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动化所彭思龙,相见恨晚啊

彭思龙两篇文章附上

0.科研生活:今天你挑战了吗?

1.乘风破浪会有时----12年自动化所毕业典礼报告

2.科研生活:善待自己的精力

3.克服快速成长综合征

4.教学: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5.科技成果转化中误区

6.避免悲壮自我伤害

7.没有高利润的所谓高技术还不算是高技术

8.科研生活用理性张扬热情

9.(夫人有所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人的精力有限,有些事不能做,然后才能做成点事。

10 在前进中思考

11 科研如何保持创新力

                                                                               科研生活:今天你挑战了吗?

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的,每个人一生都希望自己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我估计没有人能够想的清楚。有些人认为开心就是幸福,有些人认为平静就是幸福。我认为幸福是对自我生活状态的一种总体评价,这里面包括物质、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对自己状态的总体评价是好的,那就是幸福,评价越好,幸福感越强。所以这种幸福观完全是主观的,与他人无关。但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呢?除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之外,还需要具体评价的对象。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来自变化,如果每天都一样,那不会有幸福感,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变化,才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变化呢?那就需要多迎接一些挑战,有时候是刻意追求一些挑战。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挑战都是必须的。

其一、挑战是成长的唯一途径。学习不会让我们得到本质的成长,而挑战才是成长的关键。所谓挑战,其实就是冲击当下自我能力极限的行动。小孩子不断地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就是不断地在挑战自我。当然那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个被过度保护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一个能力强大的母亲往往培养不出来能力很强的子女,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母亲包办了原本属于子女的锻炼机会,子女不能得到真正地机会去成长。阿斗的悲剧在于诸葛亮的超人能力,他没有机会去掌握自己,没有机会去犯错,因此就没有机会去成长。朱元璋和刘邦都是从不起眼的人,不断地挑战,才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否则可能就是一个和尚或者小吏。 


其二、挑战是信心的唯一来源。我们之所以对自己有信心,并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通过行动获得的。我们经过了挑战的考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对自己的判断就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科研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信心,尤其在做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新技术,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由于我们的教育过于专业化,我们内心对其他学科充满了畏惧感。只有通过各种跨学科的挑战,才能突破自我的心理障碍,才能在各种所谓新知识面前保持从容的状态。记得读书期间给微软打工,他们有个需求需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那个工具我没有摸过,时间很紧,我花了一个星期看了看书,然后就开始了项目,很快也就顺利完成了。这个小小的经历让我面对新工具时不再惧怕,我知道任何工具和技术都可以很快的学习,不需要什么专业。

其三、挑战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不涉猎艰险,不能见到风景。生活也是一样,风平浪静的生活只能带来风平浪静的结果。我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否处在挑战中,假如没有,那我们就是在浪费生命。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并不大,能力的差异就是在挑战中获得。而新的挑战才能带来新的机会,没有风险就没有机会。在1950年代有本书《how to win before 40》,也提到,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挑战。我们做科研,就要做有挑战的课题,没有挑战的课题可以交给刚入门的学生去锻炼。

其四、挑战能够带来人生不可或缺的激情。人只有在危险或者挑战的状态中,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而一旦激发了潜能,那我们的能力看起来就比真实的能力要强大很多。做没有风险的事情不会让自己有激情。为什么赌博能够让人痴迷,就在于中间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为什么游戏能够让人沉迷,就是小孩子在里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挑战。这几天高考,我也想到了自己的高考,那年高考失利了,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好学校。但是正是这次失败,让我产生了挑战生活经历的斗志。我不相信我非要在一个名校中才能读书。只要给我书,我就应该读好。现在想起来,我是在懵懵懂懂中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条件如何,都要不断地攀登。但是假如没有激发自己的斗志和激情,大学生活也许就是白开水般的无味。

其五、挑战是阻止我们堕落的唯一方法。人生如逆水行舟,我们想停都停不下来,好比穿上了那只红色的舞鞋,跳起来只能跳下去。否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堕落,并不是指犯罪,而是成了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目标,这样我们才会不停地走下去,见到新的风景。当我们一旦害怕了挑战,我们就已经走在了堕落的路上,当我们未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最后悔的可能就是开始放弃挑战的那件事,而不是我们做错了多少事。


挑战,实际就是自我成长的标志。没有挑战就没有真正地生活体验。挑战能够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不断增加信心,能够给我们带来激情,让我们能够做成一件又一件让我们开心的事情,防止我们堕落。为了幸福,我们需要挑战。勇于迎接挑战,甚至寻找挑战,才是积极的人生。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挑战了吗?


 


[email protected]


2012.06.08


                                                                            1.  乘风破浪会有时

首先热烈祝贺各位同学顺利从自动化所毕业。我想简单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历史收获、走自己的路和说说未来。
 
    我们从自动化所毕业了,有些同学三年,有些同学五六年,在几年的时光中,我们从自动化所到底有什么收获呢?难道就是一张文凭么?我认为我们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下面五种收获:收获了一种能力、收获了一个职业、收获了一份信心、收获了一段经历、收获了一种品位。
 
   首先收获了一种能力。即系统看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从零开始的能力,是学习、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使得我们可以多角度看问题,不至于偏颇,也能够客观的看问题,不至于有成见。这种能力对于每一个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为了科研,对于所有的职业都有价值。
 
    其次,收获了一个职业。大多数同学都会终生使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得到的技能进行就业,尽管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做法,但是,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们要更有闯劲,不要限制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不是不能,而是自己画地为牢。人的就业的最终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复次,收获了一份信心。生活需要信心,而信心从能力来,有了独立科研能力就什么都不怕。同时,同学们不要迷恋于短暂的职业安全,能力是自己最大的保险,靠人不如靠己,勇于迎接挑战,给自己多一些机遇。
 
    再次,收获了一段经历。研究生的生涯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金不换的时光。这段时间也是同学们成熟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曾经热闹的生活,也留下了曾经酸甜苦辣的记忆。
 
    最后,收获了一种品位。高度决定命运,我们的未来取决于今天培养起来的认识高度;而品位决定高度,我们今天培养的品位决定了我们今后能达到的高度;审美情趣是品位的核心,我们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品位的高低。
 
    同学们,当你们离开自动化所之后,都将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在这里,根据我短暂的人生经验,提两点建议:即发展之路的选择定律和新形势下的行为准则。
 
    先谈谈发展之路的选择定律。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时候由于事情重要,我们可以称之为抉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等于胜利了一半。关于选择的重要性,记得有个人说过:“人生就是关键的几步”。但是光知道选择的重要,到底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这里简单谈谈个人的体会,我称之为选择定律。
1)成长优先定律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意味着不管到了什么阶段,我们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有了更高的本质能力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本质的能力呢?本质能力就是解决本质问题的力量。但是怎么才能提高能力呢?大多数同学选择跟着一个领头人学习。很多同学指望在工作之路上有个引路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能够及时出手帮助。这个做法有两个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实中不存在我们期待的命中贵人。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并没有一个人等在那里帮助你。即便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帮助过自己的人,那也是因为别人看到你值得帮助,通过帮助你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能力并不是学习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通过一个又一个有挑战的实践过程,我们的能力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所以,选择一条道路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有机会得到锻炼,而且是有挑战的锻炼。
2)雪中送炭定律
选择加入一个团队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很长一段生活,甚至一生。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团队是最好的呢?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锦上添花,而是要雪中送炭。进入一个豪华的团队,进入一个繁荣的机构,这是锦上添花。而进入一个零散的团队,进入一个瘦弱的机构,这叫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有个明显的缺陷: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处处都有合适的人任职,自己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补充。这和第一条能力成长定律相违背。当然锦上添花还有个很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边际收益低。处于高处,更上一层楼本来就很困难,即便进步了,和很大的分母相比,也显得不那么明显。而雪中送炭就不一样,做出了很小的成绩,就显得尤其的扎眼。比如,在美国鼎盛时期选择在那里工作,充其量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远不如回到急需人才的中国工作价值大。因为对于美国,我们是锦上添花,对于中国,这是雪中送炭。天下如此之大,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成长,而不必去锦上添花,享受着那个团队创业人的功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一个瘦小的团队变成了强大的团队,使得一个落后的组织变得领先,这种成功的感觉是物质无法补充的,正是人的最大追求主要来源:成就感。
3)先舍后得定律
在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都可能面临有限的资源和利益分割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往往选择博弈。博弈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博弈只能得到暂时的好处,从长远看,学会先舍后得是最高明的方法。面临利益分割,首先要看轻这些利益。因为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的利益更大。那些对于小利益耿耿于怀的人,往往是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的人。其次,争的结果往往是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狭小,对于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老子说“不争是为大争”的道理就是先舍后得原理的另一种表述。我们往往说服不了自己,为什么非是我放弃,别人为什么不放弃。这正是我们思维的误区所在,其实当我们想争的时候,就等于把自己的人生高度摆在了一个很低的位置上,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4)先人后己定律
我们做一件事情,往往会衡量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先考虑自己的利益首先就是走入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尽管人最终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最大的利益就是不能通过自己先考虑而实现,这是个永远的悖论。大乘佛教强调利他主义,其实正是符合了这个自然要求。我们选择做一个技术,也不能直接想到经济利益,如果只想着经济利益去做事,往往不能成功,如果瞄着名望去做,更是缘木求鱼。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要选择的事情是否对社会有利,对大多数人有利。回报是自己来的,不是自己争取来的。想让别人心甘情愿的给你东西,就只能先对别人有利才可能做到。
5)身心合一定律
我们做科研,也同时要生活,不管我们选择做什么,必须做到身心合一,通俗的说,所做的,正是自己想做的。如果身心分离,而是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做,长此以往,精神就容易有障碍,生活也就不那么有趣。做了选择,就要坚持走一段时间。卡内基建议,既然做了,不妨学会喜欢自己必须做的事,往往非常有成效。因为只有身心合一,才能真正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否则就是如行尸走肉,可能尽管很努力,一样得不到很好的效果。罗洛×梅的心理学也非常强调身心合一的重要性,他分析的结论表明,很多焦虑症的结果本质来源于身心分离。做事情,做选择,先问问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也许就能够做出对自己真正有利的选择,而不是听从他人的建议,做出大众化的选择。
    选择,甚至抉择,如何进行,是个非常艰难的课题,有时机的问题,有度的问题,有方式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有些基本的理念是需要体会到并且身体力行的。坚定地执行这些定律,将能够真正有所收获,激发自己的潜力,开启自己的心智,提高对生活的体验,这也许就是圆满人生的表现吧。
 
