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之五音 --详解

from: 老中医 LaoZY.cn

【医家箴言】
肝呼应角,心言应徵,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五脏五声,以合五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盖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有不可诬者也。故《难经•六十一难》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之谓也。(清•李延昰《脉诀汇辨》)

{闻诊提要}
【原文】五音①: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此五音之应五脏也。(清•石寿山《闻声须察阴阳论》)
肝呼应角,心言应徵,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五脏五声,以合五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盖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有不可诬者也。故《难经•六十一难》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之谓也。(清•李延昰《脉诀汇辨》)
【注释】 ①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周礼•春宫•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译文】 中医将五音配属五脏。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这五种声音与五脏都是相应的。
按: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是生命活动的征象,反映了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的盛衰。当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减退,人体患病后,必然会出现声音方面的异常变化。通过观察病人声音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等方面的情况。
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通过空腔、管道、器官产生振动而形成的,即“气动则有声”。所以语言声音的发出与肺、心、肾等脏腑的虚实盛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志聪说:“音声之器,在心为音,在肺为主声,然由肾间动气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脏腑病变时,除可出现特异的声响外,亦可通过经络影响语言声音。因此,临床根据声音的变化,不仅能了解发音器官的病变,亦可以推断脏腑和整体的变化。《四诊抉微》说:“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并强调“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说明听声音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听声音}
【原文】大笑不止,乃为心病。喘气太息,乃为肺病。怒而骂詈①,乃为肝病。气不足息②,乃为脾病。欲言不言,语轻多畏③,乃为肾病。前轻后重,壮厉④有力,乃为外感。倦不欲言,声怯而低,内伤不足。攒眉⑤呻吟,必苦头痛。叫喊呻吟,以手扪心,为中脘⑥痛。呻吟身重,转即作楚,乃为腰痛。呻吟摇头,攒眉扪腮,乃为齿痛。呻吟不起,为腰脚痛。诊时吁气,为属郁结。(凡人吁则气郁得以少伸也。)摇头而言,乃为里痛。喉中有声,谓之肺鸣;火来乘金,不得其平。形羸声哑,咽中有疮,肺被火囚(肺主声故耳)。声音暴哑,风痰伏火;曾系喊伤,不可断病。声嘶色败⑦,久病不治。气促喉声,痰火哮喘。中年声浊,痰火之殃。独言独语,言谈无绪,思神他寄,思虑伤神。……出言蹇涩,乃为风病⑧。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衣被不敛骂詈亲疏,神明之乱,风狂之类;若在热病,又不必论。欲言复寂,忽又惊呼病深入骨。语声寂寂然⑨者,不欲语而欲默也。则病本缄默,而何以忽又惊呼,知其专系厥阴所主,何也?静默统属之阴,而厥阴在志为惊,在声为呼,况骨节中属大筋,筋为肝合,非深入骨节之病,不如此也。……盖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⑩其声乃变。古人间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觉无法乎?(《脉诀汇辨》)
【注释】①詈(lì]):责骂。指谩侮骂人。②气不足息:少气;气不够用。③语轻多畏:声音低怯。畏,惧;恐。④壮厉:形容声音洪亮有力。⑤攒眉:皱眉,表示不愉快;攒眉苦脸。⑥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这里是指胃脘痛。⑦声嘶色败:声音嘶哑,五色彻底败露,是五脏精气衰微的象征(警惕肺癌!)。⑧出言蹇涩,乃为风病:言语艰涩不顺,多是中风后遗症的表现。⑨寂寂然:寂静无声貌;犹悄悄。⑩疴病:沉疴;重病。[Jh
按:闻声音主要要辨别病人的语声、鼻鼾、呻吟、惊叫等。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既反映了正气的盛衰,也与邪气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语声高亢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若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
(1)声重:指病人语声重浊,鼻音加重,称为声重。一般多为外感寒热,壅阻气机,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临床上还兼见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关状。
(2)音哑失音:若声音嘶哑不畅快,称为音哑;发不出音,称为失音。新病大多感受风寒、风热,肺失宣肃,多属实证;即所谓“金实不鸣”;久病内伤反复发作,多属肺肾阴虚,津液不能润喉,多属虚证,即所谓“金破不鸣”。
(3)鼻鼾:指熟睡或昏迷时喉鼻不自觉发出的一声响。由于气道不畅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熟睡时发出鼾声而无其他不良表现,大都因年老体胖或睡恣不当有关。如病人昏睡不醒或神识不清出现鼾声如雷,连绵不绝则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象。
(4)呻吟:指患者因病痛难忍发出的声音。大都因身体有痛楚。一般实证、剧痛,呻吟声高亢有力;久病、虚证呻吟低微无力。临床上还可结合病人的姿态了解病患的部位。《通俗伤寒论》云:“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肋腮者齿颊痛也。”
(5)惊呼:患者在日常或在睡眠中突然发出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万状,多为剧痛或是惊恐所致。小儿高热发生惊呼多是高热动风:成人发出惊呼大多因惊恐使精神受到高度刺激或是剧痛难忍。

