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砰...”,火柴点燃,两根蜡烛亮起,一高一低,一明一暗。
随后镜头拉近,犹太小姑娘,清澈的眼睛,铺着白布的长桌,古典的烛台。
光影交错中,蜡烛渐熄,青烟婆娑而上。随后镜头切换,粗壮的白气从大烟囱中喷射而出,火车笛声长鸣,震耳欲聋。一个落寞,一个兴盛……
《辛德勒的名单》就在这种反差和对比之下拉开了帷幕。
影片讲述德国企业家 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饰)在二战期间不惜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故事。
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由著名犹太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
这部电影在1993年上映,曾获奖无数,很多细节处理的技巧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这是一部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也用一定篇幅直接描绘出了种族屠杀的残忍。
镜头中,一堆堆肉身瘫趴在肮脏的泥水中,四处残垣断壁,硝烟丛生。剩余逃亡的人们露出扭曲的表情,在慌不择路中推搡着、拉扯着……
有人躲在床底下,有人藏在地板的空隙中,甚至是粪坑里,都挤满了脸上沾满粪便的人。
逃亡的绝望和无助,杀戮带来的永别和失散将一切都化为泡影。
死的人已经倒下了,生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血流如注,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不可能知道以什么方式死,更无从知道死在什么地方。
这就是屠杀,这就是战争。
战争是泯灭人性的,战争机器也是最能体现至善与至丑的。
尽管辛德勒数次挽救了犹太人的生命,但在起初,他只不过想借着战争大发一笔横财。
他混迹于高端场所,有目的地结识大量的军界显贵。
他好色,在打字机旁色眯眯的看着一个个年轻漂亮的打字员,在灯红酒绿中,不停与身边簇拥着的美女接吻……
可他依旧拯救了1200条生命,并且付出了一个商人的全部。
他贪婪的攫取财富,剥削劳工。
他也贪婪的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他是立体化的,并不是一出镜头就显得一本正经的传统好人,他的思维和做法从前到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片也使用了大量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将很多需要体现反差的地方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种反差也恰恰体现了战争的无情和鄙陋,一个投机倒把的商人因此受到深深的震撼,开始救人之举。
战争就像浓硫酸一样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会把人类的社会的体面腐蚀成焦黑腥臭的残渣。
在“体检”(淘汰没有劳动力的人)时,犹太女工把血涂在脸上,以显得面部还尚存血色,就是为了活下去。
在露天的土场上,男女不分,赤身裸体,接受挑选,顾不上性的羞耻,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她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战争让被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背负莫大的苦痛。
也让太多制造战争的人摆脱了伦理、道德的约束,为所欲为的释放着人性的阴暗。
阿蒙在听得“帝王的饶恕”后尝试了去宽恕,却也只是短暂而浅薄的改变。
仿佛从杀人成性突然变得“宽厚仁慈”就像一场游戏,玩腻了杀人也偶尔试着饶恕,只在百无聊赖中感受一番别人态度的变化,从而告慰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
他在地下室抚摸着海伦的脸,说:这哪里是老鼠的眼睛,这哪里是老鼠的脸!(当时纳粹眼中的犹太人就如过街老鼠)
却在转瞬之间用最粗暴的手段砸向海伦……
他无法跳出民族矛盾的漩涡,他是纳粹,他是侵略者。
他觉得自己是最优等民族的军官。
故事在结尾变成彩色画面,让人舒畅了许多,告别了通篇黑白的压抑,充满着现代气息,也代表着希望。
或许,只有一切的极端才更能揭露真相。
也或许,只有一切的对比才更能凸显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