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四年,高深的理论和模型没有学会几个,但一些浅显的经济学思维却让我受益无穷。
自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已发展了200多个年头,本是指导国民实现财富增值的经济学也逐渐与民众的现实生活脱离。在凯恩斯时代,将经济学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经济学就愈发高不可攀,再到如今主流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使得经济学成了少数一些人的专属,对普通民众而言,经济学就像高岭之花般不可亵玩。
作为一个小白,不敢轻易评价发展现状,但抛开经济学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模型,经济学本质上其实是一门哲学,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当你用经济学思维分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你会发现,这个逻辑是如此完美无缺。
1.理性经济人假设:人是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物。
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假定每个人都会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进行决策;效用,通俗来说就是指满足感。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假定,我们就可以更加理解为什么“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毕竟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你是如此,所以你希望别人能帮你,但同时,他人也在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帮你这个事在不能为他提供效用时,如何取舍也就一目了然。
由此,我们终于可以不再怨天尤人,没有人亏欠你什么,大家都只是在追求自己最大满足感罢了。这其实也意味着,如果你希望能从他人那得到效用,那你首先需要让对方得到效用。要明确的一点是,效用并不只是指物质,实际上每个人都每件事物的满意度并不一样,所以为什么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道理正在这里。你要保证的,是对方的满足感。
2.成本收益思维
这应该是经济学在指导行为上最重要的一个思维了。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别每一个选择的收益成本,根据收益大于成本则选,收益小于成本则弃的原则,那么就不会有后悔一说了。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现实并不如此。在这其中,我们需要介绍以下几个概念。
2.1成本
①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当你选择做一件事时,在那个时间段你所放弃的其他选择能带给你的最大收益。比如说,你在高中毕业后选择读大学,而你其实也可以选择直接去工作,那你工作四年可以带给你的收入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这其实是因为,时间是有独占性的,当你选择了a,你就必须放弃b,c,d,,,那么这些你所放弃的事物可以带来的收入自然就是你的损失,而在核算上,我们一般只选择损失最大的那件。而因为每件事都会有机会成本,又由于是未发生的事,我们其实也并不知道他究竟多少,所以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决策的正确性。
当然,这个话题可以引申很多,在此也很难一两句说清楚。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要“珍惜光阴”,因为你浪费的每一秒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而年轻人的最大资本,其实也就是时间。
②沉没成本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在你做决策前,你已经付出的成本。举个例子,当你花3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观看了5分钟后你发现这是部烂片,但你觉得你已经花了钱了,所以你还是忍着看完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在这个事例中,30元的票价其实就是沉没成本,它是在你决定是否要花2个小时看这部烂片的之前就发生了,你看与不看,钱都花了,但它却影响到了你之后的决策。
如果你知道不看这场电影,你可以利用这两个小时写一篇小短文获得200块稿费,那你可能就不会选择继续看电影了。这就是沉没成本对于我们决策的影响,因为它是可视的,所以人们有种“我已经做了这么多,放弃太可惜”的感觉,于是就一条路走到黑,而这时却忽略了机会成本。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对于婚姻的容忍度会比较高,当她考虑到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她最宝贵的青春的成本时(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成本相对较低),她对这场婚姻就越难放手,进而就成了婚姻中的弱势方。
但这些都是沉没成本,无法改变婚姻现状也无法使得她更幸福,因为她只考虑了她付出了多少,却忘了考虑新生活能带给她多少。而男方也正是因为知道她无法放手,所以就更容易变本加厉。所以要摆脱一段不幸的婚姻,确实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拖住某个人,那就尽量加大他的沉没成本,这样在他放弃时,他就会更加谨慎。
2.2收益
关于收益方面,我们仍着重于效用(满足感)。这就意味着,收益除了物质收益还有精神收益(实际上,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物质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说,每个人对满足感的评定都不一样,所以有人“烽火戏诸侯”,有人“梅妻鹤子”,也有人“一毛不拔”。关于这一点,其实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一些我们平时觉得难以想象的事,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损人利己”,又为什么有人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过是对每个人而言能让他获得最大满足感的东西不同罢了。
3.边际思维
边际思维也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讲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x,会带给y的影响。在此主要是想介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定律。
结合上文所说,效用就是满足感。所谓“边际效用递减”,举个例子,当我们很饿的时候,饭菜总是特别香,尤其是吃第一碗饭的时候,特别满足(获得效用),第一碗饭吃完,腹中不再空空,再吃第二碗饭时,就可以正常的品味饭菜味道了,此时仍然可以获得效用,只是没有第一碗那么多了,再依次类推,第三碗,第四碗…吃到第五碗,可能你就很饱了,不想再吃了,此时效用为零,但有人强迫你必须继续吃,等到吃第六碗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吐了,此时效用为负,再继续吃下去,效用继续降低,可能你就会有心理阴影了。
当然教科书上很少介绍效用为负的情况,毕竟教科书主要侧重于购买组合选择,当效用为零时一般就不会再增加了,但个人认为,现实中总是存在一些效用为负的事情,比如感情的破灭,其实就是效用为负的体现。
所以我们为什么"数见不鲜",为什么"距离产生美",道理正在于此;而我们所说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其实也是边际递减原则的体现,不过这一次是痛苦感的降低。
以上,就是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的一些粗略介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预期,有限理性,交易费用,马太效应,劣币驱逐良币等等。越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哲学性,就愈发能发现其迷人之处。
在网易公开课《Justice》中,有一节说到了功利主义,其实就是经济学的哲学体现。
当然,或许会有人觉得经济学太过凉薄,但现实本就骨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看破生活但仍然热爱它。
我是小二,一个爱思考,爱学习的理智感性者,愿与大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