{听语言}
【原文】……阴阳不外燥湿,燥邪干涩,声多厉仄①,或干哕②,或咳声不扬,或咳则牵痛,或干咳连声,或太息气短(燥甚则经络拘急,拘急求伸,故善太息);化火则多言,甚则谵狂,其声似破似哑,听之有干涩不利之象。湿邪重浊,声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谓如从瓮中作声者然,或默默懒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声,或水停心下有声,或多噫气③(湿阻不宣,故多噫气),周身酸痛,沉重难展;化火则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语,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浊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间。他如出言壮厉,先轻后重者,外感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也。妄见妄言为谵语,无稽狂叫为狂言,实④也。又有神虚谵语、虚烦似狂二证,当以脉、证、舌苔参之,断不可误以为实。若语不接续为郑声,无人始言为独语,此属虚⑤居多。又有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二者皆属危候。(《医原》)
【注释】①厉仄:指声音高。与下文“低平”相对而言。②哕(yuě):干呕。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③噫气: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④实:实证。⑤虚:虚弱的病症。
按:言为心声,语言是神明活动的一种表现,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一般来说,烦躁多言,语声高亢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反之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多属虚证、寒证。病态语言表现有谵语、郑声、呓语、狂言几个方面。
(1)谵语与郑声:谵语,是指患者表现为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兼有身大热,多属于热扰神明之实证。可见于温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所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因谵语多属实证,前人总结为“实则谵语”。
郑声,患者也表现为神识不清,但与谵语不同的是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常见于疾病的晚期、危重的病人。故前人总结为“虚则郑声”。
(2)狂语与独语:狂语指患者精神错乱,语无伦次,言语粗鲁,狂言乱语,失去理志控制,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扰心,神志不宁。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3T{Zvyb>Q"
患者喃喃自语,语无对象,见人则停是独语,多属于心气亏虚,神失所养的癫证、郁证。
此外,病人突然语言蹇涩,词不达意,并拌有舌强、半身不遂,多为风痰阻络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病案举例] 胡某,男。春温不解,邪热入于营血,身有癍疹,色紫黑;肌肤炙手,内热如焚,唇焦齿垢,舌苔燥黄,初则谵语神糊,延至旬日,渐见发狂,四处奔走,如见鬼神,作叩拜顶礼之状甚或殴人詈骂,诊其脉沉数有力,大便6日未解,小溲短赤,此春温痰火发狂,大实大热之证。处方:
锦纹军15g 玄明粉15g 炒枳实12g 生石膏90g 全瓜蒌18g 粉葛根12g 川连4.5g 净连翘12g 胆南星12g 石菖蒲9g 鲜芦根1支
二诊:服药后,大便连下两次,如胶如漆,肤有微汗,神志较静,肌热,狂态大减,癍疹渐转红润,察其舌,苔已退去大半。以上方各药减药量少许,加鲜生地、鲜石斛以凉血、增液。大便续解三次,其狂若失,神识清明。后再投以清理余邪兼扶正之品,而病遂痊。[引自.余无言医案.江苏中医 1959,(8):39]
[中医解析] 此案为春温,先是热入营血,热扰神明则谵语神糊,继则痰火发狂,大实大热之证。故投豁痰承气汤,即承气汤去厚朴,嫌厚朴温燥而易瓜蒌,清胸膈之痰。加生石膏、葛根清阳明之热,黄连、连翘清心凉膈,南星、菖蒲豁痰开窍。终以凉血增液、清理余邪兼以扶正之品收功。

