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学习要点(一)

python学习要点(一)_第1张图片

我的个人博客排版更舒服: https://www.luozhiyun.com/archives/264

列表和元组

  • 列表是动态的,长度大小不固定,可以随意地增加、删减或者改变元素(mutable)。
  • 而元组是静态的,长度大小固定,无法增加删减或者改(immutable)。

如果你想对已有的元组做任何"改变”,那就只能重新开辟一块内存,创建新的元组了。

如下:

tup = (1, 2, 3, 4)
new_tup = tup + (5, ) # 创建新的元组new_tup,并依次填充原元组的值 new _tup (1, 2, 3, 4, 5)

l = [1, 2, 3, 4]
l.append(5) # 添加元素5到原列表的末尾 l [1, 2, 3, 4, 5]

列表和元组存储方式的差异

由于列表是动态的,所以它需要存储指针,来指向对应的元素。另外,由于列表可变,所以需要额外存储已经分配的长度大小,这样才可以即使扩容。

l = [] 
l.__sizeof__() // 空列表的存储空间为40字节 
40 
l.append(1) l.__sizeof__() 
72 // 加⼊了元素1之后,列表为其分配了可以存储4个元素的空间 (72 - 40)/8 = 4 
l.append(2) 
l.__sizeof__() 
72 // 由于之前分配了空间,所以加⼊元素2,列表空间不变
l.append(3) 
l.__sizeof__() 
72 // 同上 
l.append(4) 
l.__sizeof__() 
72 // 同上 
l.append(5) 
l.__sizeof__() 
104 // 加⼊元素5之后,列表的空间不⾜,所以⼜额外分配了可以存储4个元素的空间

但是对于元组,情况就不同了。元组长度大小固定,元素不可变,所以存储空间固定。

列表和元组的性能

元组要比列表更加轻量级一些,所以总体上来 说,元组的性能速度要略优于列表。

Python会在后台,对静态数据做一些资源缓存资源缓存(resource caching)。通常来说,因为垃圾回收机制 的存在,如果一些变量不被使用了,Python就会回收它们所占用的内存,返还给操作系统,以便其他变量 或其他应用使用。

但是对于一些静态变量,比如元组,如果它不被使用并且占用空间不大时,Python会暂时缓存这部分内存。

由下面例子元组的初始化速 度,要比列表快5倍。

python3 -m timeit 'x=(1,2,3,4,5,6)' 
20000000 loops, best of 5: 9.97 nsec per loop 
python3 -m timeit 'x=[1,2,3,4,5,6]' 
5000000 loops, best of 5: 50.1 nsec per loop

字典和集合

集合和字典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集合没有键和值的配对,是一系列无序的、唯一的元素组合。

如何访问、使用就不说了,说两个注意点:

  1. Python 中字典和集合,无论是键还是值,都可以是混合类型
s = {1, 'hello', 5.0}
  1. 字典访问可以直接索引键,如果不存在,就会抛出异常;也可以使用 get(key, default) 函数来进行索引。如果键不存在,调用 get() 函数可以返回一个默认值。
d = {'name': 'jason', 'age': 20}
d['name']
'jason'
d['location']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KeyError: 'location'

d = {'name': 'jason', 'age': 20}
d.get('name')
'jason'
d.get('location', 'null')
'null

字典和集合的工作原理

字典和集合的内部结构都是一张哈希表。

  • 对于字典而言,这张表存储了哈希值(hash)、键和值这 3 个元素。
  • 而对集合来说,区别就是哈希表内没有键和值的配对,只有单一的元素了。

老版本 Python 的哈希表结构如下所示:

--+-------------------------------+
  | 哈希值 (hash)  键 (key)  值 (value)
--+-------------------------------+
0 |    hash0      key0    value0
--+-------------------------------+
1 |    hash1      key1    value1
--+-------------------------------+
2 |    hash2      key2    value2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哈希表的扩张,它会变得越来越稀疏。举个例子:

{'name': 'mike', 'dob': '1999-01-01', 'gender': 'male'}

那么它会存储为类似下面的形式:

entries = [
['--', '--', '--']
[-230273521, 'dob', '1999-01-01'],
['--', '--', '--'],
['--', '--', '--'],
[1231236123, 'name', 'mike'],
['--', '--', '--'],
[9371539127, 'gender', 'male']
]

这样的设计结构显然非常浪费存储空间。

为了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现在的哈希表除了字典本身的结构,会把索引和哈希值、键、值单独分开:

