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漫谈

纵观人类社会,人群与人群之间最显著的差别特征就是肤色,其次是毛发和虹膜。这些生理特征与文化、宗教风俗等差异已经共同被归纳入种族或者民族的概念之中。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人类历史上种族和民族间的歧视与戕害已经多次成为最惨烈的屠杀或战争的助燃剂。

依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分析表明,种族或民族的生理差异可能受3万至五万左右的基因控制的,具体到哪些基因,这就是后续工作所要阐明的问题了。学过生理学的人大概都会知道,人类肤色的差异是由于表皮中黑色素细胞所产生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色素数量决定的。这两种色素的真黑素是棕黑色,褐色素是红黄色的,至今遗传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那么为什么不同人群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肤色上呢?

依照已有的化石资料和生物学研究进展,推测早期的人类祖先皮肤很白。他们全身覆盖着浓密的毛发,如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一样,不同的是我们人类能够长时间的独立行走。化石记录显示人类最早出现于非洲,为了捕获猎物,寻找填饱肚子的食物,直立人在非洲广袤的、森林稀少的热带地区,迈开大步,四处跋涉。由于长期经受热带无丛林遮蔽的太阳炙烤,容量增加的大脑必须免受高热的损害,就不得不通过蒸发汗液来为头颅降温。这种情况下,那些具有很多汗腺的个体有可能被选择下来,但是密密的毛发会妨碍汗液的蒸发,因此毛发的减少也利于散热。慢慢的,人类的身体就裸露的几乎无毛了。

具有保护功能的毛发减少了,怎么才能避免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呢?通常认为非洲的类人猿皮肤中黑色素的增加是一种适应性的保护,他们中许多个体不幸的罹患了皮肤癌,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黑色素不是唯一有利于适应选择的因素。

1967年,Loomis提供了一种思路,来解释为什么人类进化中较白皮肤的人群生活于高纬度地区。太阳发出的短波长紫外辐射(UVB)会引发皮肤中的生化反应,生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对于骨骼的形成和免疫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皮肤合成维生素D对于缺少这种维生素的人群弥显的重要,同样对于早期毛发较少的类人猿也是如此。基于这些,Loomis假设较白的皮肤对于走出非洲的人类祖先适应新的选择是有利的。

近年来,科技发达了,卫星可以绘制整个地球的臭氧层变化分布图。科研人员发现,UVB强度与维生素D的合成以及皮肤色素沉着有很大的关联。黑色的皮肤常见于热带,因为那里终年都有足够的UVB促使合成维生素D。浅色但可以晒黑的皮肤散布于亚热带和温带,这些地域一年之中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不能接受到足够的紫外辐射。颜色很浅、容易灼伤的皮肤在北部高纬度地区,这里全年都不能都接受到充分的UVB。

千禧之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院的教授对早期非洲的类人猿进化提出了解释。他们假设黑色素能够维持体内叶酸的存贮量,而叶酸对于生殖和胚胎发育是必需的。快速暴露于阳光会降低血液中叶酸的水平,而如果用叶酸抑制剂处理雄性的啮齿动物会发现精子畸形导致不育。孕期缺乏叶酸或者由于过多的日光浴带来的叶酸水平下降会增加婴儿的神经缺陷。这样就可以推测出早期的类人猿在热带稀树大草原上受到辐射多,肤色较黑的个体有更高的繁衍率,从而产生了更多健康的后代。

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前进,相信不久遗传机制上解释肤色变化会有更强的说服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肤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