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M,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终究还是看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原因有三,一是名声实在太大了,当初抗拒此书也是这个原因(就像旅游攻略推荐的网红店,看到排起的长龙就放弃了),但随着影响力突破阈值,此书成为了必需项。否则在攀谈时,缺少了部分共同语言;

二是公司VP近日细读了此书,开始在部门内大力倡导。传统公司、IT软件行业,逐渐重视产品经理的概念,从项目经理到产品经理,从项目实施到产品,这个趋势此书也有提及(谈及产品经理的前景,传统行业会产生巨大的需求)。甚至领导在研究如何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理念,落实到部门管理制度中。一开始很是不解,这不是一本讲管理或组织的书籍,产品经理只是公司众多岗位中的一个,如何与管理对应上?读完此书后明白了,关键是以产品经理为载体,传播重视市场、重视客户的理念。公司这两年倡导变革,拥抱变化、拥抱市场,从做了什么到为客户做了什么,一切以市场价值为衡量基准。而这正是产品经理擅长的,连接客户需求与解决方案,PMF。变革的效果,在于能否让各利益方清楚的了解变革的必要性。对于领导,关键在于能找到一个例子、一个载体,借此来清晰传达变革的理念。以我们IT部门为例,近几年实施了大小几十个项目,包括多个千万级别的。系统成功上线了,但上线成功了吗?这往往不是项目经理关心的,给我一个目标、范围、预算,项目经理专注在既定要求下关闭项目。在项目前期对于可行性验证,普遍不够重视。业务用户的问题真的弄清了吗?痛点抓准了?目前业务成熟度、sponsor意愿是否足够支撑?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大家都没有想清楚,为了上系统而做一个项目,要不说项目经理难做,精力全花在填坑上面。而强调产品经理,就是希望能在需求验证与解决方案可行性分析时下功夫,先想清楚了再做,否则精力就要花在不增值的执行环节。而项目后期,系统上线,经过1-2个月运维后,项目经理就卸任了。在甲方,大型系统由BA接业务需求、评估、排序、指导技术人员开发,一般系统则直接由技术人员运维(兼具接优化需求)。公司在实施PLM时,乙方项目一直在打预防针,上线后一年内,先不要看价值,优化到能用就不错了(这还是业界前三产品)。这在互联网C端看来难以想象,从0到1造出来仅是开始,要靠规划与迭代打磨产品。好产品是改出来的。因此传统公司采用产品制,就是让产品经理(往往由原BA、项目经理担当此责)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上线后,产品能给业务带来多少价值,由产品经理全权负责系统。这样也有助于领导的有效把控力,专盯产品经理,月度规划与版本迭代情况;

三是听说2.0相较于1.0,侧重于道,不像1.0讲解了许多操作层面的内容。虽然目前不在互联网行业,但对于产品经理每日要做什么,还是了解的。

回到此书,将产品经理的工作要点,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做了阐述。难得的是作者结合自身及他人经历,分享的案例。并且最后两章,对于创新创业、产品经理升级套路,做了论述。计划3月份跳槽互联网PM岗,对照着能力模型图,打怪升级吧。


读书笔记

PDM,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_第1张图片

  1. 产品关键词与分类

    1. 用心听用户,但不照做             //第一金句。反过来正是我们常犯的。不“听”用户,只是作为传话筒,把用户的要求递给开发。
    2. 不但要听用户怎么说,还要看用户怎么做             //最有效了解用户的方法,有时候业务听起来很复杂、或高深,其实跟着用户旁边一周,门清
    3. 人人都爱提主意 
    4. 用户是产品的一部分;如果你是游戏的免费用户,那你其实是游戏提供给付费玩家的一个功能             //对于过边产品,用户的目的是借由产品与他人发生关系
    5. 产品架构、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产品运营
    6. 想清楚自己肯定不要做什么,就可以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             //用户调研也可采用此办法,直接问用户怎么办当然这行,但我们打算这么办,你觉得呢
    7. 这是一个供给充足、市场细分、用户选择很多的时代,情愿选择让一部分人爱你爱得发疯,另一部分人恨你恨得要死,也不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你还OK,你是个好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产品的调性、品牌的人格化。             //峰值有正有负,总比均值为0好
    8. 核心用户定义得越精准,产品设计、推广等过程中的目标将越明确。

