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段老师

近来喜欢怀旧。日复一日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突然特别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脑海中常常浮现出我的那些可爱的老师们。教英语的钱老师在前面已有介绍,今天要说的是语文老师段天祥。

1988年秋,天池乡中主体教学楼落成,全乡的初中学子汇聚一堂,享受着全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新成立的乡中有16个教学班,当时的办学规模,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的。段老师那年刚从渑池高中毕业,代我们班的语文课,虽不是我们班主任,却胜过班主任的影响。

印象最深刻的是,段老师敦实的身材,黑红的国字脸,几颗大大的青春痘占据了脸上的显要位置。稍一激动,几颗痘痘愈发红涨。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他那张夸夸其谈的嘴,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在几位任课教师中,他是最富有个性的一位。

那时虽然在乡中,但老师们大多还是民师。遇到农忙时节,老师们还要下地干活,对教学工作便会有所放松。段老师虽也是民师,却是所有老师中最尽职尽责的一个。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作文批改,他都做得一丝不苟,而且要求特别严格。看到我们语法知识基础差,利用星期天义务为我们补课;1988年的整个秋假,我们和初三毕业生一起到校补课,补的全是语文。初三老师有补课费,而段老师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

我的好多语法知识,诸如句子成分和各种复句,都是在段老师那儿第一次听到学到,并沿用至今。什么“主要成分主谓宾,修饰成分定状补”,拟人、夸张、排比,一语双关等,全是段老师假期给我们“恶补”的。有了这些知识做支撑,我们班的语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离段老师的内心期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于是,我们又开始狂练写作。

有一个星期,我们全部时间都在写作文。段老师把能想到的题目全部罗列出来,让我们一个接一个练习。有真事写真事,没有真事就现编,规定时间必须完成——到时间老师就会随机点将,起来朗读自己的大作!没写完站起来,拿着空作文本也要说一说创作思路。如果什么也说不出来,就给大家鞠个躬或表演一个节目。当老师开始扫视大家准备提问时,恨不得把自己藏进桌斗里。最疯狂的时候,我们一节课写过两篇作文。为了填补写作素材的空缺,同学们下课后聚在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彼此可怜巴巴的构思和写作素材……

我们那时真的是又恨又怕,但没有一人逃学回家:我们的父母没说什么,但在内心感谢这位“啥也不图”的老师;我们虽然失去了自由的假期,却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就这样熬过了半个月的补课时光,发现我们原来都是编故事的行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我不再惧怕。有时在作文时,还能尝试运用各种修辞。这些进步,当然归功于段老师当初对我们近乎疯狂的训练。

假期尚且如此,平时的语文课堂就更不会放松了。完成了作文训练和语法练习,段老师又开始着力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乡中没有图书室,段老师把他能借到的书全借来发给我们看。有时是学校老师们新订的杂志,有时又是搜罗来的几部名著,需要格外爱惜。书一拿来,我们就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看,看后还要讨论,说说自己的见解。段老师每次都会参与进来,往往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脸上的青春痘也跟着“大红大紫”起来。

第二学期,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因家事请辞,段老师接任班主任工作。除了学习,对各项活动也是热情高涨。记得一次布置教室后面的园地,我们全班停课准备。画画、写字、剪纸等不拘一格,人人必须有作品。89年春天,学校组织作文竞赛,段老师自然不敢马虎,又是星期天恶补一通。可惜我们成绩平平,让老师好生烦闷。又一天,其他班级学生写了一首诗,在教师办公室里诵读受到夸奖。段老师那个羡慕嫉妒,到班里各种激将法,恨不得把我们全培养成诗人作家,好让他也在同事面前炫耀一下。

第二年,我有幸再次分到段老师的班。段老师对待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除了语文,其他各门功课都想争先。我曾代表班级参加数学竞赛,只得了第三名,数学老师倒没说什么,段老师却充满了失意和遗憾,让我自己也觉得对不起老师和整个班级。那年元旦联欢,段老师热情高涨,让我们一连停课几天做准备。剪贴窗花、排练节目、借道具、节目彩排,集资买水果瓜子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元旦那天晚上,不仅请来了照相馆的摄影师,还邀请了任课老师参加,同时特邀全校所有会唱歌跳舞的学生来助演。这在当时的农村中学,这可是别开生面且极其大胆的举动。

段老师自己是文学爱好者,语文功底相当深厚,学生时代就有文章见诸报端。我至今记得他的一篇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发表在当时的一本畅销杂志上。鉴于此,他特别注重我们的习作创新,隔三差五就问我们要“佳作”,同时要求我们写日记,他不定时批改。我记日记的习惯,就是从段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开始的。记得一次晚自习,段老师又逐个询问我们是否有新作,一位杨姓女生小声说“没有”。不料老师却故意话锋一转,说道:“煤油?你想的太好了!现在煤油可是短缺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注,当时煤油确实紧张,需要按人头凭票购买)接下来,又开始滔滔不绝地即兴演讲,令我们茅塞顿开。

当时的乡中校园里,还有几位特别有文采的老师,他们还共同创办了“芳草地”文学社,专门发表学生们的“佳作”。《芳草地》小报每周一期,是老师们自己刻写蜡纸油印的。要是谁的作文被登上,霎时间变成校园里的大明星,走在路上都会备受注目。校园里顿时掀起了文学热,同学们对语文的偏爱胜过其他所有学科。

可惜初中毕业后,我便再没见过段老师,后来听说他在郑州过得挺好。如今我已踏上讲台24个春秋,深知教育不易,也更怀念当初的几位恩师。

此时此刻,我想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您,段老师!

想起段老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起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