    中国的今天发展非常迅猛,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也有许多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记住的。
 
    一、戒骄戒躁,踏实积累。实力永远是说话底气的根源。没有实力,抱怨是没人理的,甚至会招来耻笑。最正确的做法是,抓住仅有的一点点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不断地积累,慢慢形成局部的优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抗战时期,悲观的人比今天对科研现状悲观的人比例我相信更多,但是毛不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就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二、审时度势,巧妙迂回。假如行业内有了巨无霸,那还是要慎重考虑选题的走向的。上面说过,中国不是说人比课题多,大家没题目可做,而是课题比人多,很多课题无人问津,很多工业领域的问题缺少像样的团队去努力。个人以为,不要蹚浑水,不要凑热闹,是现在的正确路线。从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课题入手,迂回到主站场是个好的思路。好比当年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阵地战没法打,只能打游击战。只要这片陆地没有站满对手,就有山沟可钻,有地洞可挖。我们不妨先做个游击队长吧。
 
    三、瞻前顾后,登高望远。这里所说的瞻前顾后是指回头看看历史,向前遥看未来,看清楚大的走势,然后决定自己的走向。历史从来都有其发展规律,只要看清楚这个规律,那么就不会因为短暂的阴霾而失落。中国注定要走自己的路,拿来主义永远只能是阶段性的辅助,移植过来的一切都只能是个起点。最终,中国的科研力量是本土力量,但是,这就要求我们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对科研的要求。
 
    四、清静无为,独善其身。我们就是环境。我们的行为会促进这个环境,也会破坏这个环境。作为科研一份子,最不能要的就是火上浇油。看到别人抢东西,我也参与,看到别人杀人放火,我也参加。这都不是理智的行为。如果想改变这些,那就要从自我做起。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总会过去。但是,等到我们站立潮头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的更好呢?及早的打好内外功,不断地提高各种能力和修养,为将来可能的上位做好准备,才是在这种看似乱的时代的最好做法。
 
    努力学习,努力科研依然是核心问题。别人乱,但是自己不能乱。做到踏实积累,巧妙迂回,登高望远,独善其身,那不出几年,也许就能够证明自己是否是个真正做科研的料。中国依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中国不缺博士,不缺教授,缺的是科研高端人才。如果可能,那就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吧。
 
    最后,关于未来我也想说几点。我希望每个同学学习做个完整的人,将自己和生活当做一个整体看,不看一时一地的得失;做个有使命感的人,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利他才能利己;做个负责任的人,有承担才有收获;做个快乐的人,并且把快乐带给他人,我们将收获更多快乐;做个有爱心的人,因为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同学们,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未来必将降重任于年轻人,借用李白的诗句与同学们共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科研生活:善待自己的精力


到了年底,经常有机会跟朋友们和学生们见面,给我的印象,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比较累。问问一年的总结,都说没有进步。累说明精力投入了很多,没有进步说明投入没有成效。这些朋友和学生都还处于青春壮年,为什么辛辛苦苦的一年没有什么进步呢?那我们的精力都投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年底总结,不管是要总结好的经验,更重要的在于要发现自己的教训,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要算算我们的成本,而精力就是最大的成本。我们的成本都投入到了什么地方,投到的这些地方是否有成效,值得认真的思考。就个人经验而言,下面的种种投入都是无效,并且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一、过度的消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上或者生活中有人喜欢购物,天天泡淘宝,每天似乎都有新发现,天天下单。大多数人一开始都觉得自己买了便宜货,节约了很多钱。可是最后发现,买来的东西相当部分根本用不着,购买的时候设想的使用场景并没有发生。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是最大的浪费。浪费的金钱是其次,重要的在于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淘货。心理学有结果表明,喜欢购物是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用大量的购物行为填充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时刻处于忙碌中,不让自己闲下来,以避免面对自己的弱点或者难点。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消费并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任务,而在于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综合修养和能力,购物并不能带来这些,只会让我们的精力白白的浪费在无用的地方。


二、过度的纠结。我们经常听人说很纠结,可是具体纠结什么呢?纠结工作的辛苦,纠结同事关系,纠结薪水的高低,纠结。。。。所有这些看似都是需要考虑的理由,但是这些恰恰不是需要考虑的对象。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纠结上,而不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以期待未来不再纠结,或者期待更好的结局。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纠结是完全一厢情愿的辛苦,事实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情况也未必是自己猜想的那样,过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不过一场误会或者一场虚惊。但是精力却在不经意间消耗了,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中国人最累的地方可能就是太容易纠结,这些纠结的主要来源在于不自信以及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缺失。我们能做的事只有尽量做好自己,剩下的就不需要纠结,有错误可以改正,有缺点可以改正,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浪费我们的精力。


三、过度的追求。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争着体验新事物,中国人又是喜欢随大流的,于是我们大多数人就看着别人做什么,于是也就跟着做什么,但是很少有人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那些东西,我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不想清楚,那就很容易陷入无谓的忙碌,忙碌于追求一些对自己根本没用的东西。时代不断地变化,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时代的引领者,为了更好地体验自己的生活,就不能被引领者带入了歧途。最近网络上暴露出来的令人震惊的房姐,其中暴露的不仅仅是贪污腐败,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消费的底线的无知。对于科研来说,现在似乎科研经费的多寡也成了科研能力的表现。固然在很多领域,我们需要很多经费去支撑必要的科研条件,但是相当多的领域并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经费。但是为了争得科研经费的表现,不需要也要去争。我们的精力就在这个过程中白白的消耗了。


四、过度的琐碎。生活中看起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于是我们似乎天天都需要忙碌,但是生活不是一个人的生活,社会也不是一个人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该自己做的才去做,不该自己做的做了只有伤害,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其形式好比上帝让我们捡豆子,捡完了再撒出去,重新捡。也正像那个一辈子向山顶推石头,但是永远推不上的西西弗斯一样,劳苦一生,徒劳无功。我们赞成勤劳,但是不赞成无谓的瞎忙乎。当我们沉迷于琐碎的事情时,我们的眼睛是迷茫的,我们的心灵是封闭的,无论是做事的效果,还是生活的体验,都不会很理想。但是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弥漫在琐碎中,我们还能期待自己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么。


五、过度的现实。中国的哲学大体上是实用主义,道家讲治国方略,儒家讲治人道理,佛家谈治心之路,这对于渺小的人生似乎都是很好的,但是在现实的路上走得太远就失去了实用的本来价值。我们的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5到10年的规划。每天似乎都是很现实的活着,但是每天都在漫无目的的活着,这是另一种浪费。我们虽然活在现实中,但是现实永远是短暂的,我们应该追求未来的现实,今天就是明天的因,而今天已经被过去所造就。追求现在本来就是水花镜月的不真实。可是我们习惯于很现实的做事,急功近利,这些都只能让我们宝贵的精力白白的浪费。


每个人的时间看起来是一样多,但是每个人的结果看起来差别又是那么大。这中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我们对于精力的投入方式不同。时间是我们唯一的资本,如果我们不善于投资,那就不要奢望有好的收获。停止过度的纠结,避免过度的消费,放弃过度的追求,摆脱过度的琐碎,逃离过度的现实,可能会让我们心里更轻松,也更干净,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真正体验生活,去思考未来。这样我们的科研可能做得更好,生活也会更幸福。我们的教育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是技能,但是人文的东西过于欠缺。在急速发展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欠缺会让人性的弱点夸张的表现出来。芸芸众生劳苦一生,看似风光,实际冷暖自知。


