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以及即将遇到的人,下意识地当成潜在的竞争者,潜在的合作者,还是不相关的人?在这个方面,有几种常见的思维模式。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_第1张图片

一种是零和博弈思维

零和博弈思维相信:整体利益不会增加,所以各方的利益和损失加起来永远是“零”。这就意味着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利人就意味着损己,利己就意味着损人。零和思维就是纯竞争、不合作的思维。

现实生活中,极端的零和竞争情境其实很少,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局面并不多见。但零和博弈却藏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它的延伸思维是:他人之得,就是我之失;他人的成功,就等于我的失败;他人的优秀,就等于我的平庸。持这种思维的人,把他人看作掠夺者,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幸福,容易嫉妒,比起分享和帮助别人,他们更乐见别人失败。

与之相对的是共赢思维。

共赢思维相信:各方可以通过合作做大蛋糕,达到利人也利己的局面。

共赢的概念在商业界谈得比较多,所以从前我总觉得,这个词充满了枯燥的商务气息,从来没想过把它和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后来才发现,这个概念不只会给宏观的社会协作带来变化,更会给我们微观的人际关系带来深刻的影响。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_第2张图片

以零和思维对待同胞手足,把父母的爱当成有限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多得到一点爱,我就少得到一点爱,结果手足争宠导致不睦,孩子不睦又导致父母闹心,把整个家庭闹得鸡犬不宁。

若以共赢思维来处理家庭关系,就不会计较谁得到的爱更多,而是互相关怀和爱护,因为家庭氛围和谐,彼此感情深厚,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才能感到幸福。

以零和思维对待同学,学习名次是有限的,第一名只有一个,你考了第一,我就不能得第一了,第二名也只有一个,你考了第二,我就不能得第二了。大家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料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别人自然也就藏着掖着。

但若以共赢思维来处理同学关系,从长远来看,比起在班级、学校的小范围内赢得竞争,更加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实力胜出。所以大可不必计较一时得失。

单论学习,大家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方法,互相释疑解惑,学习的效率更高,良性竞争,互相促进,每个人会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往更深的说,学生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窗之情,可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你看起来无趣的同学在课堂之外说不定是半个明史专家,对网络词汇张口即来的同学其实对名家诗词如数家珍,深度交流你才会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互相交流思想、分享知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其中的快乐,岂不比盯着成绩和名次,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来得有价值得多?

以零和思维对待工作,上司、老板则被看成一个剥削者,老板多安排了工作,就是剥削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多偷点懒,少干点活,反正我每个月拿一样的工资,我少干活,损失是老板的,我赚到了。同事关系则被看成纯竞争的关系,他表现得突出一点,就意味着我显得平庸了,以至对同事猜忌设防,团队合作不畅。即使是举手之劳就可以助别人一臂之力,让他出手,也会让他觉得自己掉了一块肉。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_第3张图片

如果以共赢思维来处理工作,就会认识到:人为公司服务,同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这是个共赢的关系,偷懒怠工是对公司、对老板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待同事也会认识到:把注意力聚焦在团队的任务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建立一个简化人际关系、更加纯粹做事的工作氛围,不用耗费心力在钩心斗角上,不仅整个团队工作效率更高,个人的成长也更快。

以零和思维对待亲密关系,就会把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看得特别重要,甚至为了争出个结果,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如果以共赢的思维来处理感情问题,就会清醒地认识到最重要的是维系两个人的情感,很多时候,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旦造成,就很难修复。以破坏了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为代价,逞口舌之快,一时赢得上风,没有意义。所以大可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

任何领域的成功都在于与人共事,而不是割裂、提防。

零和思维争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失去整体和长远的利益,表面上看着是损人利己,但常常演变成损人不利己。因为只有一方赢,从长远看,往往导致双输局面。但这种思维却如附骨之疽,很难克服。因为它更像是自利的本能,来自一种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惯性。

此外,还有一种更常见的人际观是封闭型人际观。

持这种人际观的人,既回避竞争也回避合作,认为每个人只要独善其身就行了。这种封闭型人际观,是一种很普遍的人际观。他们通常不擅长交际,不喜欢加入团体,在集体中的存在感比较低。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_第4张图片

我曾经也是这种封闭型人际观的拥护者。不同于零和思维的人:我从小怕和别人抢东西,很少主动投入竞争角逐。也不同于共赢思维的人:我和别人打交道的兴趣也比较寡淡,我很少主动向别人示好,总在被动地等待,好像主动示好是一件多丢人的事似的。直到我遇到一个人。

大学我学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哲学院的女生,因为我们都极度热爱阅读,所以共同语言特别多。原本有一个能进行深度交流的朋友,我就已经很满意了。但她做的却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和我分享她的观点,她还热心地介绍我认识她的其他朋友,带我去她发现的藏书量很大的冷门旧书店,每次讨论中碰到我不熟悉领域的知识,她会给我推荐相关的书目以及作家。她主动友好得让人惊讶!

她让我明白,其实存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反观当时我所在的宿舍,七人间的宿舍大部分人都是封闭型的人际观,没有参加社团,除了室友,走得近的同学也比较少。短期内,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时间长了,差距就拉开了。要知道,大学的学习不同于小初高的应试教育,小初高时期,大家成绩有好有坏,但都是集体同步学习,所以大家的学习进度和方向是齐步走的,而大学里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和实践,上课很少全员出勤是普遍现象,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努力方向、成长速度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封闭式的人际观在填鸭式应试教育里可以行得通,在半放养式的大学教育里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

在大学里,跟着老师的课堂节奏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优秀的学长学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活路径和未来可能;组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团队能力,还可以在封闭式的人际观在填鸭式应试教育里可以行得通,在半放养式的大学教育里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在大学里,跟着老师的课堂节奏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优秀的学长学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活路径和未来可能;组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团队能力,还可以在备赛中快速成长;按兴趣去参加社团,除了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学习之外做点有意思的事,还可以提前进行职场演练,社团成员的新陈代谢,其实和职场一样,都是老带新,先在前辈的指导下成长,又变成前辈去指导别人,表现优异者被提拔为管理者;这些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所学不到的。

最糟糕的是,圈子封闭会造成信息滞后,信息滞后造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举个小例子,微博、微信在校园的流行,就是从最活跃的群体中开始的,部分人已经变成了微博小V、微信公众号创始人,甚至开始变现,圈子封闭的人可能才刚刚注册为用户。

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_第5张图片

打开自己的圈子,把自己放到团体中去,是基于共赢的人际观。

赢思维,不是去算计谁能为我做什么,以及如何让我的每一次付出都有回报,而是清醒地接受: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不可能离开他人而存在。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他就要明白自己不可能单枪匹马成功,他一定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成功。

共赢是一种更理性、更成熟、更有智慧的思维模式,更友好、更宽容地接纳他人。

它与零和思维比,多了远见和豁达心态;和独善其身的封闭式人际观比,又多了通达和务实。但扭转思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早明白这些道理越好。

我是刘志伟,一个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不站队的营销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