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陈桂生的《聚焦教育价值》

2018.2.28.P23-28《正视“没有教育思想”的教育》《辞海》里解释“思想”是指思考、思虑。任何人只要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思虑,都能称之为“教育思想”了。于是,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尤其是一些当红人物,还往往宣称是独创。我很害怕别人跟我谈,这是理念/思想是ta独创的……其实,只要多读几本书,你就会发现你所说的几千年的祖先早就讲过了。

2017.11.4. P7-11 《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个性的教育价值追求》

学生的个性是学校所能培养的吗?

个性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和个性心理特征(如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倾向于和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个性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无论是从个体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中体现的个性倾向性,还是从个体特定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所以,现实的个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就可能显示出个人社会化程度的差异,这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是一个中性概念,社会上意义上的“个性”就不完全是中性概念。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个性”时,不见得是在夸他,往往还是贬义,暗示他与同群体格格不入。我们想要获得同群体的认同,就必须压抑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如人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早在出生后就逐步形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未成年人个性形成的过程如下: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得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现实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社会性,但是人的心理品质也是个性的基础。每个人的个性都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特征,个体存在差异,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独特个体。学校能否实现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我想至多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而已。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札记|陈桂生的《聚焦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