[email protected]
2013.01.26


                                                                              克服快速成长综合征


在中国的今天,谈论现状不好的似乎很有市场,说现在很好的声音大多数都要挨骂。我们都说社会很浮躁,各行各业都在造假,甚至科研领域,各种造假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这些现象我们都看在眼里,很多人甚至乐在其中。回顾中国在过去30多年短暂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物质领域的变化更为明显。可是30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短暂的,在短暂的时间里得到了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不适应,现在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快速成长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有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综合症呢?如何避免自己得这种综合症呢?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文献和资料可以参考。首先说一说快速成长综合症的种种症状及其原因。
症状一、消费中的土豪现象;
 所谓土豪现象指的是突然有钱的部分人夸张搞笑的消费行为,其实质在于不会花钱,糟蹋钱。原来应该说的是那些真的有点钱的人,实际上,在现在社会,只要稍微经济宽裕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土豪现象。这是历史的延续,并非现在发明。
 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赶集,最大的愿望是能吃上一根油条,多数时候能够如愿,偶尔还要被欠账。有一次爷爷被我闹得够呛,生气的说,等有钱了,天天让你吃油条。这个梦想其实不是当时那个小孩子一个人的梦想,当时的成年人也没有奢望天天能够吃上油条。可是30年后的今天,不能说每个人天天都能吃上油条,毕竟中国还有发展很落后的地区,可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问题,更不用说什么茶叶蛋(台湾某教授语)了。可是问题就来了,当我们有条件吃油条的时候,是不是天天就是吃油条呢?显然人不会按照原先的愿望老老实实的吃油条就满足了,总要尝试那些原先连梦想都想不到的东西,于是各种夸张的消费就是在这种突然有了消费能力,但是缺少消费规划和消费品味的情况下发生了。土豪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掌握的物质与其自身的消费品味之间不匹配所形成的必然现象。
 这种现象尤其具有破坏性。有时候身体垮了。我们村原来最贫困的一个家庭(户主都是智障者)整天靠着赶红白喜事要钱为生,这几年,父母回乡得知,这个家庭的户主得了典型的肥胖综合症,原因是喜事多了,吃得也好了,赶场可以管饱,还全部吃肉。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由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人力用的少了,杀虫剂和良种的使用,人力也用的少了。不用养猪喂牛,人力也用的少了。活干的少了,又有机会吃肉了。有的家庭居然天天吃烧鸡(条件较好)。没有几年,都得了营养过度的种种疾病。他们甚至都没有知识去看养生堂这样的节目,也没有很好的健康咨询条件。肥胖疾病就是他们最后的困难来源。
  在城市里,喝酒一直是很重的社会风气,尤其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官场上不喝酒似乎就没有办法当官。喝酒本来是中国社会中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粮食非常紧缺的年代,喝酒更是一种奢侈的接待品。小时候,家里经常快要断粮了,可是来了亲戚和朋友,都要借钱买酒招待。因为中国这个社会一直缺少全员社会保障,每个社会中下层的人都把社会保障押注在社会人情关系上。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说不定哪一个灾年就可能熬不过去。这是一种贫困农业社会人际关系的必然结果。前几年,跟同学聚会,他们都抱怨酒场太多,以至于身体受不了了,大家感慨的说,官员都是酒精考验出来的,似乎比较有道理。但是最终身体都要受到严重的损伤。现在限制喝酒了,可能GDP减少了,可是官员们的喝酒压力反而小了,身体似乎可以更健康了,很多官员还是非常赞成限制喝酒。
 消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或者良好习惯作为基础,没有自知之明,没有健康知识,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消费不产生土豪行为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父辈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没有厚实的家底打下良好的生活习惯,活着就是他们大多数时间内的主要想法,当有了点钱的时候,他们还能怎么样呢?
症状二、就业中的投机现象;
 社会发展快了,很多人挣钱的速度也快了。中国人似乎每一个都必须成为那个先富起来的人,于是就业中的投机现象就涌现了。
 传销,似乎每个人提到都是深恶痛绝的,但是社会上又实实在在存在大量的传销现象。原来我们都以为是传销者都具有很强的洗脑能力,似乎具备类似宗教的手法,可以轻易的让人上当受骗。其实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参与传销的人都知道传销是个骗局,但是每个参与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躲过最后的灾难。那些坐局的传销头头们都是头脑很正常的,那些小头头脑脑们也都是非常清醒的。但是为什么他们还去搞传销?就是来钱很快。“快”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做实业需要踏踏实实的做产品,跑市场,哪里有传销动动嘴皮子,忽悠一下赌局来得快?一般一两年就是一个传销周期,跑得快的确实挣了钱,但是这些靠骗来的钱未来不会出问题么?也许有人信,但我从来不信来源不正的钱可以永远不出问题。
 年轻人就业的第一要素成了薪水。年轻人在很多年朋友聚会中的主要比较对象就是工资多少。这导致中国的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员工都希望尽快的挣钱。只要一个企业给的钱多,另一个企业的员工可能就跳槽。至于企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职业规划,统统是次要的。这两年,我的毕业生陆续经历了就业投机弯路。往往都是毕业的时候,看着某个单位的福利待遇高,就一心要去,可是去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与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有些忍耐留下来,有些则必须跳槽。这都是急着挣钱带来的坏处。
症状三、商业中的欺诈现象;
 为了更多更快的挣钱,在商业场上同样出现了各种夸张的欺诈行为。典型的如三聚氰胺问题,注水肉的问题,猪肉鸭肉当成羊肉串问题,各种非常有毒的食品加工过程问题,各种豆腐渣工程等。其中的所有问题来源都是为了挣钱多快好省。每一个希望多快好省挣钱的人在钱面前变得非常狰狞,他们自己不清楚那些东西有害吗?很清楚。只是他们从心里上并不觉得有罪恶感。中国人的面子观往往是非常局部的面子观,也就是说,他们只要在自己的乡邻或者朋友面前能够说得过去,就算是成功的,而不在乎外面的人如何看待他们。这好比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又好比掩耳盗铃的可笑盗贼。这种欺诈在资本社会的初期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国家似乎从来都没有避免过。这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人类弱点。只不过中国得了快速发展的综合症,这种人性中的弱点被更加的放大而使得其结果更为令人震惊罢了。
症状四、职场中的恶争现象;
 社会中的发展快速也反应到职业生涯中,挣钱多少有时候跟权利的大小也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职业场中,各种恶劣的竞争手段也都层出不穷。行贿受贿,各种山头关系裙带,各种小动作,各种说不出口的下作手段随处可见,每个人都要急于踩着别人的肩膀爬得更高。这当然并不是现在才有,中国的精英历史就是一部官场和后宫的历史,在这方面全世界都要服输。只不过在经济发展非常快速的年代变得更加夸张和严重罢了。
 官场恶劣竞争的结果是,每个官员都是战战兢兢的,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的陷阱在哪里,官员们除了花天酒地时的短暂快乐麻木之外,更多的是焦虑。于是各种大师就成了他们的心灵导师。王林等所谓大师之所以有市场,难道不是因为那些感觉不到安全感的官员们主动提供条件的么?如果每个人都是觉得自己的职位来的正大光明,不担心未来,谁会去相信一个这样的大神?社会风气的变坏必然出现一些类似于妖的人物,历史上就是这么说的,现实中只是又一次验证了而已。
症状五、教育中的功利现象;
  教育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是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得了快速发展综合症,教育绝不会独善其身。于是教育出现了同样的非常功利的现象。从幼儿园开始竞争是一种残酷的教育功利化的最糟糕结果。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得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社会中的欺诈也引入到了教育中。高考移民,假的运动员,假的获奖,假的论文(中学生发表研究论文),假的各种资质,甚至代考,送学位等。这些都在身边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我们不能想象,一个靠欺诈得以进入更好平台的年轻人不会没有心理阴影,不会不受到这种欺诈行为的影响。指望这些靠欺骗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似乎是个谁也不大相信的故事。
症状六、科研中的浮夸现象。
 社会发展很快,科研发展的速度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是我们国家的科研在30多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基础的情况下,开始快速发展。到了这几年,快速发展综合症也越来越严重。最严重的莫过于科研上的弄虚作假和科研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团团伙伙现象。科研上的弄虚作假也该到了需要好好反思的阶段了。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科研目标怎么通过评审,怎么通过验收的,那些还在继续进行的很多科研项目对国家有多大的作用,都需要认真而深入的反思。否则,受到伤害的绝对不是国家浪费了一点点钱,而是中国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那就是科研的严肃性被破坏了。科研和很多商业项目一样,成了可以胡乱编造的故事,这是整个中国科研共同体共同的责任。这方面说的人很多了,不再多说。
 上面所说的仅仅是快速发展综合症的一小部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负面的现象都跟中国物质发展的速度快于中国人素质提高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这里面既有人性中的弱点问题,也有社会管理问题,更有教育问题在里面。人性的弱点可以通过教育得以逐渐改善或者抑制。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的引导正确的方向。作为管理者,因为拥有更多的精英智慧,有责任去引导。我们不是管理者,我们可以讨论我们自己是否得了同样的综合症,我们是否可以避免得这种综合症?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可以当非主流
 我们之所以会得快速发展综合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被迫去当主流,而主流得了这种症,于是我们也会得这种症。一旦得了这种症,似乎不容易痊愈。很多人将一生都会受到其影响和伤害。尽管可能没有那些身体受到伤害的来得明显,但是其潜在价值得不到真正发挥可能是必然的。如果主流都是有缺陷的,那就可以不当主流,而当非主流。从历史上看,重大科学和技术的产生,都不必须是主流产生。爱因斯坦不是主流科学家,很多科学技术的发明也不是主流科学家做出来的。因此,科学研究有其自己的规律,不是非要当主流才可以完成自己的科学愿望。
二、可以发展的慢一点
 每个人的最优发展节奏是不一样的,在大多数时候,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缺少走得更远的各种基础的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打基础,而不是非要强行去奔跑,以避免摔倒。只要不断的往正确的方向前进,速度从来都不是问题。小孩子走路跑的都很快,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跑来跑去,目标性较差,总的走路速度反而很慢。有一次,小孩抱怨我走的快,我说,你看,我走的其实很慢,你比我快,但是你为什么总是跟不上我呢?就是因为方向。每个人的发展都是这样的,发展好的人,不是那些看起来发展快的人。
三、可以多读点书
 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父辈留给我们的习惯肯定有很多已经不能作为指导。社会整体行为也是有一定问题的,那只能通过读书来解决什么是正确道路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很多前人都已经做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论述,我们仅仅需要认真读书、理解并身体力行那些已经经过千百年锤炼出来的优秀智慧即可。可是现代社会读书的氛围太缺少了。在地铁里,在公交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手机。人们大都通过手机看一些消息。不是这些手段不好,而是我们是不是在正确的应用这些手段。读书还是那些经典比较好,那些网络文学的营养实在是不好。
四、可以更扎实一点
 人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脚踏实地永远都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每一个课题都要扎扎实实的做,每一个想法都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做,弄虚作假最终害人害己。唯有扎实才能在收获的同时获得安静的心理。
五、可以更长远一点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已经存在几千年,还会继续存在。我们只是这个地球上短暂的画面,因此,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这样我们或许能够随着这个社会和这个地球获得一个满意的人生。当我们不顾一切的埋头于当前的蝇头小利时,我们可能正在糟蹋本来可以更好的人生。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大河,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的一份子,当河流在快速流动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平衡和稳定更加困难。我们国家正处于高落差的快速奔流时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舵手,自己这条船能不能走得更顺更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被当下迷惑,不被金钱迷惑,不被权利迷惑,大多数人都可以选择一条更为理想的路。否则,即便我们某一天得到了一些名誉金钱和权利,也许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迷失了自己,颠簸甚至翻船似乎都完全有可能。