{闻呼吸}
【原文】气短不续,言止复言,乃为夺气。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吸而微数,病在中焦。实则可生,虚则不治,上焦吸促,下焦吸远②。(《四诊抉微》)
【注释】 ①上焦吸促:上焦病证呼吸多急促。②下焦吸远:下焦病证呼吸多慢而浅。
【译文】呼吸气短不续,语言反复不已,是气将衰竭的表现。呼吸短促,呼多吸少、呼息困难,是虚证。病人平素未见畏寒畏热的表现,而出现短气大都为实证、呼吸稍微急促,病在中焦,实证易治疗,虚证难以治疗。上焦病证,呼吸大都急促。下焦病症呼吸多慢而浅。
按:肺主气,司呼吸。人体通过肺一呼一吸,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地吐故纳新。肺所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调节和控制呼吸的频率,同时通过心脉布散全身,温煦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呼吸虽然依赖于肺,但还要它脏器的配合,故《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因此人体任何脏器功能受损,都会影响正常的呼吸。
一般说来,呼吸气粗,快呼快吸多病热证、实证,常见于外感疾病;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兼有发热或胸腹胀满,大都热邪内盛。或因痰饮或胃肠积滞所致。呼吸气微,徐出徐入者,多属寒证、虚证,常见于内伤久病;呼吸微弱,气短不足以息,神疲形瘦,多属内伤虚损,肺肾之气不足,元气大亏所致。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肺肾气气虚所致。叹息:胸中郁闷不舒,长吁短叹称为叹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所致。

{闻哮喘}
【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①,上气②喘③,汗出,咳动肩背④。(《灵枢•五邪篇》)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实喘者,胸满声粗,气长而有余;虚喘者,呼长吸短,息促而不足。实喘者,出气不爽;虚喘者,入气有音。实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饮遏肺,有客邪(六气之邪,皆能致喘)干肺,上焦气壅,治宜疏利;虚喘为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固摄。虚实分途,阴阳异治,然则闻声之道,顾不重哉!经故曰“闻而知之之谓圣。”(《医原》)
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⑤之鸣也。(《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
【注释】①寒热:指恶寒发热。②上气:指肺气不得宣散,上逆于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的表现。以呼多吸少,每兼咳嗽为特征。③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则张口抬户,鼻翼煽动,不能平卧。④咳动肩背:咳嗽时牵动其肩背。⑤水鸡:即田鸡,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绝,好象是田鸡的叫声。
【译文】病邪侵犯肺脏,就会出现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促、汗出、咳嗽牵引肩背等不适症状。《医原》说,体内阴阳平衡,呼吸就平和。如果体内气机出入升降失去了正常,气喘就会发作。气喘实证多是肺的毛病,虚证与肾虚有关。气喘实证,胸部满闷喘声很大,呼吸气显得时间长;气喘虚证,呼气时间长而吸气时间短,有气短促或上气不接下气的感受。实喘呼气不畅;虚喘吸气能听到声音。实喘主要的病因病机是水饮、痰饮、外邪,使肺气壅塞,治疗宜疏理气机,利水饮,化痰滞,宣肺降气;虚喘是肾不能纳气,所以要补肾阳,固肾纳气。虚证与实证是两回事,阴阳虚实不同治法就不同,所以说听哮喘声音的技术,回头来看一下哪有不重视的道理!《内经》所以说:闻而知之的医生能称得上高明的医生。《诸病源候论》上又说,肺病可使人气上逆,胸膈间痰多,气就阻滞了,这样喘息不能通调,咽喉就会发出声音,这种哮鸣的声音就如同田鸡般叫声。
按:喘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发病主要与肺、肾有关。中医将喘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一般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气粗息涌,胸中胀满,惟以呼出为快,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虚喘病势缓慢,是轻时重,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得一长息为快,动则喘甚,是肺肾亏虚所致。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疾患,发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喘和哮都有呼吸困难的共同表现,喘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户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哮以发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为特征,喘不一定兼哮、但哮必定兼喘,故临床上多哮喘并称。

