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

《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年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一段时间内很火,它的宣传进行的可谓是如火如荼,又因为某种原因,主演范冰冰在武汉某高校宣传时,被校方的安保人员赶下台,这更是将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出于极大的好奇,电影一上映,我便迫不及待的买票观看。近日,又把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重温了一下,总觉得要写点什么。

《我不是潘金莲》是根据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是一场中国官场生态的白描,一幕盛世中的小民心酸,而故事与潘金莲没有半毛钱关系。刘震云曾经使用的书名是《我叫李雪莲》,后来才改为《我不是潘金莲》的,现在想来,改名还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潘金莲,是一个名声糟糕的女人。她与西门庆偷情并毒害侏儒丈夫武大,最后被武松杀死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是家喻户晓,潘金莲自然也成了女人不专的代名词。《我不是潘金莲》题目自带吸引力,同时,似乎每个人都喜欢去窥探别人的隐私,一见“潘金莲”三字,便想入非非,总觉得深入了解会获得什么惊天秘密,所以想看的冲动愈发强烈。

未了解影片之前,脑洞大开的我以为是某种穿越的雷片。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妇女为了多要一个孩子,为了得到厂里的分房,便决定与丈夫假离婚,不料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而离婚本属于夫妻双方问题,可事情演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民告官的社会问题。

影片最为直接也是大家认可的主题便是:揭露社会现象,讽刺官场,提醒官职人员要时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揭露大部分官员相比较是真心想帮助民众还是想留住自己的帽子,显然后者更为重要。他们只是对上级负责,殊不知对人民负责才是对上级最大的负责。今天,我抛开这一主题,单纯就故事情节来浅谈一下一个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

《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果循环,欺骗的代价

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所在的厂有分房政策,两人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以及获得分房,便合计假离婚。不料新房子到手之后,房子却换了女主人,假离婚成了真离婚。

这假离婚的主意是李雪莲提出来的,佛教文化讲求因果循环,有因就有果,你以欺骗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自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在我看来,李雪莲以假离婚的不真诚的方式获得分房,丈夫的背叛无疑是对她最大的惩罚。

同样的欺骗还有赵大头,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暗恋了她十几年。妻子的去世,使他萌生了和李雪莲走在一起的美好想法。赵大头的爱是真的,可惜这爱的功利色彩太浓。赵大头为了儿子转正的事,便暗中答应法院职员贾聪明说服李雪莲不去北京告状。终于,李雪莲答应不与自己恨的人为伴,而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好景不长,赵大头在电话里与贾聪明的争吵被李雪莲听到了,愤怒至极的她从此离开了赵大头,一人进京“告御状”。

李雪莲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了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是没交过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的底线,缺失基本信任

其实,李雪莲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告状,影片中她三次都想过放弃,可总有一些原因逼她“上梁山”。

从监狱出来的李雪莲,意识到自己折腾了半天,最终得罪了一群人,还把自己给折腾了遍体鳞伤。她去找秦玉河,只要他亲口承认当初的离婚是假的便回乡下,继续经营原来的小本生意。可谁想,秦玉河不但不承认,还当着众人的面骂李雪莲“你就是潘金莲”。一个女性遭受到丈夫的不信任而且夹杂人身侮辱,无论是谁估计都难以接受,这一骂触发了李雪莲的底线,冲击了她的轴劲,使她执拗地坚持告状到底。

第一次的告状可以说是成功的,这种“蝴蝶效应”牵扯了原来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使他们都被撤职。可是,在李雪莲看来自己“不是潘金莲”还没有被平反。以后的十年里,一到人大开会,李雪莲便进京告状,这成当地官员一大头疼的事。十年后的李雪莲由于听了“牛”的话不去告状了,上至市长下到法院院长都不相信,一个接一个到李雪莲家私访,并一再表示自己不相信。这些不相信因素,再一次触发了李雪莲的最后底线,她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再次踏上了告状之路。

第三次便是上文提到的与赵大头产生感情之后,决定回归平静的生活,不再折腾。可是自己爱着的赵大头却把这份爱当作儿子转正的筹码,这种人心拥有私欲的叵测,使李雪莲再一次受到打击,又一次坚定了她的告状之路。

李雪莲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肯定,正是这种肯定得不到理解甚至缺失,才使她告状了十年之久。

《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互相尊重,回归“人”本身

李雪莲在听到前夫秦玉河死去的消息时,那一刻坚强了十几年的她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崩塌了。恨了十几年的人死了,一般的人也许会拍手称快。可是,李雪莲却是放声大哭。之后,她大病一场,恢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找个地方自杀。这十来年,告状似乎成为了充斥她生活的唯一动力,她不过就是想澄清自己不是潘金莲,如今仇人生命都没了。恨了那么久,忽然觉得那个人比自己还惨时,便放下所有的恨与恶,回归到人本身。

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结尾部分,被撤职的史县长和不再告状的李雪莲意外在小饭馆相遇,李雪莲向史县长道歉称自己使他丢掉官职,史县长称过去的事已经释怀,李雪莲客气地帮当年的仇人史县长倒水,史县长耐心地听李雪莲的故事,这种消除了所有的恶意与恨所达到的和解,才是和解的巅峰状态。

人与人之间,当彼此都从之前的身份中剥离出来,离开了官、民利益关系对峙的对立立场,回归到“人”本身时,才会放下一切达到真正的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潘金莲》:一位普通妇女的告状史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