                                                                                     教学: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前天是教师节,原以为会继续中秋的冷清,没想到学生们陆续以各种方式给我一些祝福,办公室也立马多了不少的盒子,很高兴。其中有些同学跟我谈起了近几年的发展,有些感慨。我也想起他们在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的一些苦口婆心,一些一声叹息。最后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可跨越的,我们尽管可能希望立刻得到更好的结局,事实上,很多学生要走的弯路必须去走,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明知道前面是弯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希望劝说,说服,最终证明效果很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会继续走他自己的弯路。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的简单思考也许有些参考价值。


一、阅历的差别导致学生注定有很多东西还理解不了;


 老师和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智力上差异最小,甚至可能学生的智力超过老师,但是阅历和对社会的理解不是智力所能弥补。老师阅读的东西可能也比学生要多,思考的东西也可能要多,理解的东西也可能要多。这种需要多年积累才能得到的认识不是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他们需要时间去增加阅历和理解。


  某学生,在读期间很刻苦,基础也很好,毕业前在影响因子大于2的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刚到三年就要毕业。那年正好我的留所指标不足,所以建议他到第四年毕业,一方面很有希望多发两篇高水平文章,争取一个科学院优秀毕业生,这个荣誉对于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是比较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我可以在第二年争取一个指标让他留在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相关研究。跟他交流了几次之后,他坚决要求按时毕业。毕业也行,我建议他找个合适的工作,他说要去一个大型国企在他家乡省会的分部。我跟他说,据我了解,那个单位尤其是那个具体部门不会有适合他的技术研究开发,尽管待遇很好,但是这个部门本身有诸多潜规则。他听不进去,毅然前往。中间三年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教师节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第二年就离开了那个待遇不错的单位,回到了原先本科毕业的大学做博后。后由于经济原因,去一所外面的大学做访问,挣了些访问费用。中间三年转了一个方向,娶妻生子,用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房子。现在终于成为一所大学的正式老师,希望进一步做长期规划。其中也可能包括读博时期间从事的研究方向。


  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他至少走了两个弯路,一次是不该去一个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实际上不适合他,一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挥霍的时间。重启炉灶的新方向也不容易做,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平台,这算是第二个弯路。从他目前所处的科研平台来看,肯定不如留在研究所更有前途。当然,他也是有所收获的,老婆孩子房子解决了,也算是人生的几个重要的任务有了着落。另外,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了,语言中已经不见当年的满满自信,也有了些走过一段路的感悟和沧桑。


 这几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压力大,类似这个学生一样,不顾一切去一些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的错位追求的学生不在少数。我对有些同学的这种选择甚为惋惜。遇到一个能够做点科研的同学不容易,能够有条件有资格做科研的人并不是到处都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就从此失去了人生继续努力向上(当然不能说做那些工作就不是上进)的机会。尽管在他们就业上我不断地和他们讨论,但是效果很差,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建议。但是现实到底什么样,跟谁的建议是没有关系的,等到他们过了几年回头思考,很多答案将完全不同。


二、老师的权威不足以让学生信服;


  中国过去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个威权社会,人很习惯的崇拜权威,听从权威的意见。但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眼中的权威,尤其是当老师自己还不是人所共知的所谓大牛的时候,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判断充满不信任,有时候甚至到了没有理由的不信任。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掩盖了这些学生的眼光,他们往往不能用自己的心灵进行独立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求助于外部的权威。我本身就是个比较另类的老师,既不是那种稳重型的学究,也不是那种左右逢源的社交能手。尽管我喜欢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在学生看来大多数是书生意气,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喜欢用结果来评价一个道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随处可见。但是时间终将能够证明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思考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有时候,看到学生不相信的眼神,我就想到传教士,那些传教士在传教的时候,遇到的肯定有更多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传教的热情。正如一个虔诚的传教士所说,他的一生能够让一个人听懂了他的传教,并得到了启发,他就心满意足。我后来终于变得平和,也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对于学生,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权威,包括老师的意见也不要轻信,但是要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拿来他人的结论。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不断的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迟早有一天会发芽。


三、眼界的差别导致学生不足以理解;


 中国的工科学生身上积累了大量的技能,但是对于科学技能之外的知识接受的很少,也很少去主动思考,于是他们的眼中就只有那个小小的世界。眼界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的选择关键时刻,一个人的眼界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眼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还只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同一个道理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人身上,需要有不同的结论。对于未知的前景,不站在更好的高处,是无法判断诸多道路的合理性。这种灵活而又不好捉摸的东西就是人的眼界所决定的。这些学生自身的综合修养决定了他的眼界的高低。而眼界的高低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选择正确,他们会走的更加顺利,也能走的更远,或许社会就多了一个杰出人才,否则可能只是增加了一个白领工人。但是时间会告诉这些学生,眼界很重要。


四、社会集体意识的力量大过老师的权威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不同的年代,学生的整体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虽然一方面能够证明不同年代所提供的机会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证明,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充满了非自我特性。所谓非自我就是看似自由选择的,实际上是社会集体力量推着他们前进。在很多情况下,老师的一些看似高瞻远瞩的判断,抵抗不了社会共同的意识。这些社会共同的意识包括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潮流等,学生们更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敢相信老师一种不同流俗的判断,因为这些不同流俗看起来似乎社会风险比较高,而他们不愿意冒这些风险。但是历史会证明,大多数人的选择终归是个平庸的选择,最终使得大部分人不能超越自我,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只能成为平庸的人。年轻本来一种资本,但是不恰当的投资可能并不能带来应有的收益,甚至糟糕的选择会带来投资失败。


 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需求,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需要更多能够驾驭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成批量的产出一些可有可无的自食其力的人。很多学生即便是成为了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际上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在这道考题上面,不见得很多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时间来检验之前的判断。但是过长的检验时间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的机会。如何让自己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并不是很容易看的清楚的问题,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同学准备的非常不足,往往都是匆匆的做出决定,其结果有时候就很可能充满遗憾。


 后记:我跟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谈过一些想法,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未必正确。但是希望这些同学都能认真的生活,而不是沉入茫茫社会,失去了自我。那我就为他们而惋惜,他们中间有些人至少在某一个时期内曾经是非常有希望的。很多同学还走在自我验证的道路上,我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幸福。


[email protected]


2014.09.12


                                                                                                                         科技成果转化中误区


中科院最近一直在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正在进行摸索的是“率先行动计划”,但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人还不明就里。所里前不久到各个课题组进行了摸底谈话,我也就个人的一些意见进行了交流,其中就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我们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中国最近几年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很快,至少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的论文增长很快,但是就我们周边的情况来看,这些成果似乎和实际社会之间还没有多大的联系,我们单位每年也产生了大量的专利,但是这些专利被购买或者被利用的比例非常低。这不是我们一个单位的现象,这是整个中国科研界的现象,大量论文产生,但是没有对生产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的专利诞生,但是没有真正被使用。于是,我们可能就怀疑是不是成果推广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转化的问题。就我个人粗浅的感觉,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被认真思考。从科学研究的所谓成果,到产品,到商业,需要很长的一个链条,我们在这里每一个环节上都似乎不够完善。下面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讨论。


一、科研成果是否具有转化的价值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科研成果并不具备转化的价值。我们尽管发表了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中提出的原理或者算法或者方法可能对生产实践无法产生预料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科研过程中脱离应用使得成果没有可转化的价值;


 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本来就应该立足应用需求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没有和应用一线的紧密联系,使得所研究的所谓科学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构想出来的,这些构想出来的问题往往跟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不是超前太多,就是条件限制太大,在实际中不会出现。理论上为了好看,为了能够求解,往往我们会增加一些约束,但是如果脱离实际纯粹为了理论方便可能就会出现没有意义的所谓理论成果。有些情况下,我们设想的应用场景跟实际需求不一致,导致当前不具备应用的可能性。这些原因从根本上就确定了成果的价值就根本不是应用,而是科学训练或者智力训练的需要。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不系统性使得成果不具备商业转化价值;


 我们做科研往往瞄准一些热门的方向,包括国家的所谓重大需求,这就使得我们经常需要在热门领域中尽快的积累一些成果,但是一个具体的应用需要的是整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中有些环节并不在热门领域中,这使得许多科研成果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其他配套的技术作为辅助,某些看似先进的技术其实等于给有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做了嫁衣裳,自己没有收获。


 第三方面,科研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工程经验或者能力,科研成果可能在实际中无法实现。许多成果表现为算法,现在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普通的计算平台根本无法达到快速的计算。这就使得这样的方法不可能在一些便携设备上得以实现,而有些时候我们还恰恰设想这样的算法会在移动平台上应用。这种不且工程实际的算法不会有人使用。