[病案举例(1)] 仇某,女,32岁。素有气喘,此次发作有日,神志昏沉,气喘痰鸣,不能平卧,身疲气弱,肢冷,脉沉细无力,乃阳虚气喘,肾气失于摄纳,势频虚脱,急急回阳纳气。处方:
高丽参15g 沉香1.5g 黑锡丹9g(打碎布包同煎)
二诊:服药后,气喘大减,神志转清,脉象较为有力,予以补气化痰法调理。处方:
北沙参30g 杏 仁9g 浙贝母4.5g 全瓜蒌9g 白 前9g 桔 梗4.5g 牛蒡子6g 前 胡9g 陈 皮4.5g 法半夏6g 赤 苓6g_^XYO(
数剂后,气喘多痰,身疲气弱等症,均获痊愈。[引自时逸人医案.江苏中医 1965;(11):11]
[中医解析] 本案患者素有气喘,发作有日,现症有频临虚脱之危象,急以回阳纳气。《问斋医案》云:“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肾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故用高丽参、沉香、黑锡丹温肾阳、祛阴寒,则气喘自平,续以补气化痰,则气弱痰多之象自可痊愈。
[病案举例(2)] 李某,男,50岁,汉族。住院号:4880。1990年11月19日入院。自诉哮喘病史20余年,近三年来加重,尤以冬季为甚,发时呼吸迫促,胸闷气喘,咳嗽,痰白量多,甚则头面汗出,难以平卧。证见呼吸困难,咆喉间有痰声,颜面浮肿,目闭难张,纳差,小便如常,舌苔白腻,脉象滑而兼数。处方:;0GF]iFDLn=
射 干9g 五味子15g 麻 黄9g 制半夏9g 细 辛3g 干 姜9g 茯 苓15g 杏 仁
贝 母9g 炒莱菔子9g 厚 朴9g 生赭石9g(研末)
连服5剂,喘定咳轻,咯痰减少,已能卧睡,饮食量增。方中去赭石加炒神曲、炙桑白皮各9g 再服4剂,诸症基本解除。(引自《现代疑难病经方验案评析•巴哈尔医案》)
[中医解析] 本案属于寒饮郁肺,兼有中焦湿阻之证。治疗宜宣肺散寒,降逆化痰,方用身射干麻黄汤加减。用麻黄宣肺平喘;夏、姜、辛温散寒饮;五味子敛肺并防以上诸药辛散太过。杏仁、贝母、赭石降逆肃肺化痰,茯苓、莱菔子、厚朴理气化湿。如此宣肺运脾,中焦湿虽浊得化,有利于上焦寒饮消散。

{闻咳嗽声}
【原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肃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邪,不治之症,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医门法律》)
【注释】肺痿:肺叶枯萎。肺痿是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症状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气喘,口唇干燥,脉象虚数等症。
【译文】咳本属肺,但引起咳嗽原因很多,不仅仅肺脏有病才会咳嗽,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通过经脉传导,使肺的气机失调导致咳嗽。《医门法律》上说,胸中气促窒闷而咳嗽,不能行使肺主肃降的功能,肺气上逆而咳,是肺受火邪侵袭或肺热所致。张口呼吸,短气不足以息,肺叶枯萎,咳吐稠痰白沫,再加上肺金受火邪侵袭,就是不治之症,都以呼气时声粗如涌,称为喘息。
按: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前人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嗽,临床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咳论》在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同时,也强调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还有风咳、寒咳、久咳、厥阴咳。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辩证分类始较完善,切合临床辩证论治。
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不畅而上逆所致,闻咳嗽要注意其声响,有痰无痰及痰及颜色等变化。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咳而气急,呈阵发性发作,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般叫声的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喉间起白膜者,要考虑是否患白喉;干咳无痰多属肺肾阴虚或燥邪犯肺。
在闻咳嗽的同时,还应注意痰量的变化,帮助辩别咳嗽的性质。

[病案举例] 余早年至富民县访友,友留宿,夜阑入寐,闻间壁咳声频频,达旦未止,经询问,方知夜咳者乃一年近七十之老妪,病已半载,屡治罔效。余即登门予以诊治。其症咳多甚于夜间,每卧即痰壅作咳,以致难以入寐。咳时气短难接,痰有咸味,虽屡服化痰止咳之药,总难奏效。脉两寸俱大,两尺则微细欲绝,参其脉症,知此病不单在肺,肾亦病矣,乃肾虚不纳之候。遂以金匮气丸加味治之:
处方:附片 (开水先煎)上肉桂 (研末调服)熟地 山茱萸
淮山药 茯苓 粉丹皮 泽泻 炙麻黄根 五味子 上方仅服1剂,当晚咳即减半,知药已对证,令其再服5剂,并购金匮肾气丸常服,未及半月而愈。(引自《李继昌医案•咳嗽》
按:李老云:“治咳首当辨明新久虚实,大凡新病实证,病多在肺,应以祛邪为先,不可早投敛肺之药;久病虚证,病多在肾,当以摄纳为急,不宜过用宣散之剂。”故临证应慎之。