Indices
----------------------------------------------------
None | index | None | None | index | None | index ...
----------------------------------------------------
 
Entries
--------------------
hash0   key0  value0
---------------------
hash1   key1  value1
---------------------
hash2   key2  value2
---------------------
        ...
---------------------

在新的哈希表结构下的存储形式,上面的例子就是这样:

indices = [None, 1, None, None, 0, None, 2]
entries = [
[1231236123, 'name', 'mike'],
[-230273521, 'dob', '1999-01-01'],
[9371539127, 'gender', 'male']
]

插入操作

每次向字典或集合插入一个元素时,Python 会首先计算键的哈希值(hash(key)),再和 mask = PyDicMinSize - 1 做与操作,计算这个元素应该插入哈希表的位置 index = hash(key) & mask。

如果哈希表中此位置是空的,那么这个元素就会被插入其中。而如果此位置已被占用,Python 便会比较两个元素的哈希值和键是否相等。

若两者中有一个不相等,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哈希冲突(hash collision),意思是两个元素的键不相等,但是哈希值相等。这种情况下,Python 便会继续寻找表中空余的位置,直到找到位置为止。

删除操作

对于删除操作,Python 会暂时对这个位置的元素,赋于一个特殊的值,等到重新调整哈希表的大小时,再将其删除。

为了保证其高效性,字典和集合内的哈希表,通常会保证其至少留有 1/3 的剩余空间。随着元素的不停插入,当剩余空间小于 1/3 时,Python 会重新获取更大的内存空间,扩充哈希表。

函数变量作用域

局部变量

如果变量是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就称为局部变量,只在函数内部有效。一旦函数执行完毕,局部变量就会被回收,无法访问。

对于嵌套函数来说,内部函数可以访问外部函数定义的变量,但是无法修改,若要修改,必须加上 nonlocal 这个关键字:

def outer():
    x = "local"
    def inner():
        nonlocal x # nonlocal 关键字表示这里的 x 就是外部函数 outer 定义的变量 x
        x = 'nonlocal'
        print("inner:", x)
    inner()
    print("outer:", x)
outer()
# 输出
inner: nonlocal
outer: nonlocal

如果不加上 nonlocal 这个关键字,而内部函数的变量又和外部函数变量同名,那么同样的,内部函数变量会覆盖外部函数的变量。

def outer():
    x = "local"
    def inner():
        x = 'nonlocal' # 这里的 x 是 inner 这个函数的局部变量
        print("inner:", x)
    inner()
    print("outer:", x)
outer()
# 输出
inner: nonlocal
outer: local

全局变量

全局变量则是定义在整个文件层次上的,可以在文件内的任何地方被访问,但是不能在函数内部随意改变全局变量的值。
例如:

MIN_VALUE = 1
MAX_VALUE = 10
def validation_check(value):
    ...
    MIN_VALUE += 1
    ...
validation_check(5)

#输出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MIN_VALUE'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因为,Python 的解释器会默认函数内部的变量为局部变量,但是又发现局部变量 MIN_VALUE 并没有声明,因此就无法执行相关操作。

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函数内部改变全局变量的值,就必须加上 global 这个声明:

MIN_VALUE = 1
MAX_VALUE = 10
def validation_check(value):
    global MIN_VALUE
    ...
    MIN_VALUE += 1
    ...
validation_check(5)

如果遇到函数内部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同名的情况,那么在函数内部,局部变量会覆盖全局变量,比如下面这种:

MIN_VALUE = 1
MAX_VALUE = 10
def validation_check(value):
    MIN_VALUE = 3
    ...

闭包

闭包中外部函数返回的是一个函数,返回的函数通常赋于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可以在后面被继续执行调用。

比如,我们想计算一个数的 n 次幂,用闭包可以写成下面的代码:

def nth_power(exponent):
    def exponent_of(base):
        return base ** exponent
    return exponent_of # 返回值是 exponent_of 函数
 
square = nth_power(2) # 计算一个数的平方
cube = nth_power(3) # 计算一个数的立方 
square
# 输出
.exponent(base)>
 
cube
# 输出
.exponent(base)>
 
print(square(2))  # 计算 2 的平方
print(cube(2)) # 计算 2 的立方
# 输出
4 # 2^2
8 # 2^3

这里外部函数 nth_power() 返回值,是函数 exponent_of(),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面对对象

