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

第四章 移动端的运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引发了几个现象:

1、智能手机用户超过半数的换机频率缩短至18个月。

2、用户对手机App的依赖度显著提升。

3、新App陷入“长尾困境”,难以传播和占据用户手机。

移动端的运营,究竟要怎么玩?

1 流量,在哪?

Web时代,不管是投资人还是运营者,大量的关注流量,谁的网站流量高,谁的规模就大,谁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而到了移动端上,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如果说Web时代是聚合流量后分发,App时代就是将零散流量聚合,看起来似乎差不多,只是入口变出口,但实际上,操作手法却大相径庭。做Web,只要你能和入口保持良好的关系,拿的到推荐位、广告位,合作起来风生水起,流量唰唰的进,当然,留不留得住另说,而做App,你除了要和入口(商店)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拿到首发、推荐,还要有切实有效的手法从各个分散的入口导流,并且直接考验你留住流量的能力,因为App的流量一旦流失,想拿回来其难度比Web要难得多,原因倒很简单,Web流量走了,关闭的是浏览器,下次只要入口还在,你就能想办法把用户导回来,可App流量走了,删除的是应用,应用一旦不再出现在用户的收集屏幕上,想要让用户回流,那付出的代价可就高了。

所以,Web的流量越多越好,而App的流量越稳定越好。哪怕你只有10个用户,服务好了,依然有机会拥有10亿用户;反过来,哪怕你有10亿用户,但是不稳定,今天来明天走,可能你最后连10个用户都没有。

移动端的运营,简直让人煞费苦心——如果Web端上你有钱肯砸,用户总归会来,可App端如果你只有钱,恐怕砸来同样数量的用户,要比Web端难上几倍。

张小龙在12月微信公开课上分享了这个数据。“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而来自友推的数据表明:

有超过半数的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应用中的分享功能。社交应用带动了社交分享量,正使得移动互联网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越来越多的用户已形成分享的习惯,未来分享组件将会成为App标配。在各种社交分享平台排名上,主要的流量还是集中在几家大的社交网站和App应用:微信、微博、QQ分别位列前三,其中微信的分享回流率最高。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1张图片

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居然比传统的营销打法更有效果。

App获取用户的入口主要有以下一些:

1、应用商店的推荐、推广位

2、与其他App的换量互推

3、积分墙

4、品牌手机预装

5、各种排行榜

我们一个一个说。

1、应用商店的推荐位和广告位。

这个需要运营团队中,有一个拥有相关资源的App渠道经理来专门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人,需要了解产品、需要和各商店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核心圈子能够获取最新的渠道信息、善于交流沟通能够争取到好的资源,一个好的App渠道经理,对于产品及运营的帮助是巨大的。

如果很不巧,你没有这样的人选,那么你需要培养一个运营人员来做这件事情。

2、与其他App的换量互推。

这个事情其实不用说的太细,和Web上的互换链接很类似,但和交换链接不同的是,交换链接考虑的是对方网站的PR值、曝光度,换量互推更多考虑用户的重合度以及产品对用户信任构建的程度。

在换量这件事情上,首先需要考虑双方用户群是否吻合,譬如,网购产品如果和游戏换量互推,可能效果就不太好,而游戏和游戏之间的换量互推,可能效果就比较好;然后要考虑对方产品的用户是否信任产品,换量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用户装上自己的应用,所以,如果用户对产品本身不信任或者粘度不高,这种互推往往效果很小。同时,你还需要考虑对方换量放置的位置,藏的太深的注定悲剧。

3、积分墙。

积分墙和换量互推比较类似,但操作方法却不同,积分墙是可以无视用户是否吻合的,当然,积分墙的积分获取规则要想清楚,是安装获取积分,还是激活获取积分,还有一定步骤的操作获取积分。积分墙由于需要花费成本,所以必须谨慎的对待,以免钱花出去了没有效果。

