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文字和国版纪录片72小时

人到最后都免不了独自面对生活的悲喜,分享,聆听的人大多陪着走上一段路,便渐行渐远。更多时候剥离感的落寞会大于初识灵魂的欣喜。

萧红从不写自己的寂寞、疼痛、失望。甚至全部的文章里没有这样的字样,她像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冷冷静静的描述对食物的渴望,冷硬的面包配上开水,吃半角钱猪头肉的满足,冬日里萧君脸上的白霜,裸露黑棉絮的破被子。生活便展现在那里,她并不急着告诉你她的悲喜。把烟头烫在手臂之前是萧君拦不住赴约的匆忙。所以手臂疼还是心更凉呢。电影《黄金时代》基本真实还原了萧红在那可年代的生活状态。

从这个层面,同时代的冰心,文字风格迥异,冰心先生会选择直接说自己的失望和欢喜。而我更喜欢萧红静静的叙述。

同样,日本NHK72小时纪录片,是分别在日本某一便利店,餐具店,生鲜店不间断各拍摄72小时,采访店客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从他们购买的食物,生活作息,服装。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而展现现代日本文化,生活方式,年轻人焦虑的的优质纪录片。

2018年由舌尖上的中国前导演陈晓卿任监制,腾讯视频制作的中国版72小时上线。出于对舌尖水准的预设心境,国版72小时显然略让人失望,且不说制作团队中负责采访路人记者的尬聊套路,就整体将每一个采访对象人设化,生硬的套上故事背景的野心就足够让人反感。也许制作团队认认真真看了每一期日本版72小时,的确一人一故事一角色的模式很容易总结出来,但千万别忘了日版最开始采访开端是,店铺里食物的本身,购买餐具的本身。为何客人选择这个时间段来店。而不是开始就告诉你,出现在镜头前的是单亲妈妈。所以国版72小时多少有点本末倒置了纪录片的意义,观众是爱看故事,但怎么讲故事看来也是更值得研究的课题。高级的报道是描述给你看事物的本身,至于你能读到和理解什么全然在观众自己。纪录片本身可以存在偏向,但不是抽丝剥茧只留一个故事框架,生硬的把人脸谱化。

之前上海电视台也同样拍过72小时,大体记得是在上海街头的某一面店,受访食客让人印象颇深,纹身小哥的异乡打拼,盲人按摩师一家,智力残疾儿子和一心想着培养儿子独立生活是父亲,一口上海口音婚期将近的香港人.……这部片子从拍摄到对话做到了舒适的国版化。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萧红的文字和国版纪录片72小时)