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修行与人生( 3/4 )

3- 修行,向内还是向外?

    前面说了,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人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不当的言行举止。其一,是由于信息的不足,或者智力的不够,此时需要认知层面---智力的修行。其二,是在智力或者能力可及的情况下,由于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人对自己情绪的无法控制、或者习惯、或者旁人的潮流影响和裹挟,这时需要为人层面----人性的修行。

  我以为,认知层面---智力的修行,应该向外;为人层面---人性的修行应该向内。

  向外,无外乎是多读书、多思考、多旅游、多见识、多接触、多倾听(尤其是正反两方面),尽量充分完整地掌握资讯,同时多进行逻辑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智商,以便将来从点状的、碎片化的信息中也能看出端倪、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甚至培养直觉。国内骗子层出不穷,除了环境使然,放弃智力进步的傻子太多也是原因。(当然,我也承认,对骗子的惩罚力度太低是主因)。

   而向内的修行,主要是通过抽离---反思,达到对自我的认知:那个正在活动的我是真实的我、最佳状态的我吗?是否受某种情绪、观念、知识、习惯的控制?是否想过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能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事后是否关注过活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和改变?

  由此看来,向外的修行是拓展见识增加智力,向内的修行是明心见性 / 穷尽使用现有智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是学与思的关系,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内圣而外王。

   可能在某个时期,有些人需要多向外,有些人需要多向内。比如我,现在可能更多的需要向内。

  风哥提醒的“一致性表达”,对我就是一个大问题。以前虽然意识到,自己口中说出的话、所做的事,并不是我内心真正的意思,怎么就脱口而出、随性而做了呢?有时引起对方的反感、厌恶,甚至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这中间,表达能力是一方面,敏感力是另一方面。

    当然人有惯性和惰性,堕落很容易,升华总是困难。知罪和悔改之间隔着一条修炼的鸿沟。

4、只能还是可能?

    那几天的聊天中,话不多的风嫂多次提到一个观点:当一个人做出某一行为的时候,是他只能那样做?还是他想过了其他的可能性,最后选择了那样做?

  要我说,这既是修行的思维方式,也是修行的过程,还是修行的结果----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存在主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本质先于存在,一张椅凳在做出来之前有椅凳的本质,一只猫出生之前就是一只猫,有了猫的本质。而只有人,是唯一特殊的一个存在物。人生下来是同样的一张白纸,后面成为一个什么本质的人,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人,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哲学由此出发,推导出人的选择只能是自由的,任何限制他人自由的做法(不管其出发点和初衷如何)都是不道德的,当然选择是要负责任的,也是痛苦的。(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受到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教育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受到智力遗传、身体条件、天赋、情绪、毅力、自我认知、心理等内部因素的控制,所以人是有差异的,对于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但人,可以(能够而且应该)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依靠不断的选择--反思--调适,成长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可能性思维,就是一条很好的修行途径。既可以在当时穷尽自己的智慧,也能在后来不断的积累中,增长自己的智慧。所以说,它即是修行的方式,也是过程,还是结果。

    我也曾经多次跟学生讲过,年轻人就像围棋的序盘阶段,要少些功利的实地观,多些可能性的外势大局感。通俗地说,就是人生路还长着呢,不要求路越走越好,而求越走越宽。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完成任务本身和达成目的,不是全部,在过程中间,抽时间想一想“只能这样吗?有其它可能性吗?另外做会怎么样?在成本可以忍受的情况下,主动试错行不行?”这样,就有了成长的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75. 修行与人生(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