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观后感

      忙完课题组的稿子,抱着呵呵看《嗝嗝老师》。呵呵白天没有睡觉,没看一会,她就在我怀里睡着了。

泪点

        办公室的妹妹们看《前任3》狂吃芒果那一段,哭得稀里哗啦,没有get到我的泪点。看《嗝嗝老师》时,我哭了很多次。

        幼年的嗝嗝老师因为妥瑞氏症,(神经系统的疾病,面部抽搐,打嗝,发出“哇哇”的声音,不能控制。)被学校要求休学,父母因为她而争吵,她一个人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往自己嘴巴里塞卫生纸以阻止自己“打嗝”。

        成年的嗝嗝老师终于在母校应聘成功,成为老师。校长问她,以她的先天条件,为什么非要当老师。原来,幼年的嗝嗝老师在学校庆典上不停地打嗝,发出怪声。当年母校的校长,邀请她上台。问她为什么会发出怪声。小嗝嗝老师在台上向校长解释妥瑞氏症。校长问她需要什么帮助。她说不需要,只要能被平等对待,继续上学就可以了。校长接下来的一番话,影响了嗝嗝老师的一生,也让她最终成为嗝嗝老师,嗝嗝校长,用教育影响更多的人。

关于教育

        从《起跑线》、《嗝嗝老师》及其他印度影片,能发现印度的教育问题,如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富人服务。穷人能拥有的教育资源匮乏,能走出自己的阶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起跑线》中,主角一家最终决定舍弃在贵族学校(为富人服务的机器)就读的机会,让孩子在贫民窟学校就读,释放孩子天性。

关于人

        虽然国度不一样,但人类有共性。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人的发展。对人及人性的了解程度,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决策。当人,被物化,分层,甚至阶级固化,如,《嗝嗝老师》中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们,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因为,家庭的贫困像泥潭一样,拉扯着他们。

关于分数

        学生分数的嗝嗝老师,成为学校是否让她留下来的唯一标准。事实上,一个能唤醒学生生命力的老师,分数只是附属品。因为,人是天生会学习,爱学习的。相较于分数,持久地学习兴趣,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人生态度,更可贵。

关于不完美

        嗝嗝老师的不完美,外化在打嗝声里。但最后,她抽搐着打嗝,成了她独特的风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嗝嗝老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