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的业务与资管计划

非标的业务与资管计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非标业务是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在银行表内信贷业务受制于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狭义信贷规模、流动性监测等诸多银监会设定的监管条件以外,仍然有很庞大的融资需求亟待满足,具体而言主要是房地产、政策融资平台等资金密集型主体的中长期固定资产项目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银行理财以及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资管机构针对这些主体投放资金从而享有固定收益,这就是非标的基本内容。当然非标的外在表现形式多样化:信贷资产、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种收(受)益权、附有回购条款的股权投资等等。事实上实务操作远不止上述列举种类,金融创新永远领先监管,最新的非标与标准化债权划分采取排除法,即未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标准化债权产品之外的就是非标,但仍然存在争议,信贷资产经银登中心和债权计划经北交所登记、交易后,能否被认定为标准化债权。

      非标显著的特征是低流动性,根据王剑大神定义,就是资产无法在较短时间内低折扣变现;然后就是估值无法公允确定,这与非标的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这些灰色特征无疑意味着较高风险,因此非标利率的风险补偿部分较高,导致整体利率较高。这也是利率市场化必然结果。储蓄低利率甚至对抗不了通胀影响,投资者需要更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作为新的投资方向, 2005年银行个人理财的诞生堪称资管届的标准性事件,理财显著收益高于存款,银行存款搬家了。银行利用理财通过信托通道投放到非标债权中,为投资者赚取较高回报同同时也实现超额利差,满足资金和资产端各种需求,所以是市场化的逻辑。

        银信合作中信托也很快演变为通道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信托资金来源于银行、信托公司没有资金的管理、运用、处分之权利,不承担资金风险,所投放的客户也是银行的客户,这就是所谓的事务性信托,与之相反的则是主动管理型信托(信托的本原)。

      非标与资管共生,当然资管计划不一定只能投资非标,尤其资管新规下给设定了严格的非标投资限额和标准。但非标汲取养分主要还是得仰赖资管计划。正常业务逻辑应该是每一个具体的资管计划对应每一个具体的非标融资项目。但资管机构为增厚收益,扩大利差,往往会使用短期限低利率的资管计划通过期限错配、循环发行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接续长期限高利率的非标资产。这决定了不能采用一一对应的模式,只能采用资金池的模式运作。资金池模式下,一边不同资管计划募集的资金归集组成资金池,一边将非标资产汇集组成资产池,然后用资金池资金投放资产池资产,也直接导致单一资管和单一非标无法一一对应,资管计划无法给投资者体现出净值,而使用预期收益法提供投资者投资依据。预期收益法为投资者接受,资管产品容易销售。当竞争激烈,别家资管机构都承诺保本保收益时,自家的资管如果不刚兑,那么投资者因为畏惧风险而会选择购买别家的资管产品。那么自家资管资金池因为没有新的资金进入,随着之前的产品到期水位下降,资产池中非标没有流动性难以交易置换资金,产品出现违约兑付。违约又会导致投资者进一步流失,资金池干涸,引发资管机构的流动性危机。所以期限错配☞资金池☞刚性兑付,是一条共生逻辑链条。

      刚性兑付依据资管机构强大的支付能力和信用作为背书,投资者足以采信,放心投资。刚兑的下一步就是监管文件所提及的影子银行问题。资管机构吸收资金,然后自主投放到符合其风险偏好的非标中,满足投资者固收后赚钱超额利差,形同银行吸收存款再放款出去:资管机构执行银行存贷职能却并无银行机构组织形式,是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不受表内信贷的诸多监管限制,层层嵌套利用分业监管无法穿透的监管套利信用制造,扰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当中还有加杠杆、资金空转等风险积聚;基于刚性兑付资管计划对于投资者而言成为了无风险收益产品,抬升了市场利率中无风险收益率,致使社融成本增加。

        认识了非标也开始了解了资管,也明白资管新规是为克服非标资管实务种种弊端,监管层所打的补丁。去通道、去杠杆、打破资金池和刚性兑付、抑制影子银行、建立投资者自负盈亏的投资理念、封堵投向僵尸企业、房地产与政府融资平台违规负债的非标、正本清源银行理财(保本理财归属于结构性借款)和信托的主动管理等等,都体现监管层改革金融的决心,执行上细微调整呵护实体经济,最终目地使金融重新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制造业升级改造,振兴实体经济。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标的业务与资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