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茶叶潮”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有一种全世界人民都爱的东西,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分别是青花瓷、红茶、苹果手机。

青花瓷的历史在丝绸之路上,这个时间段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阿拉伯世界的帝国发展的也很好,欧洲相对落后。

当红茶成为世界级爆品时,中国到了帝国末年,霸气渐衰,西方的大航海与工业革命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金融与工业奠定了茶的全球基础。

此时荷兰引领世界潮流,带大家喝红茶,后荷兰被拿破仑所灭,英国开始被茶爱上,大洋彼岸的波士顿因茶发动了一次事件,诞生了美国。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中心,茶文化在全世界都淡了下来。美国咖啡文化如火如荼,时代的明珠闪烁在信息化革命后的苹果,乔布斯颠覆整个产业,让苹果手机进入千家万户。

而茶的世界故事,先从亚洲说起。

图片发自App

1

阿拉伯--荷兰--英国

茶叶从中国诞生,先传到日本,成为日本茶道,后与元朝的青花瓷、阿拉伯商人一起传到欧洲。

威尼斯作家拉马歇将阿拉伯商人哈只·马合木的谈话内容加以记录,其中即涉及了中国人饮茶的内容。来东方传教的传教士则最早亲身见闻并尝试饮茶,同时将相关资讯传回欧洲。传教士克鲁兹曾经数次饮茶,他由此介绍说:“如果有人或有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热水……他们也好多次请我喝它。”

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着力开展香料贸易时最早将茶带回了欧洲。当时它是一种极好的稀罕物,是一种美味的饮品,但它并没有成为贸易中的固定商品。

荷兰人随后而来,不断探索新的商品,“携带了存贮良好的干鼠尾草,用它交换中国人的茶叶”。后来,他们“以每磅8便士或10便士的价格在中国购茶”,饮茶之风在荷兰日渐流行。

这样,在全球交流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茶大致经历了资讯传播与实物传播两个阶段,最终为西方所接触。

英国人在东方与茶有所接触后,茶本身也通过荷兰进入了英国本土。

饮茶之风在荷兰逐渐兴起后,隔海相望的英国受其影响。“17世纪30年代,茶由荷兰传到法国,50年代传到了英格兰。”1659年,东印度公司职员谢尔顿曾特意写信请在东方的代理帮助购茶,“用以赠送叔父”,他似乎并不知道本国已经有售。另外,就佩皮斯的记述而言,特意解释茶是“一种中国饮料”,可能此前对茶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

英国政局的变化为茶的传播增加了助力。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斯图亚特从欧陆流亡归来成为查理二世,他于1662年和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进行政治联姻。葡萄牙是欧洲较早接触饮茶的国家,凯瑟琳个人尤其喜好饮茶,时常“在小巧的杯中啜饮”,她的这一爱好很快在宫廷中流行起来。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后詹姆斯二世即位,1688年即发生了光荣革命,从荷兰而来的威廉与玛丽共同进行统治。

因为饮茶在荷兰较为流行,玛丽也嗜好饮茶,经常在宫廷举办中国式茶会。宫廷风尚向来为英国贵族所艳羡,所以饮茶也被贵族所效仿,由此,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中逐渐传播开来。

茶得以进入英国并实现普及是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荷兰从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英国政局的变化无意中增加了传播的效果,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则为其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茶历经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在社会各阶层从上至下逐渐传播开来,英国最终成为普遍饮茶的国家。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肯尼亚开始大肆种茶,成为了现今世界上茶叶出口大国,一个在亚洲,一个在非洲。

图片发自App

2

资本--运输--生产

当中国人意识到福钧从他们手中窃走了一件无价之宝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无法挽回他们的损失了。福钧盗窃得手,促使茶叶以更为低廉的价格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令这件奢侈品彻底平民化,从此以后,全世界都得以享受茶叶的芬芳了。

---《茶叶大盗》

茶叶已经和糖、咖啡、烟草、鸦片一样,跻身世界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日用品行列。尽管茶叶并非工业革命的诱因,但它在英国广受欢迎;随着印度新式茶叶的出现,购茶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大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类全球性日用商品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动力,以茶为例,售价1英镑的茶叶,其采摘时所花费的人工成本只有1便士,而且行销世界各地。它通过销售链条上的每一环,从山中的农场到英国人的住宅,重新分配了这个世界的利益。通过茶叶这种普普通通的药用商品,中国的劳工开始与美国的商人、广州的帕西银行家打起了交道,开始与伦敦的金融家以及正享用早餐的曼彻斯特妇女、儿童有了交集。

茶叶也彻底改变了英国的资本和经济体系,其影响力通过英国在远东的商贸网络迅速扩散。当大英帝国的魔爪伸到包括诸如缅甸、锡兰、东非以及其他适于种茶的地区时,茶叶就变成了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