二、科研成果是否由持有人转化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希望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经济利益,希望自己去做成果的转化,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技术成果持有人直接进行成果转化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在于将一个成果工程化的过程和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过程是很不相同的,长于理论和算法研究的课题组往往缺少长于工程实现的人员,这就导致这些成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比如还处于概念和理论阶段。如果要将这些概念或者理论实现,需要大量可行的工程方案配套,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的课题组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三、科研成果转化中自然人和其单位的关系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果持有人和所在单位的关系。我们国家把在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定位成职务发明,该成果的转化需要征得单位的同意,并且单位具有主导权,而实际发明人本人的利益则很小。单位的参与使得成果转化的过程变得复杂,最终可能导致成果转化的失败。


案例一,一套技术即将成熟,有些企业也前来咨询合作,单位出面跟企业谈合作。由于一般科研单位缺少起码的市场规律的认识,以及单位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定位不在商业价值而在于单位的其他效益,这就导致在合作谈判的过程变得非常艰难,最终谈了多家合作意向,最终由于单位要价太高而作罢。


第二个案例,一项技术可以进行转化,也有相当实力的企业进行的投资,但是在最终形成的合作组织中,技术成果持有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单位利益的代言人。该持有人在转化前后仅仅是拿到了一点点额外工资,这和几千万的投资相比,持有人无疑问是很受伤的。


这种对成果转化抱着吃一顿可以管饱几年的思想在很多单位都有,看到有人投资,巴不得使劲要价。实际上,市场上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有其自己的规律,脱离实际的漫天要价只会让投资人觉得单位不懂事。如果技术持有人最终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好处完全不成比例,这样的转化也不会持久。


我非常赞成一位前辈在另外一个单位做领导时候的说法,他说,应该鼓励科研人员拿着成果进行转化,单位可以不要任何股权或者其他利益,只要这个技术在中国被转化,就算是对得起国家的投资,否则过几年,大多数技术都没有任何价值,与其无谓的浪费,还不是放开进行转化。这方面我们的转化政策还有很多路要走。当前这种看似为了保护国有资源的做法才是最浪费的做法。论文都可以开放获取了,专利或者技术能否开放转化呢。


四、企业是否具备转化的能力


 我们这两年听到很多声音,关于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于是我们就希望把科技成果的转化主体放在企业一边,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乐观。


对于大型国企,一般情况下都有自己的所谓研究机构,其人数和规模都很大,可是自己没有研发能力,甚至做技术转化的能力都没有。他们喜欢做甲方,直接采购是他们的主要行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业人员的素质往往不够高,很多工程人员可能不能理解所谓前沿成果,让他们直接转化是很困难的。很多企业就希望直接购买一个能用的所谓技术,拿来就成产加工成产品,或者简单的包装就可以变成挣钱的产品,这些思想在很多企业需求的新技术的时候经常出现。所以,企业购买所谓的专利进行深度开发在中国的当天还不是常见的现象。他们期望值太高,缺少必要的团队,都阻碍了企业作为转化主体的价值。


我的一个学生在一个大企业,他们需要一些技术,也都是我们单位很多课题组研究过的,有不少的论文,但是我跟他们说,这些论文并没有转化为直接能用的软件或者硬件,你无法直接购买,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一个转化企业或者部门,做产品化。当然这样做,代价就很大,需要投资,需要时间,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不愿意这样投资。


五、科研和生产实践之间是否有良性循环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科学研究单位和社会生产实践单位之间本质脱离,即便有个别技术被转化成功,获得的价值很小,而购买技术的单位并没有持续投资使得本来是先进的技术逐渐变成了落后技术,科研和生产时间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形成。一方面,科研人员希望获得企业的资助,但是自己不努力接近企业;另一方面,企业抱怨缺少高大上的科研成果,但是自己不愿意组建高水平团队进行深度成果转化,也不愿意持续投资一个研究团队。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只要继续存在,我们的所谓成果转化都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科研成果是一个国家花了很大代价而产生的,包括经济代价和人力代价,如果技术不能进行有效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那么国家的成本就非常高。我们国家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既有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式的先天不足,也有政策体制僵化的障碍,更有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以消化所谓成果的缺憾,还有企业缺少长远眼光,不愿意持续跟踪带来的短视效应。上述问题有些可以短期内解决,但是更多的问题还只能寄希望于教育更加合理,社会人才流动更加科学,社会技术流动形成回路等诸多方面问题的综合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较长时间,不管我们如何焦虑,发展的规律不可跨越。


[email protected]


2014.10.20




                                                                                                     6.避免悲壮自我伤害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谁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没有谁愿意故意伤害自己,即便是傻子和刚出生的儿童,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人(比例可能还不小)正在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伤害的事情,其结局不言而喻,损人不利己,最后还被说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想这个可恨之处就在于一个人可能有意或者无意中做了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而不自知。自我伤害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理想没有达到,包括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也都跟着受罪。哪些情况算是自我伤害,为什么一个人会自我伤害?根据我不够丰富的生活阅历,下面的一下情况似乎足以让人难以忽视。


1、躲不掉的悲情


 所谓悲情,是指一种悲惨或者悲伤的情绪。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的,比如我们生活中可能曾经经历过苦难,这种苦难可能是社会原因,也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原因,从而对个人成长造成严重的后果。另一类是虚拟的,是主观的。就是总感觉自己被伤害,被欺负,或者被鄙视。这些悲情在人的心理上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历史造成的悲伤有些是可以通过个人休养的提高而愈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一旦条件合适,历史的悲情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心理动力。十年媳妇熬成婆,就是个典型的历史悲情造成的现实悲剧。把当年做小媳妇时候的所有受到的伤害和感受,在现实中都要加倍的施加于他人,尤其是亲近的人,以获得心理的补偿。虚拟的悲情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可能事实没有非常严重,但是一旦具有悲情心理,总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人带着这些客观的或者主观的情绪影响进行生活,都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给自我形成巨大的伤害。伤害别人的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自我的不断暗示受到伤害,更是让自己每天活在地狱中。毫无幸福可言。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自我伤害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自我修养的提高和心理学的介入得到缓解。


2、不恰当的执着


 执着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科学工作者视为一种优点,最近的张益唐老先生更是给这个词一个很好地注解。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执着而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少的。佛家强调去除我执,也是强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执着,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去执着。有些执着就是伤害。比如,那些没有经过正规教育训练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尝试者,基本上都是非常执着的人,很多人甚至一生都生活在苦难当中。执着是一种坚持,但不是不顾一切的坚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坚持,当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该放弃。放弃是跟执着一样需要智慧去解决的,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好,不是所有的放弃都不好。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这种集体形成的执着意识所迷惑,我们很容易陷入执着的境地,但是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苦苦坚持的东西可能并不是自己该得到的,也不是自己的幸福所在。执着和放弃,是考验我们的一个硬币的两面。过度的执着无一例外都是伤害。


3、无止境的贪婪


 每个人为了幸福都希望获得一定的保障,这些保障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等等,但是没有几个人会明确自己的期望什么时候可以满足。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也包括我自己),对于外在的追求似乎无止境。这里有一个悖论,为了达到一定的高度,需要一定的追求,但是当追求成了贪婪,发展就走入了歧途。就如赌场中的赌徒,绝大多数赌场的旁观者都说,那些输了的赌徒都是傻瓜,假如他能及时撤离,他就是个赢家,不至于最终成为输家。在澳门赌场每天都在上演无止境贪婪的戏剧,可是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是在胜利之后进行了大逃亡。基本上都是赢了,要加大投入,赢得更多,最后输的一无所有,有些走上了不归路。其实,在很多生活方面,虽然表现不是赌博,但是其伤害不下于赌博。我们对于感情的贪婪,对于权利的贪婪,对于声望的贪婪,都是跟赌博类似的过程,当我们不知道停止的时候,我们就走在自我伤害的路上。


4、不经意的投机


 中国的社会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很多社会机制法律都没有健全,所有人处于新时代,一个行为机制不固化的年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会上演投机大联欢,因为到处都是漏洞,而所谓的漏洞往往可以获得收益,因此,投机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是投机的结果是一些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一些人因为没有得到而抱怨,得到的人也抱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的人会因为得到的东西而受到伤害。比如,得到了不恰当的官职。很多人因为历史的机遇,加上点投机,得到了一些权力。可是他没有为这些权力准备好相应的能力,于是这些权力就会给他带来伤害,而且是在他高兴的状态下伤害的,等到他感觉痛的时候,伤害已经不能治愈。投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得不到好的结果,只能是自我伤害。


5、有点迟的理解


 我们经常强调理解,理解万岁等,但是真正人和人之间能够理解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即便是具有相同经历的同胞兄弟都不见得互相理解,更何况是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异性。我们往往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理解的重要性,更强调别人理解自己,不强调自己理解别人。实际上,除了极少数所谓的人类的导师(如克里希那穆提),我们不能说我们理解了别人,理解是一种很奢侈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人和人之间充满了不理解,充满了误解、误会、曲解甚至负面理解。可是所有的这些不正确理解的结果就是互相的伤害。


6、有点过的敏感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反应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比较敏捷。迟钝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不聪明的人,或者是过于单纯的人,而敏捷的人似乎都是聪明者。可是从生活的体验看,有点过头的敏感带给人的不会是幸福的生活。好比,一个系统,对于输入的噪声过于敏感,就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生活也是一样,我们皮实一点,迟钝一点,正是对生活噪声最好的过滤。有些事当时认为很严重,可能过了不久,就发现原来不是那样,或者不过如此。对于当前事情的过度反应都会让自己每时每刻都可能受到伤害。


