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月,我参加大学校友聚会,席间,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学长H把我介绍给了他的一个大客户Z总,交谈得很愉快。校友会的活动结束后,Z总说找个地方一起喝茶,有个项目想聊一聊。
原来,Z总是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景观公司的老板,主要是帮国内一些有名的地产公司做景观设计、施工和绿化养护的,客户有万科、华润置地、龙湖地产等。因为公司经营得比较好,每年的利润都在持续稳定增长,现金流也比较宽裕,他打算抽出一部分资金做投资,几番思量,最终选了一个健康环保项目,资金已经众筹到位,部分资源也已经联络好,现在,就差一个好的团队做运营了。于是,他想到了我。
通过学长的介绍,他知道我先前是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有营销、策划方面的经验,目前在一家环保公司工作,对环保健康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加上言谈之间,觉得与我投缘,最重要的是他认为我年轻、有活力、主观能动性强,能够认真踏实地做事情。当场就决定挖我去帮他运营这个项目。
他说:“有兴趣吗?你来帮我做这个项目的运营吧,薪资和待遇绝对会让你满意。”
我当时很惊讶,第一次遇到聊个天就聊出一份工作邀约的情况,但还是很快地反应过来,说:“Z总,这个太突然了。你的这个项目,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运营好的话赚钱是一件没有悬念的事情。但是,我这份工作换了也没多久,还没有跳槽的打算,所以,可能要辜负你一番好意了。”
一般来说,我是一个很直接的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喜欢弯弯绕绕的,当时也一样。但Z总并不了解我的为人,以为我这一招儿是以退为进、自抬身价,他很爽气地说:“你现在年薪多少啊?我给你开双倍,运营这个项目的公司成立后,我会给你一定的股权,不会给你忽悠人的期权,你看怎么样?”
我更惊讶了,本能地“啊——”了一句。
他看我一时之间决断不了,便说:“这样吧,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考虑一下。这个是我的名片,你可以到我的公司来参观,随时欢迎。”
作为一个非“211”和“985”院校的本科生,毕业后又一直跨专业就业的无名小卒,遇到这么好的条件好像是没有什么理由拒绝,可我还是回绝了。
William辗转知道了这件事情,跑过来问我:“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试试看?”
我说:“很简单啊,虽然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我也不想砸了自己这块招牌。我没有十足把握做成的事情,就不想应承下来,有些事情,要么就不做,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Z总知道我的心理后,跟我开玩笑地说,难道不相信我看人的眼光?
我说,我不是不相信您,我只是太了解我自己。
别人开了这么好的条件挖我,这是机遇和挑战,也更是一种诱惑。
双倍年薪、股权、独立运营,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吸引力。可是,我呢,不过是一个毕业三年左右的职场新人,思维、眼界和能力都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揠苗助长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将来,我把项目做好了自然是皆大欢喜,万一我没做好呢?辜负了Z总的一番期望不说,还打击了自信、坏了招牌,毕竟,站得越高跌得越重。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能力与他的位置是匹配的,等你的能力到位了,自然能坐到你想坐的位置,你现在做不了你想做的事情,坐不到你想坐的位置,不过是能力不够而已。
只要一个人,聪明勤勉,认真做好该做的工作,且愿意敞开胸怀拥抱新生思维和事物,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他想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拥有一片独立的天地,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去抵挡一些机遇与凶险并存的诱惑。
对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最初的五年,是你拉开与别人差距的最佳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比高薪、高位更能吸引我们的应该是眼界和能力的提升,因为它们才是你将受益终身的东西。
(二)
这几年,“大健康”领域范畴内的创业项目似乎特别多,我的朋友Andy就做了一个国际医疗的项目,想把国内的高端病人,尤其是一些富豪,与美国顶尖的医疗资源对接,目前项目已经运营有半年的时间了。
7月前后,Andy找到我,说:“国际医疗的项目要开始在国内做推广了,现在处于前期策划筹备阶段,你帮我做一个全案的策划,这次不是义务劳动,费用不会少你的。”
我说:“这个项目我不能接,我做不了。全案的策划,我本身做的就少,而且最近公司里面很忙,经常加班,我没时间帮你写方案。”
他说:“那你帮我推荐一个朋友吧,你应该认识很多广告公司的策划吧。”
然后,我就把这个活儿介绍给了阿洛。我知道她明年计划去欧洲玩一趟,正在想办法接私活存钱。结果阿洛也回绝了这个事情。
我说:“为什么啊?你们公司不是经常做全案的,你应该没问题的啊?”
她说:“可是我自己独立做的全案少啊。最关键的是,全案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做下来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作为基础,核心概念出来后,延展具体的执行手段时,还要预先评估好不同手段在不同渠道的效果,没有一个团队就做全案简直是胡闹,除非那个人本身在广告圈的资历很深、策划方面很厉害。”
当然原因还不止这些。
阿洛说她只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这笔钱也是能赚下来的,只是她这个策划案做得不好的话,以后再想从我这个朋友Andy这里接活就很难了,只赚到了一个案子的费用,却毁掉了一个潜在的大客户,这笔账不划算。
说完,她还给我抛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媚眼,阿洛也是一块招牌,哈哈……
原来,她也知道了“招牌”的这个梗。
接着,她跟我说了另外一个故事。
她的朋友S,从广告公司跳出来以后去了甲方公司的市场部,今年S的公司要重点推一款新产品,打算拍一个产品宣传视频,在一些重要的渠道投放。当时S找了四家供应商,筛选下来,保留了其中报价比较实在、质量也相对靠谱的两家,打算让老大选。
可是,半路杀出来老大的一个朋友,在上海某个电视台工作的导演L,说他就是专业拍视频的,与其把这个活儿交给别人,不如交给他拍,而且他家一直在用S公司的产品,对产品本身的感知和理解力一定比外面那些从未合作过的影视公司要好。
为了拿到这个项目,L一再表示,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是一定会拍好的。
最后,L拿到了这个项目。万万没想到的是,L拍的这个视频一塌糊涂,产品视频最终呈现的效果,与S所在公司的品牌和产品的协调性完全不一样。
S的老板说,这样的一个视频,完全不能用,他宁愿放弃,也不会投放市场的。
原先,L接下这个活儿的时候,就已经放出口风,说他这次拍得好的话,以后其他产品的宣传片也可以找他。可结果呢,大家都心知肚明,S的公司是再也不可能找他拍了,至少在他们公司,这个视频制作供应商算是被永久封杀了。
后来,S跟阿洛说,其实这个导演好歹也在这个圈子混了那么多年了,在国内也是拿过奖的,自己拍这么个作品出来,简直就是打脸。如果不是他徒有虚名,自己也就这个水平了,那就是他这次纯粹是为了赚钱,随便瞎拍拍应付了事。可不论他最初的动机是什么,都再也不会找他拍了。
市场上的任何一件商品,除去断货和限量版的情况,它都是有标价的,都是花了钱就能买到手的。但品牌不一样,一来,品牌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二来,品牌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如果品牌真的这么容易做,中国也不会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还摘不掉一顶Made in China的帽子。
同样的道理,你的薪水是有价的,但你在圈子里的名声却是无价的。
在职场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做好一块招牌很难,做坏一块招牌却很简单。永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时利益,而毁了自己将随着时间不断增值的招牌。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文摘自林夏萨摩畅销书《20几岁,你为什么害怕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