{闻呃逆、嗳气、呕吐}
【原文】五气所病①,心为意噫”②,肺为咳,肝为语③,脾为吞④,肾为欠⑤,为嚏、胃气逆,为哕⑥。(《素问•宣明五气篇》)tlT*Q1Y<
哕者呃逆也,非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欬逆也。(《景岳全书•呃逆》)
【注释】 ①五气所病:五脏气机失调所出现的主要症状。②噫:嗳气。③语:指话多,④吞:指吞酸,⑤欠:呵欠,⑥哕:呃逆。⑦欬:古同“咳”。
【译文】五脏气机失调发生病变,各有不同的表现,心气不顺,心情不悦,表现为嗳气;肺气不肃,表现为咳嗽;肝气不舒,表现为话多;脾气不顺,表现为吞酸;肾气不足,表现为呵欠,六脏之气机发生病变,同样各有不同的表现,胃气不降,表现为呃逆。
按: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繁,令人不能自制,古人称“哕”。《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气并相逆于胃,而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阐发了呃逆发生的病理机制。
临床上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间歇时间的长短,判断病症的寒热虚实。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热证、实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寒证。突发呃逆,但无其它病史和兼症者,多属饮食制激,或偶感风寒,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呃逆时间短暂,喝水则可不治而愈。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而频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且无其他兼证不属病态,临床应根据嗳声的高低和气味的不同辨寒热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多为宿食停滞,是实证;嗳气频作,无酸腐味,兼有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味,兼有纳少,不思饮食多为胃虚气逆。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随情感变化而增减,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主降,所以任何病变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症。皆可引起呕吐。《圣济总录•呕吐》说:“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一般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
临床可根据呕吐的声响强弱、吐势缓急、呕吐物性状、气味及兼见的其他症状来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者,多属于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响亮,吐出黏痰黄水,或酸腐味苦者多属于实热证。热扰神明的重症,呕吐呈喷射状,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病案举例(1)] 王某,男,31岁。呃逆连连,已达8日之久,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处方:
旋覆花9g 代赭石9g 公丁香3g 大黄6g 芒硝9g 柿蒂5只7/45VLh>\5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排便三四次,稍里急。处方:CM.OedyG
川朴9g 川连3g 广木香3g 陈皮6g 黄芩6g 2剂停诊。[引自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 1959;(4):56]
[中医解析] 呃声连连,胃气上逆,以旋复花、代赭石、柿蒂降逆止呃;大便干结,肛痛出血,胃脘痛,属阳明胃热、大肠燥热内结,胃肠腑气不降,气逆而呃,故以大黄、芒硝通腑泄热;继以黄连、黄芩清胃肠余热,厚朴、木香、陈皮疏肝理气和胃,诸症悉平。

[病案举例(2)] 施某,男,46岁。1984年3月6日初诊。脾胃素虚,纳多即吐,时发时止已半年,迭经治疗效不显。刻诊,面色苍白,形羸肢冷,脘腹痞胀,食略多即吐,感寒尤甚,头重腰酸,气短乏力,便溏少,溲清长。舌 苔白滑,脉沉迟。处方:
炒党参10g 茯 苓10g 焦白术10g 煨葛根10g 姜半夏10g 炮姜炭6g 焦苍术6g 白豆蔻6g 益智仁6g 桂 枝6g 粳米一撮
3月10日复诊:吐已止,余恙渐减,属原方继服三剂。药后病愈,但吐久体虚未复,原方出入调治一周而愈。(引自《医药诗文选集•承忠委医案》)
[中医解析] 前贤责呕吐之因,多由胃不能降。然细究不降之理,则虚实参半矣。患者因年近半百,难免脾阳日馁,又复为寒湿所闭,终致本虚标实,故予暖培卑监法,舍甘草之甘缓恋湿,加半夏降逆镇呕,桂枝湿阳平冲,白寇芳化调气,共收温中止吐之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0-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