其实,生活中人自我伤害的情况远不是上面这几种情况,我们还可以列出更长的单子,但是即便如此,上面的这些情况也已经让我们警醒,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而不是走在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上。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正处于无时无刻不在的悲情心理中,如果是,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需要心理学介入。我们是不是正行进在不恰当的执着征程中,如果是,认真思考其必要性,放弃更是智慧。我们是不是由于人性的弱点,正处于某种对象的贪婪的追求中,如果是,及时放弃是避免成为失败赌徒的好办法。我们是否现在存在想投机的心理,如果是,那就停止这个想法,让自己变得更加踏实。我们是否在抱怨别人,而这些抱怨是否因为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是,那就试图多了解,多提高,以达到更好理解的可能。我们是否对于外界环境有了过度的解读,如果是,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迟钝一点,以便让自己更稳定。通往幸福的路充满荆棘,人性的弱点不容易回避,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并持续提高自己,或许是自我解脱的唯一道路。所有的自我伤害都来源于人的弱点,如果我们不能完全避免,至少希望少一点自我伤害,多一点幸福。


[email protected]


2014.08.26

                                                                                                                 

                                                                                                 没有高利润的所谓高技术还不算是高技术


最近股市有如暴风骤雨,连我这个从不炒股的人也忍不住看看情况,毕竟这些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自身都有紧密的关系,也涉及到未来技术转化的方向。初步看了看,有点纳闷,这么多知名企业,竟然盈利能力如此之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本土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尤其是近几年涌现了不少创新性企业,那市场应该有不错的投资基本面。可是下面的一副截图就让人很吃惊,这是中国股市市盈率(每股价格除以每股净利润)的排行榜(第一列数据),最高达到惊人的10000(正常是20左右为宜)。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需要10000年才能得到和现在的价格等值的回报。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每个企业都有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不能始终保持很好的盈利,偶尔有点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新企业。问题是这是个个案吗?






实际上,考察很多中国的高技术企业,我们同样发现,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号称高技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时候比不上餐饮、旅游,甚至可能不如老老实实的开个实体店卖蔬菜水果。很多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几亿到十几亿,可是盈利居然是百万级,这是高技术企业吗?为什么造成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低利润?在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们到底怎么去发展高技术行业,以下几个原因不得不思考。


一、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拿不到第一桶金;


 在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的产品中,几乎很难见到所谓的世界最新的技术,绝大多数产品还是追赶型的产品,往往是国外的公司已经有产品面世,中国的公司才开始类似产品的研发。可是研发的过程往往需要时间,等到本土的企业研发出合适的产品之后,国外的领先产品已经拿到了该挣的第一桶金,中国的公司往往只能吃剩下的较低利润。同时,由于国际上好的高技术企业,都有产品预先研发的惯例,就是当产品推出市场的时候,下一代产品差不多已经开始测试,更新一代产品往往开始研发。这和中国军工的习惯是一致的,就是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这种锁链式的研发模式是高技术企业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对于后起的跟踪性企业非常具有杀伤力。等复制技术的企业开始推出产品的时候,领先的企业就推出新的产品,老产品不是降价,就是不再销售,而用新概念去推动市场。领先企业的降价就催生后续跟踪的企业就不可能还有更好的价格,只能是较低的价格,当然由于生产成本往往差不多,利润就自然降低。


二、盲目的复制导致恶性竞争;


 在中国,只要有一项技术看起来可能挣钱,就会有无数的企业跟风。这在很多领域都类似。太阳能有机会,于是太阳能就产能过剩了。风电有机会,于是到处都是风电有关的公司。等等。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可以作为注脚。视频压缩技术是最近若干年大量使用的一种技术,尤其是H.264/MPEG4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视频监控技术得到大量的使用,推进了社会安全防护的能力。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上唯有中国拥有最多的H.264的变种视频压缩技术。在中国,大概有超过1000种视频压缩格式。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原因不下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所谓的创新。视频压缩技术是监控系统早期发展的关键技术,无非是压缩比,重建质量等因素起作用。于是很多公司都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安防市场,都想插足这个市场,可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需要拿出点自己的东西,从哪里下手?那就是视频压缩格式的所谓创新。在视频压缩格式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存在两个国家级的标准,可是这两个所谓的标准仅仅存在于标准文本中,在实际应用市场上很少有人使用。就不再赘述。


其次,市场的区域化导致鱼龙混杂。中国的市场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大市场,但是在许多领域,市场是被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一个地区,只要有像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会涌现与当地政府相关联的高技术公司,所有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只在区域市场中存在,在区域之外没有任何影响力。这里面除了地方保护,更多的还存在权钱交易的空间。


再次,盲目的投资和创业。很多研究生在读书阶段学习了视频技术,也可能在某个压缩技术的环节做了一点点改进,毕业之后看到机会找一些糊里糊涂的投资人,号称自己具有世界领先的视频压缩技术,也能拿出顶级刊物作为证明,不明就里同时又喜欢投机的投资人就和这样的世界领先的技术相结合。众多的压缩技术提供公司都产生于这个过程。


 压缩格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让警察吃够了苦头,也让做后期应用的公司吃够了苦头。有些时候,只能看着那些视频,很难很快的获得真正的视频数据,虽然也有其他手段可以获得,但是费时费力。  可是迄今为止,除了海康大华等走得早的企业,其他区域性的,号称世界领先的企业都没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中国人在视频压缩领域还依然没有自己的发言权,依然不能真正的挣到大钱。


三、市场对品牌的认可超过对价值的认可;


 中国的市场是个畸形的非理性市场,消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其功能,能不能炫耀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手机是另一个夸张的领域,世界上,手机淘换率最高的肯定是中国(没有统计数据,只是感觉),看着苹果手机每一次的饥饿销售在中国如此成功就能够看出。实际上,苹果公司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好,个人以为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清楚,但是因为具有很好的炫耀资本,于是成了市场的宠儿。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苹果的创新,只不过这种因素在中国还被非理性因素放大了。


 还有很多领域,即便是中国已经能够生产并制造相同质量的产品,中国的用户往往并不愿意使用国产的品牌。除了中国品牌推广能力不够,质量意识不好,经不住考验的因素之外,毫不疑问还是存在着国外的月亮更圆的自卑心理。


四、上市之后的鸟散效应;


 中国人经历了上百年的赤贫之后,最近二十年是技术研发人员的好日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做自己的产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踏踏实实的挣钱,这是好事。当上市成了另一个挣钱的选择之后,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很多高技术企业在上市之前极尽包装之能事,上市之后,很多高管及时套现走人,另开炉灶,继续创造上市的神话,这种故事在身边至少还是不少的。当一个对钱很饥渴的人突然可以在短期内拿到几千万甚至几亿的现金的时候(而且是合法的收入),没有几个人能够挡得住拿钱走人的诱惑。大多数高技术企业到了一定阶段之后遇到了门槛,更上一层楼非常困难,上市之后,管理团队面临一个新问题,是上一个台阶,还是走人。上一个台阶有难度,拿钱走人很现实,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有的去享受生活了,有的另起炉灶继续玩下去。这样的团队上市之后留下来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可想而知。


五、融资成本的过高;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的起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低的,往往是几个人开始从作坊开始,这个在美国也差不多。但是中国的风投市场是非常不成熟的,他们只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银行更是势利,宁愿把钱贷给不需要钱的央企,也不愿意给那些最需要钱的高技术企业,于是,很多所谓的高技术企业,因为不能及时的获得资本的支持,只能低成本运营,低素质团队运营,这样就导致企业不断的为了资金链的安全向市场妥协,不该做的项目需要做,因为要活着,不该做的销售也不能丢,因为可以来钱。所有这些,都使得高技术企业不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很多情况下,需要做代理,需要做工程,做国家项目,这些都是不务正业,不会得到好的经营效果。


六、管理的效率严重低下;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很多情况下是技术人员开始的,中国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管理人和技术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个人最多是两三个人。这样的管理团队是不完整的,管理的效率和风险都比较大。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高技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起大落,这中间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很多在管理上的问题都要从头开始学习,都要再一次交学费。等到学费交够了,等到团队差不多成熟,团队也老了。老团队没有朝气,没有激情,企业的效益可想而知。


在中国,谈到高技术企业,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高技术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一种技术跟踪性企业,这些企业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他们就不能拿到高利润。可是高技术行业需要高利润,没有高利润,就没有资本聘用高价值的所谓人才,就不能花很多钱做看似很浪费的研发和实验。没有高利润,就更没有良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马云说了一句看起来搞笑的话,中国人喜欢上淘宝,希望几十元购买奢侈品,又希望是真品,可能吗?在高技术领域也如此,都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对待高技术,怎么可能会产生高技术。这种思维能够产生足以证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于“新”,而不在于谁更勤劳。有时候,勤劳可以起一定的作用,可是如一头驴,永远围着石磨转,再辛苦也不过是给人提供了有点体力价值。


就目前的创业板,是相当让人担忧的,没有很高的利润作为基本面,让人喜欢就很困难。IBM当年出手笔记本部门并不是该部门不挣钱,而是利润率不够了。记得纳斯达克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需要核实),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其主打产品的利润率不能低于30%,如果低于这个比例,那就要退市。我想中国的市场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可能除了几个银行和极个别小企业,大多数似乎都要退市。


如果哪一天,中国真的有自己独有的新技术,可能就能拿到第一桶金。如果我们忍住复制的冲动,专注于差异性产品,我们可能就不会天天降价,就会获得更好的利润。如果中国的市场对于创新的鼓励超过品牌带来的寄生效应,这个市场更适合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而非那些老面孔。如果一个团队真正一如既往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拿钱就跑,中国的创业团队才更令人尊重,更值得投资。国家在融资方面如果能够更侧重于中小高技术企业,中国的创新才能真正插上翅膀。如果有更多的合格职业经理人,中国的企业可能走得会更快更好。在所有上述问题解决之前,我们还只能不时的看着那个忽红忽绿的股票市场,感觉像是一个超大型的击鼓传花游戏,担心自己是不是最后那个倒霉蛋。


