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写作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有输入才能输出”。要想持续的有东西可写,就得不停地阅读,不断地获取外界信息,闭门造车容易江郎才尽。
阅读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凡是能力,便有好坏高下之分。所幸的是,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资讯获取的极端便利;但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便利之下所产生的选择焦虑。
一、阅读那些能让你成长的书,大浪淘沙。
不谈全球,光中国每年新出版的书就有几十万种,我们大脑容量有限,不可能全部装得下,有限的生命拼不过无限的知识。所以我们得懂得取舍,但前提是你得知道怎么选。
书本有好坏之分,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趣的资讯也不胜枚举,但是你别想从中学习到任何重要的东西。
大部分写作者其实都是兼职写作,有自己的一份主业,毕竟单靠码字就能养活自己的人,依然是少数。每天的空闲时间可能就是清晨或晚上的那么一二个小时,所以我们就得更加珍惜,不要把宝贵时间浪费在那些娱乐书籍上。
那什么才是能让自己成长的书呢?因人而异,月薪三千和月薪三万的人,在认知和需求上是不同的,有一个判断标准: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面对同样一本书,有人觉得写得真好,观点真赞,可以拿来自己用。有人除了观点之外,还会研究作者的文法与逻辑和整体架构,如果对方比自己高明,就值得学。
对两者来说,只要这本书对自己有益处,各取所需,就值得一看,而成长的关键就是从中找出自己还不具备的东西,哪怕为此多花点时间也是很值的。
二、学会独立思考
最近贾跃亭火了,网络上对他的论断有两个: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和新商业生态的冒险家。网上各类文章无非就是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但请问一下,有几个人真的了解贾跃亭?大多数人只是被媒体报道所左右,说实话,我只知道这个人卖过电视。
我们已经习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以前是各种纸媒,现在是各个自媒体大咖、意见领袖。其实盲目的跟随是最容易做的事情,站在领袖身后,随众人振臂齐舞,不需要耗费一丝心力。
常开车的人,无法拥有健硕的双腿。为了避免这种僵尸般地努力,我们得学会在思维上独立。一本好书肯定有许多人在读,你在网络上可以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许多他们留下的书评或感悟。
我的建议是,在你自己没有读完之前,不要过早的去看这些读后感。因为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误导,如果水平不够,还会陷入对方的思维里面,看不到自己。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依赖,人总是喜欢不劳而获。这样的评论文,就如被人嚼过的甘蔗,寡淡无味。
等你自己通读之后,哪怕看得不太懂,没关系,这个时候你多少已经有了个大概,或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去看别人的书评,就可以产生对比,与他人对话了。这也是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方法,过程常常无趣,但结果是值得期待的。
三、如何在书中学到写作技巧?
我们应该会认可这样一种判断:一本好书的作者,能力肯定不差,技巧与方法也在我们之上。怎么开始向这些优秀者学习?
1、找出书中隐藏的骨架和主要故事情节。
一本书如同一个人,必须有骨架才能立起来,做为读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书中骨架。但是作者会刻意把骨架隐藏起来,并添加血肉。
一个好作者,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需要我们花点力气去做这件事,当你拨开血肉,把作者费尽心机隐藏的骨架给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就开始在学习作者的文章布局了。
书中骨架找出来之后,就能很轻易的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它的主要情节已经非常清晰。许多写作者时常觉得自己经历少,阅历也不丰富,没什么故事可写。这是个大问题,但解决方法也不难。
你可以把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出来,不加任何修饰,然后把这些故事转换成自己的。举个例子,最近刚上映的《雷神3》票房不错,我们来看看它的主要故事是怎么样的。
有一个老头重男轻女,妻子头胎生了个女儿,老头认为丢脸就带着女儿出门谋生。女儿能力强,为老头打下一份不错的家业。之后老头又得到俩儿子,他想把家业传给儿子。于是想办法把女儿卖到深山里,然后和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没多久,老三想独吞家产,便用计把二哥弄到外地打工,然后把老汉毒死,自己假扮成老汉,继续享福。有次老二回来,发现老三诡计,俩人便打起来。
这时候,他们的姐姐从深山逃了出来,把俩弟弟收拾了,送去做苦力,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这俩兄弟也逃了出来,联手把姐姐打败,经过这一折腾,家道中落。
这部大卖的电影,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你可以拿来自己用。世上无新事,只是不断的在演绎而已。
2、找出书中的主旨与论述
主旨就是作者想说什么,论述就是他是怎么说的。我们写文章之前,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找需求)?写什么(定题材)?怎么写(找方法)?
我们写一篇文章与作者写一本书所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先立框架,然后用故事充实内容。从书中找出作者如何通过上下文来阐述主旨,学习他的文法与用词。一个论述通常需要几个主旨来构成,表明了作者对自己书中所提问题的解答,也是我们学习作者行文逻辑的入口。
知识是隐性的,它不是实物,无法触摸,如何确定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所说的主旨或论述?有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作者的论点。
我们在看网文的时候,觉得作者的观点讲得真好,很认同,觉得自己理解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观点明白地讲出来,还要保持逻辑通畅,用词恰当。如果做不到,那么你还是没能真正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浅尝辄止就是虚假的好学。
总结与思考:
看到这的朋友也许会想,照这样的方法去阅读,那得多慢呀。当我们还不熟练的时候,慢是肯定的,熟能生巧之后,自然就会顺手很多。
并不是每本书或文章都值得你这样去读,在文章开头我也说过,要进行筛选,不要盲目的被众多畅销书、口水文所淹没。
把一本书掰开揉碎了去看,收获可是比速看100本书还大。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现在许多大咖或自媒体提畅速读,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太赶了,盲目追求数量,除了能快速填满家中书柜,让出版社多赚一笔之外,于你自己来讲,收获是甚微的。
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速度阅读,这得根据你自己的水平来定,但要记得:不值得看的烂书,你扫一眼就够了。
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当你学会真正的阅读,你自然就会明白一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