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这么看,就不容易被忽悠了

看文章这么看,就不容易被忽悠了_第1张图片
看文章这么看,就不容易被忽悠了

我平时比较喜欢吃素。今天老婆在微信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然后哼了声说:“看你还吃不吃这些所谓健康食品。” 我瞄了眼,文章题目是《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

最近我很少看朋友圈的文章了。大部分文章都是鸡汤文或健康养生的文章。因为怕老婆考我文章的内容,还是硬着头皮把《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看完了。顺便谈谈我是怎么评估一篇文章的。

我想如果把文章按可读性和长期价值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四种:


看文章这么看,就不容易被忽悠了_第2张图片
文章价值的汉堡模型


1. 理想汉堡型

这种文章看起来通俗易懂,有趣又有料,文章有条理,逻辑无懈可击。这些文章值得做笔记。有的文章,你看了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按这些文章说的去做,在经过刻意练习后,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会得到迅速提升。这类文章的一个例子是那些好看的,有案例有条理的干货文。

2. 素食汉堡型

这种文章粗看不好看,但你如果静下心来慢慢一句一句读,则能收到理想汉堡型文章同样的效果。其问题是很干燥,食之无味。这类文章比如有的计算机程序员写的教程文章。

3. 好吃的垃圾汉堡型

这类文章是看起来有故事,有趣的鸡汤文。但这类鸡汤文有的可能故事是胡编乱造,或者故事跟要讲述的道理貌似有相关,实则风马牛不相及。

4. 不好吃的垃圾汉堡型

这类文章基本就是七拼八凑的励志鸡汤文,看起来枯燥无味,看完了也不会有任何益处。虽然这类鸡汤文的句子有很多是名人名句,但是读者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感悟,不会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对于已经有亲身体验并明白了该句意义的人,那也没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以《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为例,说说我是怎么评价一篇文章。

1. 作者。我一般会先看作者是谁,然后看其权威性和可信度。这篇文章的作者处就写了公众号的名字“道家XX"。这些养生类文章的特点是大部分文章只署公众号名,一般是转发或抄来抄去的。如果有署名,一般也会写下作者的简介。如果作者的资历与文章的主题不太相关,那文章的可信度就差点了。

2. 相关定义。这篇文章写养生,养生的定义众所周知,我就不纠结了。最近经常会看到题目为”不要跟层次不同的人XXX"的文章。这类文章并没有对什么是层次以及在具体什么范畴的层次上做出解释。层次的不同可以指拥有财富的数目上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不同,情商高低的不同,这类文章一般连定义都没说清楚,就拿一堆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象一个没有根基的房子,随便风一吹就能倒了。

3. 数据和事实的可靠性。这篇文章为证明自己关于不要过份走路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

一个杭州的刘先生“每天走一万五,走出滑膜炎”;

一个张阿姨“日行2万步,膝关节积液”。

先不说这些事的真实性,仅仅这几个个例并不能证明每天走两万左右的路的危害性。因为走路的大爷大妈多了去了。

4. 逻辑。这篇文章大部分内容的逻辑没问题。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叫《王阳明:你对了,世界就对了》的鸡汤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

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

冀元亨搜肠刮肚,动用一切知识,也只拼出了山东六国,然后无奈地望着老师。

阳明微微一笑,把纸片交给了书童。

冀元亨内心不以为然,我都拼不起来,这个书童又如何能拼起来。

谁料,书童全然不看战国地图,而是把纸片翻了过来,那是一幅刘向(《战国策》作者)的画像。

书童笑着对冀元亨说,只要把人(画像)拼起来,这地图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顿时领悟,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世间所有事情不必外求,都在自己心里,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

这逻辑有点不靠谱,地图的另一面是人像,你可以推出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可是如果另一面是画的一头猪呢?

5. 作者的立场。很多文章的主观性太强,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定好,然后就凑各种以偏概全的事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折寿!》这篇文章,我基本可以归到不好吃的垃圾汉堡型,因为对我本身没有什么用处,文章也没什么趣味。

你们觉得我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汉堡型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文章这么看,就不容易被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