  2. 概念提出与筛选

    1. 可怜的是,很多产品根本没有任何“唤起点”,用户怎么想到用你?这也意味着你还没找到自己的典型场景。所以,只要是一个“点”,就不要怕小,怕的是没有独特性,怕的是不够典型。             //三节课也强调了“典型场景”,梁宁也提到,场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下,景为唤起的情景。产品是被动的艺术,要靠用户在特定情况下,被用户想到去使用。
    2. 先找定一个对手,打透以后再考虑视野和格局,再扩展
    3. 竞品选择
      1. 相似产品,同样的产品功能解决同样的用户需求
      2. 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功能,替代品,调研的不仅是功能,而是用户的深层需求;同样的功能解决不同的用户需求,不同需求场景下,不同的潜在竞品;解决方案经常变,但问题不变,元问题
      3. 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4. 问题和解决方案,不一定先有哪个,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它们的匹配。这才是产品经理价值的本质。             //手上拿着的可能是钉子也可能是锤子,关键是不能因为拿着钉子看啥都是锤子,或拿着锤子哪都,产品经理要专注找到适配的另一方。
    5. 划分用户的目的是为了需求场景的差异化              //三节课提到,用户的作用是为了划分不同的场景、问题,进而提供适配的解决方案。因此这里的用户不是指自然人,而是一种分类维度,需求的集合。
    6. 种子用户

      1. 配合意愿高

      2. 久病成医,有自己的想法,用户顾问              //确实,与一线业务人员多聊聊,往往收获更大。虽然他们提出的方案过于片面,但对于公司、部门的顽疾,看的很透彻。

      3. 忍受力高。不完美的产品,才是迭代的产物

      4. 义务传播

    7. 波特五力模型

      1. 竞争对手竞争能力;市场成熟度、竞争激烈程度;成熟度低,用户教育成本高;竞争高,往行业上游走

      2. 潜在对手进入能力;代表门槛高低

      3. 替代品替代能力;

      4. 供应商/客户议价能力;

    8. 对一类用户、需求、场景的定制,可成就一个产品,形成壁垒,也会因产品基因成为限制。             //类似价值网的概念,大公司创新的窘境,成熟产品创新的窘境。


  3. 需求采集与用户研究

    1. 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说”最大的劣势是“耳听为虚”,怎么解决耳听为虚呢?看他怎么做。“做”的优势就是“眼见为实”,但也有劣势:我们不知道用户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需要再去听他如何说。所以说和做是一对不可分拆的方法,尽量同时用于一次需求采集              //说白了是如何透过表象挖出根因,直接听用户讲原因是什么很难找到root cause,必须先看他们实际怎么操作的,然后据此向他们提问,为什么这么做?这个操作要注意什么?才有可能挖到根因。

    2. 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带入歧途,所以要辅以定量的方法。但是定量会“以表代本”,只能用来发现表面的现象,却无法从中知道背后的原因,做一个定性的访谈,来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3. 需求采集时,是否发生在真实场景中

    4. 临场感,因为需求是带场景的,对体会把握的准确感;变为小白,回滚到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心理状态;回到用户发生需求的场景中,真实的用户不是用户群体              //所以听说TX评审方案时,会注重产品经理对于用户是否摸得透,对用户有感觉,往往抓的准相应的场景与需求。

    5. 需求采集时,用户是否与产品发生互动;用户想象自己是否需要,和真的用过以后是否实际需要,存在出入,通过产品交互发现;电视机需求、洗碗机需求。              //还有是否会为此需求花钱?

