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如千阳般灿烂!

我们数不清喀布尔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喀布尔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个关于阿富汗在战争中晃荡了30年的故事,虽然并非真实,却比真实更真实!

玛丽雅姆是一个“哈拉米”,就是私生子!

她从小和妈妈生活在被亲生父亲遗弃的破败小泥屋里,受到最多的“教育”就是妈妈没完没了的抱怨和咒骂,但谁也阻挡不了孩子向阳的心。她喜欢乐观慈祥的法苏拉赫毛拉(毛拉:阿富汗语言中“老师”的意思),更热爱每周来看自己一次的父亲。即使父亲送她礼物只是为了赎罪,即使父亲给她描绘着精彩绝伦的外面世界却从未带她去看一眼,即使父亲腰缠万贯她却只能过贫困潦倒的生活……就因为她是一个哈拉米!

她不相信母亲说的任何一句关于父亲的坏话,即使那是真的;她相信父亲任何一句懦弱背后的谎言,即使那只是给她安慰。

她从来不知道现在的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直到有一天她的任性让她明白了生活可以多么残酷。

那是她15岁的生日,她为了让父亲实现一句谎言而跑到城里,被拒在父亲那栋宫殿般的别墅门外,苦等了一夜。第二天趁门卫不注意她溜进了院子,却看到了她最想看到又最不想看到的人——她的父亲。她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她终于知道在父亲心中自己只是哈拉米的事实,她终于知道妈妈说的一切残忍的话竟然都是真的。心如死灰的她回到现实,看到的却是母亲吊在树上的尸体。

她被迫远嫁喀布尔,丈夫是个比自己大将近二十岁的鞋匠,有着几近变态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从此,她的人生都变成了“苟延残喘”,因为她流产了,而且惯性流产!

忍——不是忍让,甚至不是忍耐,而是忍受——是玛丽雅姆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最能派上用场又最不该派上用场的素质。

莱拉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虽然没有太多母爱(因为母亲的心一直牵挂着战场上的两个儿子),但是父亲的开明让她过得很温馨,有三五好友,还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最重要的是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圣战持续爆发,苏联人被打败,但是喀布尔却没有因此和平,甚至恶化成人间地狱,刚才还见面的好朋友下一秒就被炸得粉身碎骨,14岁的莱拉深刻的感受着战争的惨绝人寰。塔里克一家要逃亡了,莱拉的母亲却因为思念死在战场上的两个儿子顽固地不肯搬家,情投意合的小情侣被迫分开。而命运从来不会轻易罢休,十几天后莱拉终于盼来了母亲的点头,却在搬家的时候被一颗流弹炸得家破人亡,莱拉幸免,被邻居——已三十来岁的玛利雅姆夫妇所救。

故事,终于真正开始了。

莱拉为了保住塔里克的孩子而嫁给玛丽雅姆的混账老公拉希德,两个完全不同思想、不同世界的女人的命运最终绑在了一起。那是1992年,苏联已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富一代正在崛起,美国稳坐超级大国的宝座……全世界都在蓄势待发,而阿富汗,还在所谓的圣战之中,他们还处于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的时代,女人处于绝对没有任何权利的时代,女性出门不仅要带布卡(只露双眼的女性服装),还一定要有男性陪同,否则你会挨打;受教育、出去工作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夸张的程度到了几乎没有医院给女性看病,结果莱拉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是醒着剖腹产;法庭上的证人如果是女性则必须要两个人才能成立,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玛丽雅姆的悲惨结局......

玛丽雅姆习惯了忍受一切暴行,而莱拉却习惯了抗争一切不公。

老公的虐待,塔利班的毒打,失败的逃亡,几斤濒临死亡的绝望,饥荒,骨肉分离......玛丽雅姆和莱拉遭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就是当时阿富汗的日常。

面对战争,人们往往才更会珍惜生命,所以玛丽雅姆和莱拉一直坚韧的活着。塔里克最终回来和莱拉重聚,然而幸福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莱拉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玛丽雅姆;而玛丽雅姆,直至死亡,仍旧被迫接受着不公,这一次是整个国家对她施暴,因为她做了一件极为英雄的事——她杀了拉希德,为了救莱拉。她终于突破了自己,即使付出生命,但她心甘情愿,而且略微感觉幸福,因为她拯救了自己的亲人,也拯救了自己,她终于,不再被世俗的偏见约束,她终于,为自己勇敢了一次。我们没有玛丽雅姆那么磨难的经历,但我们都应该像玛丽雅姆般顽强。

莱拉终于得以远离战乱的喀布尔,幸福触手可得,而最后她又选择了回来,回到那个和玛丽雅姆遭受一切苦难的地方,那个令她失去亲朋好友的地方。因为,她愿意竭尽全力拯救那个千疮百孔的城市,她希望所有的伤害都能得到救赎,她渴望看到曾经最黑暗的地方也能被照耀得如千阳般灿烂。

我们不得不相信命运,所以一定会遭受你自认为无法接受的苦难,而正是我们需要相信命运,所在在命运打盹的时候,我们必须绝处逢生!我们的人生不如莱拉那般波折,但我们的内心都应该如莱拉那般灿烂!

卡勒德·胡塞尼的名作《追风筝的人》家喻户晓,而《灿烂千阳》略显低调,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带来的震撼,在现代社会战乱最频繁、压迫最严重的地区,阿富汗的人民顽强而坚韧的活着,这不是人生的奇迹,而是人生的本性:活下去,活成千阳般灿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该如千阳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