内幕交易仅为市场推测,还需监管层调查后方知结论。
申领免税牌照对王府井有着重大影响,从资本市场对该事件的热情反应可窥一二。庄帅表示,中国的免税经营长久以来都是由极个别的免税商场负责,免税牌照具有一定稀缺性。免税经营可以拥有更多品牌,得到更高利润,用更低的售价吸引客户。这意味着,获得免税牌照对王府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截至2019年年末,王府井在全国范围共运营54家大型综合零售门店,总经营建筑面积302.8万平方米,涉及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区域33个城市。
或涉内幕交易?
5月28日,王府井在被媒体问及公司是否涉及免税牌照重大利好后予以否认。
6月10日,王府井发布公告称,公司于6月9日收到控股股东北京首旅集团转发的《财政部关于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问题的通知》,授予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允许公司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
此公告一出,立即引发涉嫌内幕交易的质疑。当天,有知名调查记者在自媒体上发表《实名举报!请立即彻查王府井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文章。
文章质疑道,天风证券刘章明团队是否提前获取并泄露了王府井“免税牌照”等内幕消息?甚至定向服务于核心客户而进行了内幕交易行为?有投资者透露,券商分析师团队的消息都是向核心客户定向发布,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很少,即便对外公开发布的研报也可能滞后于定向发布。
“呼吁证监会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彻底厘清王府井上述重大事项的内幕消息形成过程、保密措施和内幕知情人登记情况等,包括但不限于首旅集团申请免税牌照等程序、刘章明等券商分析师团队的调研情况、邮件和微信群等通讯记录,彻底调查自4月27日至6月9日内幕信息披露前股价大幅异动的资金情况。”文章称。
对于外界质疑,王府井回应称,经核实,公司知悉申领免税牌照业务的内幕知情人没有违反保密义务行为,也没有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本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期间不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情况。
德恒律师事务所刘安邦律师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重大利好未公告前夕股价大涨,王府井或涉内幕交易。根据法律规定,内幕人即便知悉内幕信息,只有从事了一定的行为,才能构成内幕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内幕人不管本身是否从事了买卖证券的行为,若其知晓该信息为内幕信息,则一旦其泄露内幕信息,无论其是否获益,泄露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内幕交易和/或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
刘安邦律师认为,上市公司在进行重大项目过程中,会有多方知晓该商业机密,其交易流程是否合规,相关责任人是否存在刻意走漏风声的行为,是最终认定其内幕交易的关键。另外,此前亦有上市公司刻意炒作拉高股价等违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