[email protected]


2015.07.09


                                                                    8.科研生活用理性张扬热情


人总是在轮回的活着的。自小是个调皮鬼,高中乃至大学开始,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后来变得活泼激情四射,40不惑的时候,似乎变得冷静了,因为理性了。回想起走过的路,非常怀念有热情的日子。于是决定,在理性中张扬自己的热情,因为不管是科研还是生活,既离不开热情,也离不开理性。如果要说理由,大部分还是一种感觉,但是也可以说说如下的道理。
 
一、热情可以激发自己的潜力。有热情的人自身的精力调动地很充分,所有的身体部件在同一时刻都为了同一件事情,不管是效率,还是效果,都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有时候,就是凭着一股子热情,才做到了很多自己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同样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热情洋溢的人,当然也有热情到狂热的人,很少有非常平静的,除了几个思想大师。大师们的生活起居大多已不可知,但是我相信他们年轻时一样是热情的人。讲课的时候,如果没有热情和激情,课程就很乏味。做科研的时候,没有热情,做出的东西平淡而乏味。
 
二、热情让我们更积极的看问题。我们大多数时候看问题,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的,这个有色眼镜跟我们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看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希望,当我们用悲观的眼光看的时候,我们得到可能完全相反的结论。而热情可以避免让我们陷入悲观的局面。一瓶水,热情的人会说,很多的水,还有半瓶呢,而冷冰冰的人会说,水很少,只有半瓶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我们热情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积极一面。当然不是消极的一面不需要看,但是人活着需要动力,需要勇气,而积极的因素是调动我们勇气的关键点。
 
三、热情能够让我们拥有更良好的社会环境。热情象病毒一样可以传染,消沉也一样可以传染。当我们用热情去做事情的时候,跟我们在一起的人都会被这些热情感染,也可能因此爆发出很强的战斗力。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必须是个热情的灵魂。每一个热情的灵魂都是一颗太阳,每个人都需要阳光,都需要围绕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周围。我有不少的项目,都是在条件或者论证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凭着感觉谈成了合作,这和我的热情有关系,这种热情给人一种信心,因为有信心,所以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合作者不懂技术,只看信心和人。一个热情的人,别人不容易拒绝。一个热情的人,别人不忍心伤害。朋友们说我是个简单的人,我喜欢这个评价。
 
四、热情让我们有更好的体验。马斯洛的心理学中说,健康的人有巅峰的体验能力,我想这个巅峰的体验是需要热情配合的,在平淡的心情中不可能有巅峰的体验。当我们充满热情的生活时,我们会感到活着的乐趣,也能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积极要素。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热情可以让我们乐观的面对,更好的处理问题,结果也更好。其实,不管我们热情与否,我们都要生活,都要工作,与其平淡的活着,还不如热情的活着。
 
五、热情是健康的表现。首先热情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这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充分的讨论,不用赘述。其次,热情还是生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如果生病了,或者身体虚弱,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热情,更谈不上激情。相反,如果一个生病的人产生了热情,人的免疫力也就大大增强。所以热情既是健康的表现,也是健康的原因之一。平时我们在低沉的时候,总希望做到一点:振作。所谓的振作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找回了热情。
 
当然,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朴素的热情如程咬金、鲁智深一般,是混混沌沌的,这是一种本能的热情,还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在知识和智慧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理性,但是理性不代表平淡,也不代表冷冰冰。我们可以有理性的热情。没有理性的热情是一团没有控制的火焰,运气好,可以燃烧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田野,运气不好,害人害己。而有理性的热情好比受控的核聚变,产生了能量,但是危害较小。在热情中如何才能保持理性呢?残酷的经验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建议:
 
一、在允许的情况下,重大的抉择延时一定时间。热情有时候带来冲动,冲动意味着决策的匆忙性和不完备性。小事情无所谓对错,重大的事情还是需要暂缓执行。想清楚一些事情还是很关键的,但是当我们穷尽了我们的思路之后,就要靠热情给我们决策的勇气,犹豫不决永远都是最坏的选择。
 
二、培养更好的本能。对社会,对课题,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让自己的本能变得更合理,是将理性融入热情的最好办法。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希望理性,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我们所有的决定中可能只有5%不到(这个数字从哲学书上来,忘了哪一本)是真正理性的产物,剩下的就是本能和直觉。那就是说,我们需要让我们有更好的直觉和本能,将理性放进骨子里,这样,表面看起来是热情的,甚至鲁莽的,但是道理已经在行动中得以体现,而不是非要做作的形式化的思考。
 
三、做个身心合一的人。理性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行为,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需要思考。这时候说明,我们的直觉不可靠,也同样说明我们的兴趣取向不能得到自我的理性认同。这样的感觉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实际上,靠理性生活的人都有精神分裂的趋势。真正健康的人,他的兴趣就是他理性的目标,而理性只是行动的辩护人。做到身心合一,就能够避免过多的依赖理性。
 
人总是贪婪的,既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又希望自己安全,有更多的收获。实际上,我们每一个行动都为下一步埋下伏笔,都是给未来种下各种种子。如果寄希望于理性而平静的生活能够达到目标,那只不过是缘木求鱼,得到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和烦恼。用热情去生活,收获的将远远不是眼中所见,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将理性藏进热情,用理性为热情辩护,我们也许就真的寻找到了快乐和幸福。



                                                                                        夫人有所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中国近代的小说家,有一位我始终只知其名,没有看过他的小说,其人是张恨水。原因在于教科书上没有推荐过他的文章,评论中将他的小说评价不高,有鸳鸯蝴蝶派之说。最近电子书上翻遍了,没有当下可意的书,偶尔翻了翻量还不小的鸳鸯蝴蝶小说。睡觉前的读书总是读的很快,居然读了两部:《傲霜花》和《巴山夜雨》。这两部书内容大体类似,描述的场景也基本雷同。前者侧重于描述重庆和西迁的文人,后者描述大轰炸下的文人众生相。尤其是《傲霜花》,原名第二条道路,所谓第二条道路就是当文人决定不再坚持原来的清高,可以选择走其他的路,统称为第二条道路。在这两本书中,给人非常强烈的感觉是,文人,即便是极其有名的文人,也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这里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保障:吃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多数时候,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保证。很多人走了第二条道路,做官,做商人,或者嫁给了商人或者官员。也有人坚持了自己的操守,延续了自己的贫困。


 


   中国的今天,不要说有名的文人,就算是没名的,只要是在高校有个正式职位,吃饭应该不是问题。就基本的生活条件来说,比巴山夜雨中的穷教授们已经如在天堂中。其中有句话:夫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有两个解释,其一,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好有限的事情。其二,人应该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些事是不能做的,然后才可能做成一点事情。张恨水的解读是第二种,我也认可这个解释。在中国当下,我们自己都觉得是个浮躁的社会中,虽然没有了巴山夜雨的困顿,但是精神上,似乎并没有摆脱当年那些穷教授面临的困局:是否走第二条路。当然今天的第二条路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也未必想走就能走得动。但是其原理似乎还是很相似。现在社会宽容多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是真的很自由吗?就我过去十几年的经验,人是否走第二条路,怎么走第二条路,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次选择,但是每次我都感觉类似要走第二条道路一样。


 


第二条道路一,放弃自己的专业。记得当时从数学所毕业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留在数学所继续做点数学。虽然明知道做数学是个艰苦的活,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做别的学科挣钱去。可惜天不从人愿,我所在的方向不是数学所的主流,想留也留不下。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当时的感觉是自己堕落了,本来学数学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点成绩,现实不给这个机会。后来来到自动化所后,好多年内心的挣扎,以至于见到同学和老师都有某种愧疚。这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尽管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想来还是非常珍惜,那是一种对自己道路的喜爱。当然现在看来,我还是吃数学那碗饭,仅仅是在圈子外吃罢了。


 


第二条道路二,放弃国外科研的机会。若干年前,有一天接到一个学术界前辈的来电,说请我到他那里做访问,已经准备好了基金。听到的第一句话,我很感动。因为他很认真地在帮我,也主动给我提供条件。在那前后不久,另一位教授也发出类似的邀请。辗转踌躇中,我在想是否接受邀请。显然,去了,对我的个人科研肯定是有帮助的,毕竟那时候国内的条件并不好。假如我那时候还是个孤家寡人,人生道路可能就此有重大转变。但是遗憾的是,我早早当上了导师,并且已经招收了几个博士生。实验室也刚刚有起色,我还是个走不开的人。思前想后,婉言拒绝了两位教授的善意帮助。迄今,还有我的学生说我可能做了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选择毕竟是自己感觉驱动的,好坏都是自己应得的,我只有感激。


 


第二条道路三,放弃当官的机会。有一天,上级机关领导来电,要找我谈话,说为了某个新成立的部门要招聘一个领导。这对我来说,也很感动,因为我并没有主动要求去做官。感动中思考何去何从。从理性上,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各有好处。那就问问自己的心,我还想不想做点科研,如果想,那就做,如果不想,那就可以去。磨叽了几天,终于想通了,多年来我放弃了很多机会,无非是要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还是想做点科研的。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和两位领导面谈中,老老实实的告知了我的想法,在感谢中,两位领导也很开明,体谅了我的婉拒。到今天,我还是觉得两位领导并没有责怪我的不领情,感谢他们。


 