除了引发了一系列地缘政治后果外,茶叶贸易几乎左右着地缘经济的每一个环节。

运输

到了19世纪50年代,在同等情况下,从中国前往伦敦比起十几年前要快上一个月,茶叶货运方面的竞争令航运时间大为缩短。出于贩运茶叶的需要,最为敏捷轻便的货船出现在海面上;它们的速度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茶叶贸易兴起之初的200年间,只有东印度公司拥有在远东从事商业活动的特权,因而当时从英国出发前往中国的货船全都隶属于东印度公司。那些被称为“东印度人”的船只简直是些慢吞吞的浮动仓库。这些“海上茶叶货车”在泰晤士河和广州之间来来回回。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浮9个月,有时要整整1年,才能出现在民辛巷拍卖行的大厅里。

这就意味着即使船上装载的是白毫和毛尖,其质量上的优势,在抵达英国后也必定荡然无存。尽管旅行家和商人的报告已经指出:“初摘茶”一眼看上去就是制作茶饮的最佳选择,但英国人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新品茶叶”。

19世纪的时光见证了造船工艺方面的突飞猛进。当英国于1815年击败了拿破仑帝国后,战争所带来的压力随之消失,他们不再需要那些武装到牙齿、自给自足到可以在海里漂上老长一段时间而不需靠岸的老式英国战舰了。在和平年代里,船体变得更长,外表变得更光滑,航速也变得更快了。

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的局面于1834年终结,新的贸易公司一个接一个地涌现,抢占利润丰厚的茶叶贸易市场,而向东印度公司发起挑战,后者就像它名下的船只一样,笨重臃肿、效率低下。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为结构更为精密、速度更快的高桅帆船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原动力。

1849年,《不列颠航海条例》(British Navigation Laws)的撤销使得美国造船只得以在中国出入,美国人终于可以直接在英国码头卸下一箱箱中国茶叶了——他们的卸货时间还能比英国造船只提前几周。美国舰船是以1812年战争中出现的快速私掠船的流线式船体为蓝本而设计的,这种船往返纽约和广州之间只需不到100天时间。

出于对航速的渴求,英国的船舶设计师们又重坐到制图板前:他们削减了船头,将船体设计得更窄,让桅杆倾斜化,用这些新创意朝波士顿最好的舰船工程师叫板。

短短20年时间内,在上述三大因素——拿破仑战争的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时代的终结,以及美国船舶开始进入中国——的共同作用下,舰船航速方面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茶叶航运的时间成本也大为缩短。

新式舰船被命名为茶叶快船,只要看到那修长低矮的船身,鱼头形状、好似竖起的刀刃般垂立于水面之上的船头,便能立刻认出它来。这是一种横帆三桅船,“在每一个海员的心目中,它都是一位无瑕的美人。”当时的一位船长评论道。

随着运茶快船的出现,茶叶贸易也变成了一种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每当东方舰队的第一艘斜桅帆船出现在英吉利海峡的海平面上的时候,伦敦市登时万人空巷,大家一齐拥到泰晤士河畔,驻足观赏一年一度的运茶比赛。期盼装载着刚采摘下来的新品茶叶的中国快速帆船的到来。竞赛开始了,一路上,一直到伦敦的每一个海岬上,充当信号的火焰都在熊熊燃烧着。投注开始了,赌徒的手气取决于第一个从帆船舷缘投下的茶叶板条箱在码头上落地的一刹那,英国人对这一竞赛的热情不亚于对赛马结果的关注。

运茶快船如今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帆船,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帆船是工程学和人类进取精神的结晶,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人们再也不需要那种体积大、速度快的帆船了。与远东的贸易所获利润实在太丰厚了,法国人眼红之下,开始动手开凿苏伊士运河。尽管快速帆船是根本无法在运河河道通行的——它们实在禁受不起红海海面上大风的考验,然而蒸汽轮船却能够以比帆船快一倍的速度抵达中国。由于沿途的燃料补给站选址布局合理,乘船前往中国和印度比以往变得更容易了。

到了1869年,随着苏伊士运河开凿完成,因茶叶运输业而生的航海技术革新全都成了历史。野心勃勃的英国商船船队已经不再需要变化无常的风来驱动,它们可以用可靠而稳定的煤作燃料。

生产

茶叶的分量很轻,这决定了运茶商船要用压舱物来保证行驶途中的平稳;在茶叶贸易刚刚兴起之时,大部分时候,压舱物都是由蓝白色的中国瓷器来充当的。尽管商人们对这种商品的估价往往偏低——那些人更喜欢丝绸那样利润巨大的日用品,但人们一致认为,当瓷器填充在装茶叶的板条箱的夹层空间时,它起到的作用与那些“压舱铁”是一样的;而当瓷器沿着船体和龙骨排成一线的时候,还能起到附加效果——可以有效防止船舱漏水。

茶叶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带动了英国瓷器工业的发展,它也成为第一批享受到19世纪机械创新成果的行业之一。在18世纪以前,尚无一家欧洲工厂能制造出能盛开水的陶瓷茶杯。

由于欧洲出产的黏土缺少瓷土所需的必要元素,因而欧洲黏土无法像中国黏土那样用于制作茶杯。中国的瓷器是利用高温烧制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坚固透明的釉,所以具备低廉、耐用的特点。而欧洲的黏土则是在低温环境下烘烤,它们只能覆盖多孔的釉料,这样制成的瓷器更容易破裂。