4、品牌手机预装。

如果你和手机厂商关系不错,那么可以考虑做预装。

预装的好处是,成本低廉、安装量好看;预装的坏处是,用户可能很抵触预装App,他们可能不会激活这个应用,甚至删除应用,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覆盖大众需求的工具应用,那么就不用担心了。

所以,品牌手机预装这件事本身是一个双刃剑。

另外,预装App的用户其升级动力并不大——很简单,如果激活的用户少,升级的就更少了。

因此,如果需要使用这样的渠道,运营和产品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产品本身的功能与逻辑,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更好的解决用户的需求。

5、各种排行榜。

这个放在最后说,因为排行榜方式的渠道,目前来说相当弱势。

我也就不多说了。

2 移动端的运营

既然移动端的流量,超过50%来自于社交平台,那么,社交平台上针对内容、活动、用户的运营又该如何展开?

1)社交与内容运营

在第一章里,我们曾经就社交与内容的碰撞简单的说过一些观点,社交在内容上有5个层次: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2张图片

移动端的内容运营,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是要走“心”。

这个观点来源于某个朋友,他认为,做电商要走“肾”,做内容做服务要走“心”,电商要销量要转化,就是要用各种内容、各种活动,刺激你掏钱的欲望,而做内容做服务是要培养你的信任,构建忠诚,所以他们走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分享: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3张图片

或者这样的: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4张图片

都是在解决内容的分享问题。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5张图片

2014年12月底前,微信的公众号内容是不能评论的,只能阅读、点赞和分享。但当微信开放了允许评论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就走向了互动阶段。

如果我们说,“阅读”动作对应“分享”,“评论”功能对应“互动”,点赞功能对应“信任”,每天都来看对应“忠诚”,我们就理解,公众号的营销是如何做了。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6张图片

在这里可以说一个案例。

我原先盛大的同事,一个设计师,自己一个人出来创业(当然,还有有一些朋友同事兼职帮他处理一些问题)。做了上面那个公众号“潮爸辣妈亲子团”。这个公众号,是围绕上海的中产有孩家庭,去做周末自驾游产品推荐、演出票务的信息推介和购买以及玩具之类的推荐。

他用了半年时间,做了12万的粉丝,可以统计到的流水是50万元左右,毛利率大概10%,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是如何在短短半年时间做到了12万的粉丝的。

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他,得到的答案后发现,他依然用的是“笨”办法:

这项目的前期,他做的是一个亲子摄影的网站,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都是孩子的父母,开了QQ群,经常交流,和种子用户的关系维持的很好。

项目的中期,他改了方向,转向亲子自驾游产品的推介,由于大多数这方面的内容是他自己亲身体验过,因此,内容方面做的比较真实,他先把公众号开放给了种子用户,然后请种子用户在朋友圈进行传播。很快,由于他坚持内容组合,坚持核心产品的原创,所以,短短的半年,他收获了12万粉丝,同时,也和上海周边的酒店与旅游产品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经他的公众号去做的儿童剧票务,转化率也相当的高。

由此,虽然因为资金、人力的关系,他的创业项目目前发展并不快,但却很稳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虽然用的是“笨”办法,但是效果却并不差。

其中,我们可以反思: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虽然渠道变了,介质变了,但是很多内容运营的基本方法并没有变。

变化的是内容要更坚持、质量更高,同时不能单一的仅做内容方面的运营。

由于社交的引入,好的内容,被传播的可能性更高,传播后获客的成本可能更低。

从分享的角度来说,移动端的分享更容易,往往只需要三步操作(点分享——选择渠道——确认分享),门槛更低。但是降低的门槛反而提高了对内容质量的要求。

从互动的角度来说,移动端的互动更简单,也往往只有1-2个动作,但是要用户点赞,成本不低。

从信任的角度来说,移动端由于有社交的加持,建立信任的时间缩短,但对种子用户的忠诚度要求更高。

从忠诚的角度来说,只有用心的服务才能换取客户的忠诚,这一点并没有因为移动端而获得了加速。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依然只会用走肾的做法做内容,往往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2)用笨办法解决新问题