第二条道路四,沿着成熟道路走。我在专业上有三次转型。前两次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必须转型。最近一次则不是,在原有的方向上,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也有了小小的空间,本来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心里没有说服自己,尽管那个方向我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感觉上总是缺点什么东西,缺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缺少点自我认同的感觉,没有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那就另开一条路吧。离开自己成熟的领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不离开,可能没有自己的感觉。在继续坚持原有方向的研究情况下,新的课题方向开始了。近两年的感觉表明,比原来的方向感觉好些,当然并不能表明我能做出什么天大的成果,仅仅是告慰了自己的心灵。


 


在新时代,尽管已经摆脱了吃饭的烦恼,但是发展的烦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过时的话题。我们会被周围的氛围影响,会被自己的内心牵着走。如何走好属于自己的第二条路,在一个分叉点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灵选择,这也肯定是永恒的话题。人之所以不是乏味的活着,我想可能就是这些不经意到来的变化让人有一种新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能准确预报明天的自己,那不会是有趣的人生。路到底走哪一条更好,并没有客观的定义,但是正如在巴山夜雨中一样的,我们可以在苦难中寻找快乐,更何况在现在已经吃饭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跟着潮流似乎是大多数人的走法,坚持自己的路也不失为一条有意义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可能还能有所为。


 


[email protected]


2012.7.6



                                                                                                        在前进中思考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会感觉到迷惑,焦虑甚至痛苦,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多数都要来自于内心,不是想通了一些道理,顺势而行,就是找到了新路子,重新开始新的长征。因此,不断地思考似乎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些现象,有些朋友忙于思考,但是和现实总是不能结合,有些朋友思考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因思考而陷入新的困惑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那就是在前进中思考。如下几点可以讨论。
 
一、思考是被动的,受外界的刺激才进行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是遇到了问题才去思考对应的问题,因此思考对象具有时空特性,脱离时空特性去思考,除非是想做纯粹的哲学家,否则可能就不具备思考得到结果的基本条件。比如,在研究生时期,就去思考心理平静问题,就去思考人的存在问题,这些似乎都不是这个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思考只能带来困惑。在30岁左右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理顺工作生活和理想的关系,而不是如何面对生死,除非发生了特殊的情况,一般还是更多的思考有活力的问题。因此,关注自己所在阶段的现实问题,是思考的一个关键点。人的一生思考是分阶段的,一般按照儒释道三家的顺序进行,年轻的时候喜欢儒家的思想,沉迷于世事,中年开始喜欢道家的思想,因为契合了人的精力的衰退现状,不得不让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现实,而到了老年,佛家的生死观就变得很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解除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
 
二、思考是需要经验才能有结果。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即便不断思考,也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用非常有限的经验外推不出来太多的好东西。这些经验包括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来自于自我的生活阅历,间接经验来自于学习。只有当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思考某些问题才变成可能。一个没有做过科研的人,是不能真正体会到科研的内涵,就不能思考出好的关于科研的思想。因此,即便有些问题现在没有结果,并不说明未来也不会有结果。没有结果恰恰证明了我们经验的欠缺,而不是我们思考的不正确。面对困惑应该选择不断地前进,前进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而不是坐下来思考。当然在没有明确结论的情况,贸然前进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这是人之所以活着有意义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贪婪的认为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未来。我们只能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感觉,让自己的感觉来指导自己在没有答案的时候的选择是必经之路。感觉好,结果就更理想,感觉不好,结果可能就很不理想。
 
三、生活的本质在前进。只要生命存在一天,我们就要选择一种活动方式,这就是前进。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让我们自己静止。活动是本质,前进正是所有活动中最值得践行的方式。阿甘遇到了困惑,他想不通很多问题,他选择去跑步,不停地跑下去,直到自己想通了,再开始新的生活。我们也要这样,不管是迷惑与否,我们都要立刻选择一种积极的活动,让我们走下去,然后或许一切都会改观,我们的思考可能也就会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做课题也一样,我们都希望一下子做出非常好的结果,这种期待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精神。即便做出来了,然后呢?然后我们还要继续活着。客观来说,遇到好课题,最好不要一下子做死了,应该不断地把玩,让这样的课题陪着我们走完一生,这才是最完美的科研人生。
 
四、思考是前进的罗盘。没有航标的船是危险的,没有思考的前进就是置自己的生命而不顾。没有思考的生活是无趣的,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世界都是真实世界(关于世界的真实性,我相信真实性)的一个投影,在投影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过滤、变形和失真。我们在大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按照这些不靠谱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异于自杀。而思考就是对这些粗糙数据进行不断加工的过程,好的加工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穿透主观,穿透迷雾,看到一丝的曙光。没有思考,永远都受到混沌的干扰,困惑和烦恼总是缠绕。
 
五、思考而不执著是一生的目标。我们不断地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不能陷入思考中不能自拔,不要执著于某一个想法,而是要经常跳出来,给自己新的机会。一个朋友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他的想法,应该走某个理想路线,可现实他走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折磨和思考,最终得到了两个结论:看似很多路,其实只有一条路,既然只有一条路,那就坦然面对,第二个结论是,无解也是一种答案。前者并没有改变现状,但是很明显得到了关于现状的正确认识,解决了内心的障碍。后者则是人认识上的真正提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有个理想的结果,无解就是一种解。
 
前进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但是思考可以让前进更加顺利,体验也更好。但是思考要注意时空特性,超越时空能力的人是很少的,我们需要在前进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总结和分析,对这些经验进行加工,不执著的思考自己的所有问题,那似乎就不会陷入迷茫和痛苦中。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幸福,但是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个很主观的命题,既不能让自己陷入自娱自乐的小家子境地,也不要让自己陷入盲目的苦行状态,走的轻松点,勇敢点,冷静点,可能就是获得幸福的途径。
 
[email protected]
2012.05.30





                                                                                                           如何改进并保持创新力

科研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无非是三种,老方法解新问题,新方法解老问题,新方法解新问题。第一者强调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种强调新方法的创造能力,第三种强调无中生有的能力,既要提出新问题,也要创造新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种,我们似乎都需要新意,没有新意就谈不上科学研究。我们一生当中,关于科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解决创造力的潜力挖掘,中老年的时候要强调创造力的保持甚至继续提高。两者似乎都不是很容易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和保持创造力呢?根据科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以及创造力能够起到的作用,我认为如下几点是有意义的。
 
第一、保持旺盛的精力。一个新方法,或者新问题的发现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即便是类似话到嘴边了那种近的感觉中,要突破依然很难。年轻人为什么能够有较好的创造力,精力充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病秧子是谈不上什么好的创造力,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旺盛的精力可以让我们在很长时间持续思考一个问题,而只有这样的连续思考才可能在问题突击的时候产生好的效果。就好比,一支军队,不能总是慢腾腾的,需要有冲锋的能力,有时候就是能够跑的快一点,能多跑一段时间,可能就是胜利。八路军装备很差,但是冲锋的速度很快,敌人还没有打几枪,就冲到跟前了,武器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这在和日本人的战斗中作用非常好。用速度来弥补装备的差距。在我们还么有足够好的装备情况下,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点。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创造力强的人都是精力非常充沛的。保持旺盛的精力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保持简单的生活。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地简化生活,当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杂事覆盖了,我们就不要寄希望我们还能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让我们的精力更加集中,思想中也少很多包袱,潜意识中也少了很多隐忧,精力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投入。大多数人到了中年之后,柴米油盐,社会人际等事情太多,精力分散的太多,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科学问题,创造力就表现的不好。简单的生活其实对科研是非常重要的。笛卡尔为了思考自己的问题,特意避开繁华的都市,到了一个乡村小镇。耶稣也不在大城市中,一生都没有离开家乡太远。这些人都是简单的受益者。
 
第三、不断地淘汰知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记住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知识,包括各种理论,各种工具,各种技巧。但是这些东西有时候是好事,也有很多时候是坏事。好不好就看我们能不能在该用的时候用上,不该用的时候彻底忘掉。要学习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拳的时候一样。要把招数彻底忘掉。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就要先把相关的东西忘掉,或者故意的回避。然后再继续思考问题。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把一些看似花哨的知识彻底的扔掉,只记住关键的方法和思想。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认为这些知识对我们做判断很重要,但是有了对于创新很危险。为了创新,可以忘记其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
 
第四、保持足够的自信。活得越久,年纪越大,信心似乎越小。因为看到的世界大了,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也就多了,自信心就越来越小。当然这种自信的内部是一种得失感觉强烈了。光脚的时候没什么可失去的,得到的永远都是收获,但是一旦人到中年,有了稳定的职业和地位,难免就有诸多碰不得的想法。实际上,对于科学来说,它对任何人都是公平,不会因为你是大科学家就变得更友好。实际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保持足够的信心走自己的路,即便失败了,也不是没有什么收获,也许比平稳的风平浪静更有意义。
 
第五、充满足够的好奇心。我们的经验越多,对于新问题的敏感性就越差,这类似传感器一样,有疲劳,有衰老。但是好奇心是对科研至关重要的一种心理,这能使得我们对于好问题,新问题有更好的敏感性,并且能让我们对于新问题上手更快。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小孩子为什么充满好奇心,就在于他们一方面没有先入为主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没有自认为熟悉的东西。假如我们能做到前面所说的忘记一些知识,然后从内心也不要给自己设定标签,不要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领地或者范围,那么好奇心似乎也不难保持。
 
总的来说,如何提高并保持创造力,似乎是每个做科研人的一生的难点。但是上述所说的几条还是很重要的,可能远远不是全部,但是如果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过简单的生活,不断地淘汰知识,保持足够的自信,不断的充满好奇心,创造力也就不至于太差。我们一定是自己没有充分的挖掘自身的优势,一定是被世俗生活羁绊的没有活力,只有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我们才可能有点机会,而那样我们的生活似乎也可能更精彩。
 
[email protected]
2012.05.15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科院自动化所彭思龙,相见恨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