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人的行为》读书会笔记(部分)

第1章“行为人”的第一节“有目的的行为与动物反应”。读完第1~5段。以下是讨论的简要笔记。

第三段。

讨论1:举邱少云的例子,理解所谓人经由自己的意志力抑制了一些反射作用。

讨论2:举借口醉酒的例子,理解从行为学意义上,以醉酒为借口而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故意行为。

讨论3:举减肥的例子,理解要减肥,先要锻炼意志力。

第四段。

讨论1:简要分享弗洛伊德的概念:id(本我),ego(自我),super-ego(超我)。“行为的自我”就是the acting ego。而下意识的冲动则是the id。

比如见到心动的美女,id就会想上,super-ego就会说不行,ego就要在id、super-ego和external world之间调和,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为。

第五段。

讨论1:举例子,辨析“有意识的”(conscious)和“无意识的”(unconscious)在行为学和心理学(精神分析)两个领域中的含义差别。

行为学 心理学
有意识的 小张犯精神病杀了小王。
小李无意中写了一个程序bug。
罗马法:重大过失等同故意。
小李故意写了一个程序bug。
无意识的 膝跳反射 小张犯精神病杀了小王。
小李无意中写了一个程序bug。

第1章“行为人”的第一节“有目的的行为与动物反应”。继续读完第6~9段。至此,第一节也就读完了。以下是讨论的简要笔记。

第6-7段。

讨论1:行为会表示出偏好,但不是只有行为才会表示出偏好。表示希望雨过天晴,这是表达一种偏好,但是对雨过天晴这件事“我”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就不会产生行为。

讨论2:小王想买保时捷,但是没有钱,买不起,所以小王不买保时捷。那么,因为客观限制而不买保时捷是行为吗?是的,因为有目的、有选择、有取舍、有行动。

讨论3:做项目计划是不是行为?做项目计划这件事本事是行为。所计划的内容,在付诸实施之前,不构成行为。

讨论4:怎么理解“消费之为行为,并不异于节制消费”?比如双十一,选择上网血拼买买买,这是行为。选择拔掉网线不购物,这也是行为(有意的不作为)。

讨论5:那么如果是不知道有双十一这件事而没有上网购物,这种不购物是行为吗?不是。没有形成认知,那么也就没有主观选择和取舍,不构成行为。

讨论6:行为不一定必须是labor work体力劳动。讲话、发号施令,也是行为。

第8-9段。

讨论1:企业价值观从贴墙上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才成为行为。
了解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观和文化,不是看墙上贴的是什么,而是看它的员工如何行为。
比如,一个员工,现在面临1、老板召集开紧急会议;2、客户电话催促赴现场服务,他如何取舍,如何选择,如何行为?这才是企业是不是真正“客户第一”的体现。

讨论2:内心有情绪的时候,选择克制,这是行为。选择不克制,对着对方一通抒发,这也是行为。但是对于不同的脾气是好是坏,行为学是不作价值判断的。行为学不judge一个行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还是消极的(negative)。

讨论3:有意志的不作为 不等于 无意志的不作为(比如植物人)。所以,一个有意志的人双十一不去网购,这是行为。而一个植物人双十一不去网购,这就不是行为。

讨论4:掌握行为学的基本思想,不是为了judge(判断)行为的好坏,而是为了aware(意识到)行为。仅就意识到行为这一点,就能更好的帮助我们retrospect(反省)我们每天的每一个行为了——当然,反省的过程中就会需要用超出行为学范畴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去判断我们意识到的每一个行为的是非好坏。

至此,第一节“有目的的行为与动物反应”我们就读完了。通过本节的阅读和讨论,大家充分理解了行为学中人的行为的含义及其辨析。

下一次我们将会开启第1章第二节的阅读。请大家提前预习。

补充:课间讨论话题,有读的比较快的同学问,书里的“极据”和“元范”的含义和关系是什么。

先看含义。我们找到相关段落的英文:

“There are phenomena which cannot be analyzed and traced back to other phenomena. They are the ultimate given.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succeed in demonstrating that something previously considered as an ultimate given can be reduced to components. But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 irreducible and unanalyzable phenomena, some ultimate given.”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极据(ultimate given)就是一个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解、追溯下去的东西。

“The human mind is utterly incapable of imagining logical categories at variance with them.”

而“元范”(category)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范畴呢,这里引述一下百科里的定义:

范畴: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物质、运动、意识、质和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自由和必然性等,所有这些都是范畴的例子。分析范畴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如: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以康德的十二范畴表为例: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多数性,3、全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8、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9、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模态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有与非有,12、必然性与偶然性。

那么有一个问题被提出:范畴是一种极据吗?
当时的讨论认为,有的范畴是,有的不是。
但是,这个答案可能是错的。按照原文的定义,极据是一种phenomena(现象),存在于客观世界,而范畴是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主观世界,它们应该不是同一个东西。
大家觉得呢?:)

原发微信公众号startupmost《最创业》 1464796800

你可能感兴趣的:(米塞斯《人的行为》读书会笔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