所谓“笨办法”,是老办法。

所谓“新问题”,是新领域里碰到的问题。

我想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看过类似下面的一张图(作者:陈星云):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7张图片

我们不去讨论这张图里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准确,但确实,移动端的产品设计很多都覆盖了其中的人性弱点。

从运营的角度上看,这些所谓的人性弱点,是一直存在,并且对于运营的帮助是巨大的。那么,在传统互联网中的运营手段,是否还是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使用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最近带着team的同学讨论用户激励。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头脑风暴,过程如下,为了方便称呼,我们给team里参与讨论的三个同学分别用A、B、C代指,A是85后男孩,B和C是90后女孩。

讨论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激励体系,促进用户活跃和贡献内容。

A、B、C首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总结之后,他们认为等级、积分、勋章、称号、排名以及功能解锁,是他们平时最喜欢的激励方式。

接下来,先让他们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A男:积分>功能解锁>称号>等级>排名

B女:积分>等级>勋章>称号>排名,功能解锁不重要

C女:排名>等级>称号>勋章>积分>功能解锁

接着让他们说出自己常用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中,为什么会让自己贡献内容。

A男:最常用新闻、工具和游戏类应用

B女:最常用QQ、微信、淘宝

C女:最常用购物和万里通

再分别问他们激励方式在这些应用中的体现。

A男:新闻类:纯资讯,无积分、无功能解锁、无称号……;游戏类:积分用来换道具,同时可以看自己的排名,有成就感;工具类:用积分解锁功能。我称他为“实用主义者”。

B女:QQ:没有发现积分,有等级,但不觉得对其有意义;微信:无积分;淘宝:买东西送积分(淘金币、集分宝、天猫商城积分),积分抵扣购物。我称她为“爱优惠的人”。

C女:购物类:有积分;万里通:通过平安万里通收集积分。我称她为“收集癖”。

然后,再询问他们是否贡献过内容,随便什么内容。

A男:几乎没有,最多朋友圈发发照片、转转链接。

B女:有,QQ空间7级,什么内容都有,但其他的社区很少贡献内容。

C女:偶尔,朋友圈和QQ上会贡献一些内容。

这个结果很有趣,他们一边表述,一边发现,好像他们描述中最喜欢的激励方式并没有真的在激励他们贡献内容。反而聚焦到了以下的层面:

1、产品本身具有社交属性,自己的内容可以被传播,可以和其他人互动。

2、单纯贡献自己的经验,并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羡慕或崇拜。

这个例子,本身说明两个问题:

用户想什么,说什么,和他自己要什么,可能是南辕北辙的。对于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对于用户访谈要千万小心的抽丝剥茧,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而对于运营人员来说,精神层面的激励或许比单纯的物质激励要更有价值和可操作性。

传统的运营方法仍然有效,而移动互联网放大了社交与传播,更适合将内容深入,更适合与用户加强互动与沟通。可能对于运营工作的帮助比复杂的设计更为有效。

第二个例子,也发生在我身边。

【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_第8张图片

2014年12月中下旬,天天果园做了一次团购,只要通过社交分享,邀请到99个好友参团,所有参团者就可以获得1斤仅售9元的智利樱桃。可以看一下截图中这位朋友的战果,仅仅一天,他就通过各种方式,拉满了99个好友,一起参团,成功团了9元1斤的智利樱桃。

而这个活动本身,其实就是很传统的转发+邀请好友的玩法。只是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过社交平台,其传播速度和力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运营工作中,有许多的笨办法,譬如:

以内容为主的产品,需要运营人员自己先把内容的质量做起来。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需要与用户真诚、及时的沟通。

活动设计依然要脚踏实地,去切中用户的需要。

界面炫、互动酷,是噱头,关键还是运营者是否用心去建立与用户的联系,促成用户与产品、用户与用户的互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藏】从零开始做运营(进阶-第四章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