对更为坚固耐用的瓷器的追求,在英国引发了一场工业竞赛。大约到了1750年的时候,欧洲工厂终于刺探到了瓷器制造工艺的秘诀,借助当时英国工业向机械化转型的契机,一项新的产业随之诞生。

茶叶贸易在依托瓷器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对“异国”之地——中国和东方——的探索热潮。带有浓郁中国艺术风格的图像——垂柳和高耸的宝塔,以及身着长袍、举止娴静的妇人——以印在邮票上或画于进口茶杯的两侧的方式而在西方广为流传。这种充满东方浪漫风情的艺术品对大英帝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大有帮助。它展现了一个未知世界的美好形象,创造出一种优雅迷人的氛围,取代了西方人先前的想法。

图片发自App

3

奶茶-咖啡,立顿-星巴克

对于帝国的宏伟战略而言,茶叶同样是上天的恩赐。它成了英国军队配给标准的一部分,由当地人组成的英属殖民地军队同样享受这一福利。当英军在热带丛林中困苦不堪地行军,寻找着帝国边界的时候,喝上一杯茶就能让他们身心放松,与此同时,还能预防水源性传染疾病。

糖类是大英帝国那错综复杂的经济中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在英国,糖类已经过剩了,而茶饮的普及让糖有了新的伴侣。

加糖的茶饮为大不列颠人提供了便捷的热量来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意味着穷人们已经难以吃到农产品,而茶叶本身并不含有营养价值,喝茶时可以在里面掺上牛奶、蛋白质和糖,这样一杯茶就变成一份廉价而营养丰富的能量来源了。

到了19世纪中叶,“以茶待客”现象的出现首次标志着饮茶这一仪式化行为已在英国社会牢牢扎根。下午茶起初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一项礼仪,随着茶叶价格的逐步走低,这一生活方式开始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习俗。

下午茶时间是一段享受的时光,是拜亲访友的时光,是午餐和晚餐之间的闲谈时光。茶叶是工业革命的助推器,创造了足够多的剩余资本的英国人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他们那些殷实的劳动成果了。

当然,英国还是衰落了,美国接起了世界老大的旗帜。

让我们先看看星巴克的成长史吧

20世纪70年代

首家星巴克咖啡店开张。店名来源于赫尔曼.麦尔维尔所创作的小说《大白鲸》,该部作品描述19世纪的捕鲸故事。对于一家引进世界上最优质咖啡,供给那些饱受寒冷海风侵袭、渴不可耐的西雅图人的店铺来说,“星巴克”这一带有海洋渔业特征的名称真是非常的贴切。

20世纪80年代

霍华德.舒尔茨于1982年加入星巴克。有一次,他去意大利出差,期间,他参观了米兰一些著名的意式咖啡馆,这些咖啡馆的生意之兴隆、文化底蕴之丰富给舒尔茨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从中看出了在西雅图开办这种形式咖啡馆的潜在商机。事实证明他对了——当品尝了拿铁和摩卡之后,西雅图人很快就迷恋上了咖啡。

  20世纪90年代

星巴克没有将自己的领地范围局限在西雅图一市。它先是在美国的其它地区开花,接着又走向了整个世界。其后,星巴克又率先向自己的兼职员工提供本公司股票的买卖权,成为公开上市交易的企业。

21世纪

星巴克的奇迹还在继续,时至今日,星巴克公司已经在35个国家,9000多家连锁店。

在中国,星巴克最初是小资的代名词,从北上广深席卷全国各大城市,成为都市年轻人相聚聊天的最佳场所。

而英国的奶茶,经过与中国茶的结合,也不甘示弱,喝奶茶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喜茶、黄茶、丧茶、及合肥本地的卡旺卡等,大有围猎星巴克之势。

图片发自App

4

古文化--互联网--茶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茶的未来在哪?

答案毫无疑问,是中国式的茶空间,未来年轻人社交场所将会从星巴克奶茶店转移到中式茶空间里来,而这个茶空间也兼具符合现代人性化的设计风格。

其内在逻辑,从前文便可得之,人们喝啥取决于哪里经济最发达,当年大唐大宋最发达,欧洲人跟着我们喝茶。后来英国发达了,全世界开始喝奶茶,中国亦是如此。再后来,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崛起,全世界开始了咖啡浪潮。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即将迎来第三次咖啡浪潮,我觉得不然。

中国崛起已经是事实,文化自信与日俱增,我们的摩天大楼已经超过了美国,中部小城市合肥的高楼大厦已经比科比凌晨4点看的洛杉矶还多,请问还有什么理由喝洋人的咖啡?

文化的自信来自古代,在以前,也许只有极少数前清遗老懂得如何享受古代文人的生活,而现在,互联网在中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让信息传播成为飞速的事情。

古代的文化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播,抖音、快手短视频,各种各样直播APP,让许多传统文化雅集可以穿越阶级、地理的界限,飞入寻常百姓家。

茶空间,作为中式审美、传统艺术的载体,一定会颠覆英伦奶茶、美式咖啡的固有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茶叶之路、英国红茶风之后的第三次“世界茶叶潮”。


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茶叶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茶叶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