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当前工科类研究生择业、就业观的看法

起因

之前正值春招,每每看到各个就职群中分享面试和内推经验,除了对于收获offer同学的羡慕之外,也多次深思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又去面试了一家实习公司,经历过多次的面试之后,我对此也越来越熟悉,在交流过程中也更加自信。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实习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不顾导师的反对,一心要出去实习,究竟原因是什么?

思考

现在,我发现一个趋势,就是无论是通信,物联网,电子,材料,光电,甚至是地理信息专业,都对于计算机专业趋之若鹜,尤其是其中的互联网行业,无论是软件的研发,产品的管理,或是用户的经营,都有着一种非常“火爆”的现象。
诚然,目前互联网行业前景良好,同等条件下,收入可观,较之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家都向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供需不平衡”。对于门槛较低的软件研发和产品运营职位,由于入门限制低,而带来的回报性价比颇高,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供过于求”。而对于以算法为代表的研究型职位来说,却是“供不应求”,甚至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去从事,因为毕竟门槛很高,即便它所带来的收益和发展也相对更好。
走在学校里,经常可以听到从实验室中三五成群走出来的同学,在谈论诸如java,python,面试心得等话题,看起来似乎我们学校的技术氛围很好,但我仔细了解下来之后,这些真的只是表面现象。大家更多是出于对之后找工作面试的考虑,去进行所谓的“刷题”,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通过面试。
而对于很多人非常看重的实习来说,也无非是为简历添彩,因为毕竟如果没有任何的项目或者实习经历,真的很难打动面试官。
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家的功利心比较重,现在的氛围也很浮躁,并不是真的对于技术的钻研和知识的渴望。更多地,找一个好的工作,一个可观的收入,一个满意的发展平台,可能才是真正驱动大家原因。

期望

之前看到了一篇学长访谈录,里面谈到这位学长收割了很多名企的offer,最终选择去了腾讯。乍一看,似乎会觉得这位学长是一个大牛,但仔细了解后才知道他大厦时认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决定放弃走技术路线,而是专心从事产品经营的方向,现在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结合上述大家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热衷,整天刷题,刷算法,刷数据结构,求实习,求项目,充实简历。大家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这些是否真的适合我们呢?难道我们每个人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去做程序员吗?一定是要写代码做产品才能体现价值?当我们看到周围人的成功,而自己想要去模仿时,我们是否想过,他们成功的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成长路线是否适合自己?
我深深地感觉,很多人对于上述问题问题是缺乏思考的,这其实是一种从重的表现,即便经历了一些列努力,收获了一个高薪offer,等工作了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欢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然后无非就是跳槽或者创业等等,循环下去,但真正能够坚持到底成功的人有多少?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获得成就的人一定是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认清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着自己的规划,绝不会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路子走的。人一旦丧失了主见,随波逐流,永远不能拥有创新的动力,而这对于所谓的“事业有成”可能是相当重要的。

结语

以上,是对于研究所择业观现象的一些思考,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客观理性地分析,学会反思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益处的,它能让我们认清自己,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对当前工科类研究生择业、就业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