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是帮了你,为什么最后反而不落好?

我明明是帮了你,为什么最后反而不落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沐子衿


前两天,一个朋友找我聊天,说自己最近有点抑郁。

我有点意外,忙问,怎么了这是?

因为这位朋友性格开朗外向,为人善良热情,人缘颇好。当其他人还在冬季招聘会上为工作四处奔波之际,她因为在实习期工作努力且认真,已经被通知可以留下转正,同事和上司也都很喜欢她。

照理说,这个阶段她应该很轻松开心才是。

难道是因为感情上的事?可是她也没有男朋友。

朋友打断了我的猜想,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朋友所在的院校前段时间举行了冬季双选的大型招聘会,参会的人员需要提前网上预约,每个人获取对应的二维码,凭借二维码和学生证入场。

朋友的同学在另一所学校,想来参加招聘会,于是让朋友帮忙预约注册一个本校的身份,朋友借了相熟师妹的学号完成了注册。

但事情还没有完,朋友的同学让朋友再注册两个本校的身份,让她的同学跟她一块儿来。

朋友告诉同学,给她注册的学号已经是借的了,没有多余的了。于是便发了注册网址给她,让她同学自己注册一下。

结果朋友就被指责了。

朋友的同学认为是朋友不想帮忙注册才发一个网址过来,而且认为朋友都可以借别人的学号注册一个,认识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再借两个又不难,为什么不能再注册呢?况且朋友都已经有工作了,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学号借用一下呢?

朋友觉得很委屈,自己虽然可以转正,但还是想去招聘会看看,想找到更好的职位。跟自己同级的找工作也要用,下一级虽然有认识的,但不像那个师妹那么熟,可以直接开口拿走证件。

虽然朋友解释了,但她同学还是没有理她。

朋友的语气有些苦兮兮,“沐沐,你说,只要注册就能有二维码,只要有二维码和学生证就能进,不管本校外校,只要来得早就进得早,来得晚不管哪里的照样进得晚,为什么非要我去借学号注册本校呢?”

“我明明是帮了她的忙,为什么最后反而还不落好?

我明明是帮了你,为什么最后反而不落好?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为朋友这件事,我想起自己曾遭遇的另一件事儿。

同一个实验室实习的同学,老师打了两次电话让她去拿快递,但她当时手头上有实验走不开,我刚好没事,就说可以去帮她拿。

前几次给老师拿快递,到了之后就傻眼了,全是箱子,只好又折回去拿推车来拉。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我对同学说,“你要不问一下快递员,快递重不重,需不需要推车?”

让我奇怪的是,同学的语气却带着一丝不耐烦,“肯定不需要,老师电话里没说肯定就是不重!”

“可前几次他也没说,但实际却很重,我们又折返回来拿推车。最好问问,省得跑来跑去,他给你的信息里肯定有快递员电话,你就打电话问一下,也不麻烦。”

同学就是不想打电话,在我坚持的要求下,她拿起电话,不情愿地嘟囔,“真麻烦,有什么好问的,肯定不重。”

打完电话后,确认不重。

同学的语气变得更加不耐烦,嗓门也突然提高,“看吧,就跟你说不重不重,非得问,事儿真多!你就是不想去,我要是你,我直接就去了,才不会问这么多!”

我当时就生气了,“怎么就事儿多了,就是因为之前有这种情况我才让你问一下,问一下不过就打个电话,又不用你跑腿,是怎么了!”

她抿嘴不语。

我忘记出于什么原因最终还是去帮她拿了快递,只记得摔门而出,回来放下快递后再没理她。

后来她给我道歉,我原谅了她。

但当时的委屈和气愤,我记忆犹新。

我明明是帮了你,为什么最后反而不落好?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诸如此类的“帮忙不落好”,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帮忙干活,却被嫌弃干得不够多没干完;帮忙交文件,却因为自己没整理而责怪你都不按顺序排好;帮忙找工作,却被嫌弃介绍的都不合意;帮忙买东西,却因为实物和照片的差别被嫌弃不会买……

明明是你的事,我不过说句帮忙,为什么反倒成了我的事儿?明明我帮了你,为什么最后还反倒成了我的不是?

后来我慢慢发现,“帮忙不落好”的原因,通常有两点:

1.对方给“帮忙”强加过高的预估值。

管理学中有个很出名的例子。

公司由于资金周转问题,无法给员工发放像往年一样丰厚的年终奖,为了避免员工心理产生不满,造成人才流失,公司人事在两天后宣布“要裁员”,消息一出,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自己会成为裁员名单中的一名,纷纷努力工作。

一段时间后,人事宣布不裁员了。

众人松口气,齐齐欢呼“感谢公司,感谢领导”。

再过了一段时间,人事宣布发放年终奖,众人更是心生狂喜,觉得公司特别有人情味。

这就是期望值效应

既达到了目的,也因为期望值的改变而拥有了理想的效果。

先降低对方的期望,再达到正常水平甚至低于正常的水平,对对方来说,都是超水平的惊喜。相反,抬高对方的期望,即使达到正常水平甚至稍高于正常的水平,对对方来说,都是低水平的失望。

“帮忙”同理,当对方所给予的期望过高时,那些属于他们的职责会被他们转移到帮助者的身上,而现实的落差会让这些人忘记那些本身是自己的职责,从而内心产生的不满会让他们反过来去指责帮助者。

2.帮忙者帮错了地方。

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种情况,亲戚托你帮忙找一份工作,你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帮他找到一份工作,但这时候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

(1)亲戚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单位的领导会责怪你推荐的人不靠谱,亲戚会责怪你找的工作的不适合自己,单位领导不待见自己。

(2)亲戚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胜任会让亲戚责怪你帮忙找工作找得很随意敷衍,并非真心帮忙。

无论是哪一种,它都说明帮错了地方。

我们常常谈论社会公平,都期望社会公平,但社会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这个公平的衡量标准就是意愿选择,而意愿选择的基础就是看实力是否相当。

简单说就是用人单位觉得你是否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素质能力,而你自己觉得用人单位是否符合你自己相对理想的工作标准。

这两者之间拥有自我调节的平衡力,帮忙者或许就是因为打破了这种平衡,才出现帮忙不落好的局面。

郑燮的《新竹》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虽说我们帮忙不是为了让别人铭记,但绝不是为了让他们指责。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拒绝

无论是直接拒绝还是婉转拒绝,都表明了自身的态度原则,这样的好处是:

(1)降低对方的期望值,不会有人随意找你帮忙。他们清楚你不随便答应帮忙,所以反而会对你偶尔的帮忙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2)平衡社会意愿选择的天平。社会竞争发展规律一向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我们暂不说第二点这么大这么深的话题,但就第一点而言,不要让“帮忙的人不落好,不帮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就已经是理想状态了。

毕竟“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明明是帮了你,为什么最后反而不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