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金庸系列:
《冷眼欠金庸的一个蜕变(连载一)》
《金庸,“浪漫情怀与现实世界”完美结合第一人》
第二回 兢兢业业,一部《神雕》创业难
《射雕英雄传》确立了小查的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地位,那年他34岁。
如果你是34岁取得宗师地位,闭眼想三秒,你接下来会怎么办?在一个领域的奋斗已经打下了一片天地,终于将这个区域由不舒适区变为舒适区。你是否会选择辞掉正职工作,将业余创作变为全职工作?你是否会从此一头扎在武侠世界中,与自己创作的众角色相处一辈子?小查的生活也完全可以走这样的轨迹,因为宗师的稿酬搭配宗师的生活节俭,这样全职生活不成问题。
但是小查之所以没有永远成为小查,而变成武侠小说家/报业大亨/社评家/社会活动家,这样的斜杠青年,皆因他性格自由豪迈,坚韧果敢,胸怀远大抱负。
(备注:上面的斜杠是斜杠青年的由来,系指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虽然业余创作的武侠小说所得稿酬和版税很高,小查手上已经积蓄了一些钱,但是小查并没有放弃当时在“长城”电影公司的正职,每月只拿280元的编导小职员。
我们后期把査良镛大多只称为金庸,是把他的武侠世界越酵越浓,认为创造出武侠世界是査良镛先生最大的成功。其实,在那时小查的眼里,他的武侠小说走红并非他预料中的事情,写武侠只是他热爱文字的一种宣泄和对身边之人梁羽生获得热捧的心痒难耐。对于人生的成功,小查认为武侠世界仅仅是成功的一个微小的部分。
武侠给小查带来的是自由创业的第一桶金,也给他带来创业的信心和无形资产,读者是他敢于在报业创业的支撑。《射雕英雄传》万人空巷的效果,让小查敢于从原来的单位走出来。
小查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洒脱,当他觉得他所从业的机构里重重束缚的时候,他崇尚和追求独立、自由的人生准则就起作用了。他虽木讷寡言,却是遇事不畏缩,坚毅、坚持、决定好要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点可能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1959年,35岁的査良镛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单干,寻找真正的发展。査良镛是报业出生,深知报业的艰辛与风险,但是他已有资金和读者的储备,莫名地有些信心。于是《明报》创刊诞生了。
当时香港报业结构堪称完整,大报有《星海日报》、《华侨日报》,小报有《响尾蛇》、《超然》一类的色情招徕。査良镛给自己的《明报》定位在走大小报之间的“中间路线”。定位不明,给初期的《明报》带来最艰难的困境。走中间路线就是没有路线的意思,报纸版面的直观感觉就是不伦不类,査良镛自己说初期《明报》也是挣钱的,但是有人说那时《明报》是惨淡经营。
话说今日的《明报》是香港赫赫三大报之一,话说1991年,査良镛以12亿资产列“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第64位,金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以文致富”第一人;以至于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感叹道:“香港竟有这么富有的作家!”。
但是,谁的成功会那么轻轻松松?谁的毫不费力不是来自于拼尽全力?
创刊后的那三年,査良镛为了《明报》能支撑下去,不倒闭,开始拼命工作。据说下午倦了,喝一杯咖啡都要和夫人两人同喝一杯,每天工作到深夜才回家。那时工作地点和家之间,要坐轮渡才能回去,因为时间太晚,天星小轮已停运,只有坐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才能渡海。而“哗啦哗啦”如果是即到即开地包船要花3元钱,否则非等到有6人乘坐才开。査良镛夫妇每晚都会等人齐全再坐,不会去包船。
倪匡说,《明报》不倒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支撑,凭借武侠维持,每日能保证6000份左右的销量。
从创刊之日,金庸就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每日一篇,每篇增加到两千字,较之前的武侠小说日日更的字数翻番。这部小说差不多写了3年,査良镛因为当时写作背负着《明报》创业初的艰难,压力重重。后来,金庸曾经感触良深地说:“重新修改《神雕侠侣》的时候,几乎在每一段的故事中,都找到了当年和几位同事共同辛劳的情景。”
写《神雕侠侣》的同时,金庸还在写《飞狐外传》。《神雕》之后写《倚天屠龙记》的同时,金庸还在写《白马啸西风》。期间金庸还负责着《明报》的社论篇,由最初的两三天一篇到后期的每天一篇。
两部连载小说,一篇社评,同时出自金庸之手,同时出现在一天的《明报》上,这是多么艰难的坚持和笃定!《明报》真正靠金庸一支笔撑大业。
死磕自己,等待机会。大神就是这样炼成的。査良镛言语少,但是睿智精明,精明一词不是贬义,是援引査良镛曾经说父亲在商业上不精明。
査良镛最佩服的人是曾国藩,在《明报》创刊时,他就学习曾国藩的精髓,为自己设定办报的宗旨:“扎硬寨、打硬仗、多条理、少大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闻耕耘。”
这条宗旨,有多少字就可读多少遍,大声读,受益匪浅,一条一条去做,想不成大神都难。我们与大神的距离就是28个字远。
机会终于来了,经比对,后期每一次《明报》销量的飞跃都和大陆的事件有关,所以拥有社评一支笔的査良镛与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他后来成为斜杠中的社会活动家埋下了深线。
1962年5月,因大陆3年灾荒,并且与苏共关系破裂,大陆经济、生活出现空前的困难。在这种处境下,广东省有大批居民就选择偷渡到香港。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
睿智的査良镛看到了生机,他每日专门派记者到逃亡聚集地,为大陆居民送食品,大篇幅在《明报》报道整个事件的进展过程以及表明《明报》的立场。“5月逃亡潮”期间,《明报》发行量翻倍递增,每天销出4万份。《明报》终于出现了转机,査良镛也成功度过了第一个艰难时期。
(本回完)
冷眼看金庸下期导读:
艰难已过,査良镛是终于松一口气可以享受生活了吗?不要忘记,无论在什么期间,他的武侠小说都在日日更。査良镛始终秉承不让自己呆在舒适区的宗旨,继续向前,创办杂志,向报业大亨前进。
如此一想,金庸的武侠小说日日更倒是对査良镛保持精进状态的时刻提醒。
过精进的生活,越忙碌越笃定,越笃定越精进。
下一回,冷眼与你一起看:査良镛事业的精进过程。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