    6. 低成本验证

      1. 简化实现

      2. 跑人肉流程去验证              //主干流程线上跑通。分支、异常流程,频率若低的话,先靠人工操作完成。

      3. 让用户低成本体验

    7. 用户想法,存在滞后、惯性              //尤其是惯性,B端产品的替换成本极大。一个shi到不能shi的系统,用了一年习惯了,对于换一个更好体验的系统,会有极大的抵触心理。好不容易习惯了,别换了。

    8. 最重要的用户还是外部的。满足任何战略需要的内部需求时,心里都要时刻想着外部用户,防止本末倒置。战略需要而用户不需要的产品,往往没有好下场。

    9. 用户,抽象到具体到抽象

      1. 假象,目标、核心用户

      2. 用户故事

      3. 真实用户合并特征,人物角色,修正产品概念

    10. 观点与行为、目标与动机、人性与价值观

    11. 产品原则,讨论对错没有达成共识更重要 


  4. 需求分析与Y模型

    1. 产品功能多、选择多,往往是减分项,因为让用户弄不清重点

    2. 没法创造需求,只能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来更好的满足需求 //底层需求,无非多快好省

    3. 成熟市场的竞争,仅仅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是不够的,因为在预期范围内。需满足人性方面的需求,用户没想到的问题

    4.  

      PDM,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_第2张图片

    5. 由用户需求-目标动机-人性需求,要尽可能的深入详尽;由人性需求-目标动机-产品功能,采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案

    6. 产品属性与个人价值,攀梯术              //for用户调研

      1. 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是否与人性建立关联

      2. 情景唤起,假想、回忆

      3. 假设状态缺失后会怎样

      4. 反面攀梯,无法说清做什么的原因,询问不做某些事情或不想产生感觉的原因

      5. 时间倒流对比,让用户反思,与现状对比

      6. 重定向,沉没或重述确认,以鼓励用户继续讲述

    7. 完美不是无一分可增,而是无一分可减              //金句

    8. 用户任务越简单,产品功能的实现越复杂,把简单留给用户              //看来领导是看了这句话,天天说: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9. 面对问题时像新手,一秒变傻瓜,进入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用户视角;解决方案时成为专家,需求本质、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这个讲法很精辟。在听取问题时,不怕像傻瓜一样向用户反复求证,以真正找到问题,哪怕这个阶段可能会问到用户翻白眼;但在提出解决方法时,要体现专业度,适当的以我为中心,前提是你要解决什么我已经清楚了

    10. 问题中心,方法中心

    11. PMF,product/market fit

    12. 产品功能

      1. 需求价值

        1. 广度;潜在客户数*单价;高频低单价抓用户,低频高单价抓利润;有海量用户做基础,低频总量才足够大 //就是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利用互联网边际成本低的特性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

        2. 频度;频率*复杂程度

        3. 强度:可替代性、紧急程度、持续时间

      2. 日常评估时,没法面面俱到,所以通常会先判断成本的瓶颈在哪里,然后用对成本瓶颈的评估来简化完整评估

      3. 流程在效率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不用非做产品,可以人肉流程以验证模式 

      4. KANO

        1. must have

        2. exited to have

        3. nice to have;往往就是用户提出解决方案时能想到的功能

        4. indifferent have

        5. reverse have;用户多边形,因角色存在相斥性,对同一功能存在正向、负向满意度;用户的多样性

      5. 用户需要的东西有时候并不难实现,但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你不是一开始就跟用户接触,就很难知道这些内幕

      6. 优雅降级,全部功能都有,目前必须关闭部分功能,会保留哪些功能?             //目前很多时候都会此思维模式,正向加法不好做,那就反过来假设存在全集,减法怎么做?

      7. MVP阶段,就开始设计独立后台功能

    13. 万能借口

      1. 需求放到二期              //这个用的太烂了,所有人都不信了

      2. 不是目标用户              //烂而好用,很难反驳

      3. 是你的需求还是用户的需求              //还是某位领导的需求?

