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岁的花季年华,价值是多少?或许不是一百万可以说的明白的!
无奈的是花季少女遇害后,凶手在逃,而中间商“滴滴公司”不得不发起一百万的悬赏!
这样的案子,用户的立场,难道我们说的还不够么?又一条生命,又一个家庭的瞬间毁灭!
从平常的立场上来看,凡是搜索一下滴滴+杀人,你会发现惊人的一致,同样发生在男女之间,同样是顺风车!
最近新闻,2016年5月2日晚,深圳24岁女教师搭顺风车返校,遭抢劫,残忍杀害!
2016年9月28日,福建男子嘀嘀打车,20岁女司机惨遭杀害抛尸!
这样的两件案件,教人深思!有司机杀害乘客,也有乘客杀司机!
如果非要说和21岁空姐被杀这起案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就是:
凶手都备好了作案工具!
前两件凶器都是刀子,后一件凶器更让人触目惊心,包括:电棍、胶带、电线等作案工具!
滴滴顺风车,已不仅仅是安全的隐患了,而是成为危害生命安全的致命漏洞了!
这个时候,想起那句很经典的话,留给滴滴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我们的日常出行是这么触目惊心的话。
2
我自己在想,如果不想此类事件的发生,取缔顺风车、快车,要不就是每台车上安装一个乘客报警系统,定期抽查平台上各个车辆的情况!
对滴滴来说,出租车和专车好点,顺风车、快车,司机的素质就参差不齐了,说白了不以开车为营生主业的司机,本质上都很可疑!
就这样,滴滴的漏洞,都在拷问社会、拷问平台,共享经济应该怎么监管?也是难题,但是对于滴滴来说,真的是没有时间了!
因为平台越大,用户越多,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有,滴滴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在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前,将有危险的服务取缔掉;
第二,就以破釜沉舟的心,彻底找到问题的根本。
因为,悬赏一百万追凶,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如果社会、大家对滴滴的内心承受力已超负荷。
3
说到追凶,我这里就瞎操心一下,凶手符合的三个特征,或许是多管闲事,但看能不能帮助案件本身:
①冲动,暴怒,控制欲强:这次凶杀案的丢尸现场,并没故意处理,也没有掩饰什么,死者身上多刀刺杀,下部肢体裸露,有情绪失控的作案痕迹,当然,个人认为(只是个人观点),凶手报复心很强。
因此,凶手现实生活中应该是比较霸道蛮横。
他享受别人关注,但又有突出的专制倾向。
②爱炫耀:从已被人肉出来的凶手支付宝主页而言,头像和背景都是凶手自拍,有超强的自恋情结。
并且,很多时候,这样的人往往自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例如体能好、爱暴力、敢施暴的行为是值得骄傲和炫耀的。
而他们的暴行则是在一次又一次得到释放后被纵容和放大。
③懂伪装:从凶手的个人标签来看,他努力想把自己包装成阳光、健康并充满活力的样子。
其实这里有两层暗示。
第一层暗示,我热爱生活有很强的自律能力,所以,我其实“并不危险”,他希望营造出身边人认为他可靠,不敢相信他会做“出格”的事的假想。
这一层暗示,是伪装。
至于第二层,是他也在捕猎,他一直试图展露一部分的个性,以吸引同样的杀手,或者,寻找愿意参与冒险的玩伴。
这三点,其实反映了一点,在性犯罪和暴力犯罪层面,凶手不是新手。
这一次,不是失控,而是就是要杀人。
4
因此,我要提醒各位一点。凶手这次杀人并弃尸,但这并不是单纯的一起杀人事件。
我建议相关机构可以从以下两点多琢磨。
第一点:在他实施这一次杀人时,他过去一定有过暴力犯罪,但愿这是唯一的被杀害者,搞不好,还有其他受害者,只是没有被发现。
因为,纯冲动犯罪,对于新手而言,还是有心理门槛的,而这个案件,显然是他在多个选择中,选了其中一种,简单说,他或许从乘客上车,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样的心理,是需要时间磨练的。
所以,或许还有一种可能,他之前得逞过,例如施暴后没被受害者告发,从而他会认为杀人本身只是计划的最后一部分,一般只是构思,毕竟,大多数女性靠吓唬就能让他得逞。
第二点:基于凶手的人格和个性,他很有可能是有“犯罪圈子”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杀手的朋友圈”。
他应该有“老师”,那些怂恿他,教导他如何施暴的人。
他应该还有他渴望吸引眼球并试图教唆以加入和他一起犯罪的“伙伴”们,这些伙伴不一定参与了犯罪,但一定听说过他的炫耀和张狂。
当然,最坏的结果就是“团伙犯罪”,这就是更恶的恶了。
写到这,建议警方真的要深挖下凶手的社交圈和朋友圈。
这个案件不是什么冲动犯罪,而是:
有预谋、有计划,并且之前经过训练的,借助顺风车司机的行为角色,要不施暴,要不奸杀。
最后,死者安息。我们远在现场之外,以上也仅是个人拙见,写下这些,也无非求得个人内心一丝平静。
在死者跟前,我们都是马后炮。我们再猜测,有是怀疑。我们再努力,也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