函数

静态函数:与类没有什么关联可以用来做一些简单独立的任务,既方便测试,也能优化代码结构。静态函数可以通过在函数前一行加上 @staticmethod 来表示。

类函数:第一个参数一般为 cls,表示必须传一个类进来。类函数最常用的功能是实现不同的 init 构造函数,类似java中的构造器。类函数需要装饰器 @classmethod 来声明。

成员函数:是我们最正常的类的函数,它不需要任何装饰器声明,第一个参数 self 代表当前对象的引用,可以通过此函数,来实现想要的查询 / 修改类的属性等功能。

例子如下:

class Document():

    WELCOME_STR = 'Welcome! The context for this book is {}.'

    def __init__(self, title, author, context):
        print('init function called')
        self.title = title
        self.author = author
        self.__context = context

    # 类函数
    @classmethod
    def create_empty_book(cls, title, author):
        return cls(title=title, author=author, context='nothing')

    

    # 成员函数
    def get_context_length(self):
        return len(self.__context)
    

    # 静态函数
    @staticmethod
    def get_welcome(context):
        return Document.WELCOME_STR.format(context)

 

empty_book = Document.create_empty_book('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 'Professor Sheridan Simove')
 

print(empty_book.get_context_length())
print(empty_book.get_welcome('indeed nothing'))


########## 输出 ##########
 

init function called
7
Welcome! The context for this book is indeed nothing.

继承

class Entity():
    def __init__(self, object_type):
        print('parent class init called')
        self.object_type = object_type
    
    def get_context_length(self):
        raise Exception('get_context_length not implemented')
    
    def print_title(self):
        print(self.title)
 
class Document(Entity):
    def __init__(self, title, author, context):
        print('Document class init called')
        Entity.__init__(self, 'document')
        self.title = title
        self.author = author
        self.__context = context
    
    def get_context_length(self):
        return len(self.__context)
    
class Video(Entity):
    def __init__(self, title, author, video_length):
        print('Video class init called')
        Entity.__init__(self, 'video')
        self.title = title
        self.author = author
        self.__video_length = video_length
    
    def get_context_length(self):
        return self.__video_length
 
harry_potter_book = Document('Harry Potter(Book)', 'J. K. Rowling', '... Forever Do not believe any thing is capable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
harry_potter_movie = Video('Harry Potter(Movie)', 'J. K. Rowling', 120)
 
print(harry_potter_book.object_type)
print(harry_potter_movie.object_type)
 
harry_potter_book.print_title()
harry_potter_movie.print_title()
 
print(harry_potter_book.get_context_length())
print(harry_potter_movie.get_context_length())
 
########## 输出 ##########
 
Document class init called
parent class init called
Video class init called
parent class init called
document
video
Harry Potter(Book)
Harry Potter(Movie)
77
120

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个叫做 Entity 的类,来作为Document 和 Video的父类。

每个类都有构造函数,继承类在生成对象的时候,是不会自动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的,因此你必须在 init() 函数中显式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它们的执行顺序是 子类的构造函数 -> 父类的构造函数。

由于父类的get_context_length方法是用来被重写的,所以使用 Entity 直接生成对象,调用 get_context_length() 函数,就会 raise error 中断程序的执行。

继承的优势:减少重复的代码,降低系统的熵值(即复杂度)。

抽象类

抽象类是一种特殊的类,它生下来就是作为父类存在的,一旦对象化就会报错。同样,抽象函数定义在抽象类之中,子类必须重写该函数才能使用。相应的抽象函数,则是使用装饰器 @abstractmethod 来表示。

抽象类就是这么一种存在,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风范,你只需要用少量的代码描述清楚要做的事情,定义好接口,然后就可以交给不同开发人员去开发和对接。

from abc import ABCMeta, abstractmethod
 
class Entity(metaclass=ABCMeta):
    @abstractmethod
    def get_title(self):
        pass
 
    @abstractmethod
    def set_title(self, title):
        pass
 
class Document(Entity):
    def get_title(self):
        return self.title
    
    def set_title(self, title):
        self.title = title
 
document = Document()
document.set_title('Harry Potter')
print(document.get_title())
 
entity = Entity()
 
########## 输出 ##########
 
Harry Potter
 
---------------------------------------------------------------------------
Type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in ()
     21 print(document.get_title())
     22 
---> 23 entity = Entity()
     24 entity.set_title('Test')
 
TypeError: Can't instantiate abstract class Entity with abstract methods get_title, set_title

代码中entity = Entity()直接报错,只有通过 Document 继承 Entity 才能正常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学习要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