      4. 你们再去评估一下


  5. 立项与研发

    1. 产品概念测试

    2. NPS 净推荐值

    3. 产品委员会,资源决策的

      1. 概念筛选              //对应可行性分析评审

      2. 立项组队              //对应成立项目组

      3. 上线发布              //对应go/no-go meeting

      4. 营销推广              //对应上线一周后的上线报告

    4. 时刻思考合作者的内在驱动力

    5. 团队问题的具体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参与              //跟人有关的问题,大多如此,在于共识

    6. 产品经理应该和技术人员一起做“预测”,心里想着目标,一起面对变化。最核心的区别是:承诺是技术对产品的责任,预测是两边一起承担责任。             //类比S&OP会议,销售与供应链一起参与做预测


  6. 规划与迭代

    1. 业务规划

      1. 业务定位如果一句话无法说清,那说明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想清楚              //金句,一句话说不清产品定位,说明还没有想清楚

      2. 业务模型

      3. 业务关键点

      4. 多问、多被问

    2. 迭代

      1. 角色简化;

      2. 流程简化;

        1. 主流程:立项会议、需求评审、功能评审、发布上线;

        2. 分支流程:需求变更,日常需求

      3. 文档简化;

    3. 低成本验证,用简单的产品雏形把业务逻辑跑通,再决定是否做客户端。否则上线容易下线难,维护使用量很低的产品,机会成本大,后续新功能也需额外考虑兼容              //因为验证的本质是商业逻辑,而非技术实现手段

    4. 可选的低成本验证方法,文章传播、公关

    5. 用户是产品的一部分,成长成熟后,产品与用户是共生关系


  7. 运营

    1. 用户的需求,不是全满足,满足不完,总会源源不断地出现。需求需要控制,就应该让各种用户“欲求不满”。但控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找出最刚性的需求来优先满足,因为都重要等于都不重要

    2. 验证阶段,反而要控制大量用户涌入。因为大量主流用户,只会给产品一次机会 //B端产品则不是,充分大量测试,不做控制,因为B端产品是主动的艺术,而非被动。这是与C端产品本质的区别。


  8. 创新

    1. 没有落地、实现商业价值,只能叫做新发明、新发现

    2. 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是等权重的

    3. 用户只能提出渐进式创新,而产品经理提出颠覆式创新

    4. 事情是做出来的,想到的idea秘密毫无意义,一定已被无数人想到过,或者尝试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秘密才具有价值              //金句,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很难有独特的想法,关键在于实践落地。

    5. 没找到确定真实的用户需求之前,一定不能开始做              //金句,没想清楚之前,不要做,做也是错的。

    6. 等到你敢拿着产品去见用户时,一定已经晚了              //测试一定要仅可能的早,在你认为已经提前到极致时,再提前些,例如流程没跑通,那可以给用户看静态表单界面,是否是这些字段?

    7. 预测和规划的成本大到,不如直接冲上去干,集体中总会有一个团队成功,快速抢占市场。              //这种现象会越来也少,哪个山头都已经有人了,而小山头细分市场不存在快速抢占。

    8. 产品经理未来看好的点

      1. 对于高级岗位的需求,逐渐细分

      2. 传统行业对于产品经理的需求,由于与互联网联系逐渐密切,巨大的增量市场

      3. 工程师缺乏业务感觉 //不是我们工程师不行,而是被任务压的,硬生生把自己变成执行机器才能完成已有工作。

    9. 尽快做出一个丑陋的产品,追求尽快验证;每周树立一个里程碑,从而保持快速迭代的节奏;初期技术可以外包,产品设计层面不可外包。              //保持迭代节奏很重要,对于团队。即是只是改了样式也是迭代内容。

    10. 认可快死比半死不活更好,死亡是一家公司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Book读书笔记,PDM产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